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定居日本第三年,一個上海中產家庭不想熬下去了

定居日本第三年,一個上海中產家庭不想熬下去了

文章來源: ELLEMEN睿士 於 2025-04-17 18:47: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四十多歲的王先生是上海人,在國內深耕互聯網大數據行業多年,年薪百萬打底,生活優渥,每年全家都會出國旅行至少5次,“最貴的一次花了20萬”。

2020年中,在得知經營管理簽可以移居日本後,他立刻“起心動念”決定出國。

三十次赴日旅行,王先生“幾乎走遍了日本”。對許多人來說,日本的吸引力不止於距離,更在於其幹淨有序的公共環境、高質量的服務體係以及讓人安心的旅行環境。

這種正麵感受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被放大,適合久居的理想化投影便落在了人們對日本的印象之中。

2020年11月,王先生辭去了上海的工作,一家三口從浦東機場登上前往日本的航班。

直到去年春天。

“旅遊和長居完全不同”

每一個定居日本的外國人都會提到這一點,對王先生而言更是如此。

這種不同首先體現在剛到日本後生活事務的辦理。

第一道難關是辦卡。“辦理銀行卡和手機卡是非常基礎的事務吧,這非常不容易。銀行會要求你先辦理手機卡,通訊運營商會要求你先辦理銀行卡,兩邊互相推諉。隻是辦一張借記卡賬戶,期間填了無數表格,最終還被告知辦不下來,簡直無法想象”。

填了一堆表格,被銀行盤問三小時,王先生的借記卡勉強辦下來了。更難的是信用卡,他申請了兩年多,多家銀行全都拒絕,“雖然不是必要,但比如水電費綁定信用卡後可以自動扣費,沒有信用卡隻能在收到繳費單後拿著現金去便利店繳費,非常不方便”。最終他選擇花錢找了中介才解決信用卡問題。

旅行時,王先生心中的日本像一台服務周到的精密機器,對遊客照顧得無微不至;一旦成為這裏的居民,就像被卷入了另一套緩慢、苛刻又毫不通融的體係,光是處理這些瑣事就讓他有點心累。

比如日本人可以晚幾天交稅或是各種生活費用,但持有經營管理簽的外來者若如此,就會產生不良記錄,對於之後的續簽乃至申請永久居留權都有負麵影響。

“有一次水道局把我的稅費單弄丟了,當月也沒有補寄,我隻能去現場讓他們補開,以及開具證明說明這並不是我的問題,對方一度想要推脫責任,最終也還是據理力爭後才同意”。

“中年日漂”賺點錢到底有多難?

費心勞力的瑣事之外,王先生的“主線任務”也沒有順利推進。

2020年後,不少國人赴日持有的都是經營管理簽(即投資簽證)。這種簽證基本門檻隻要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相比其他發達國家門檻高昂的投資類簽證,日本的經營管理簽推動了像王先生這樣“中年日漂”移民群體的壯大。

近年來,年富力強的國內中年高收入群體正成為移居日本的主流。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6月末,在日中國人30~39歲的占比最多為24.87%,超過了占比為24.15%的20~29歲年齡層。此外,與2019年之前相比,40-60歲拿到日本身份的國人在迅速增加。40-50歲和50-60歲人群各增加了大約2萬人,分別達到了14.7萬和8.4萬人。

這些“中年日漂”家庭淨資產大多在300萬-5000萬人民幣之間,絕大多數選擇在日本首都圈落戶和購房置業,並安排子女在當地上學。

但在王先生看來,經營管理簽是個“日本發明出來的垃圾簽證”。日本的工作簽證是企業為外籍打工人申請的長居簽證,適合赴日上班的外國人;而經營管理簽則要求必須要在日本做生意。

對中國移居者而言,大多有幾種情況:一是找機構純粹做賬開個名義上的公司;二是原本在國內做日本相關業務,將公司從國內搬到日本;三是保有國內公司主體,定期在日本采購,產生業務聯係。

以及王先生選擇的第四種:真的去經營一些生意。在赴日前,他原本計劃布局餐飲和旅行業務:

“當時參考非典時期以為國內防控可能會在一年內結束,未來可以在日本麵向國內高端遊客,提供定製化的家庭旅行;再向日本消費者提供本土化的中國料理。”

為了實現這個設想,王先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他想要做高端定製旅行業務和餐飲,為此成立了公司。這個藍圖因日本流行病傳播的複雜變化沒有順利推進,公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暫停營業。

所以王先生對經營管理簽的看法非常負麵:“我甚至懷疑這是針對中國移民設計的一個騙局”。

由於大多數持有經營管理簽的人都不會日語,移居後如何經營生意就成了頭等大事。王先生認為常見的坑是買房收租,這也是他看到的中國移民中最多的投資失敗案例。

房產中介以滿租的狀態宣傳投資收益率,並刻意忽略後期養護費用,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將房產賣給買家,在首任租客離開後,並不會繼續保證房產的續租,對於日語困難的外來者來說,自己幾乎沒有找租客的能力,想要再次出手時,還會發現當初的到手價遠高於市場價。

赤手空拳來日本幹一番大事業對王先生幾乎是不可行的,許多事先想好的盤算都會被日本當地規則限製。

“其實在國內保有公司是最好的方式,說白了很多人都是在燒錢供著這個簽證。”

有人如魚得水,有人悻悻而歸

長居日本三年前後的體驗感落差給王先生帶來了挫敗感。第三年,他隱隱約約感覺到“哪裏不對”,漸漸地,一種明顯的“審美疲勞”開始出現,“食物翻來覆去就那幾種味道,風景看來看去也就那樣”,他和妻子感到疲憊。

“我們夫妻兩個人都想走”,結婚十五年平時無話不說的夫妻下定決心後,唯一擔心的是當時快要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女兒從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都在日本讀書,兒童適應能力強,用了兩個月就和當地學校的日本同齡人有說有笑,中間還經曆了一次轉學,適應能力比父母強了不少。

“一開始她有點抗拒,但最後還是覺得爸爸是一家之主,同意了我們的決定。”

此外,王先生和妻子也有不少隱憂:一是因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可能會降低她未來的學業競爭力,二是擔心她說中文的機會減少,將來會和父母產生溝通隔閡。“這在通過經營管理簽證來日本的中國人群體中,其實也蠻常見的。”

於是,在移居日本三年多後,2024年4月,王先生一家回到了上海。“我們不是個例,2022年去日本的上海人特別多,大家還會經常聚會,發現很多人都後悔了”。

日本企業裏森嚴的上下級機製,外國人怎麽學也學不會的“讀空氣”能力,無處不在的隱形歧視(比如因為日語發音不夠好在職場被邊緣化)……長居日本仿佛一場規則怪談,有一萬個規矩需要遵守。從小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日本人適應良好,但對外國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場折磨。

王先生的外籍朋友因為不滿澳大利亞當時的防控政策,移居到日本妻子的老家,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當地排外的氛圍,始終找不到太理想的工作,最後決定一個人先搬回澳洲。

回想三年半前赴日的決定,他覺得自己高估了全家的移民驅動力,導致後麵麵對種種困難無法接受,“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老生常談:還是太衝動了”。

王先生也見過在日本如魚得水的,這些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熟練掌握了日語,“人到中年,學語言比較吃力。性格比較開朗,平時大大咧咧的人可能不太容易適應日本的環境”。

對於想要去日本定居的人,他建議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做決定:切忌破釜沉舟,做好及時止損的打算。

查看評論(5)

24小時熱點排行

川普“重大震撼消息”謎底揭曉!無關台灣
中國官方通報醫生出軌事件:肖飛和董襲瑩均被處分
“我被丈夫下藥並強奸多年” 她如何將施虐者繩之以法
上海特殊婚禮引巨大爭議 為何這屆年輕人這麽“另類”?
習近平為什麽贏?因為特朗普進錯了賽道

24小時討論排行

DeepSinking!DeepSeek使用率暴跌 低過腰斬
《剛買的飛機被打了》走紅 南開教授:惡搞不能越界
加州變天了!非法移民不再享有免費醫療
留學生無人機偷拍美航母 簽證吊銷關押15月後驅逐
最新研究成果,馬克思不但是中國人,還是回族!
伊朗:準備用永不製造核武 換美國解除經濟製裁
中國暫停管製禁令,恢複向美國28家實體出口稀土
拿錯劇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講:美國不再說教了
湖南重病老人被要求到場取錢,結果死在了銀行
柴靜: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紐約時報:他們一直在等待一位敢於違憲的特朗普
美媒:川普錯誤地以為日本是一個容易拿捏的對象
卡塔爾首相:飛機不是給川普的禮物 若不合法會撤回
特朗普在國內睚眥必報,中東之行卻展現寬容一麵
小羅勃肯尼迪承認自己不懂公衛 “不必聽我的醫療建議”
扛不住關稅,沃爾瑪要開始漲價了!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定居日本第三年,一個上海中產家庭不想熬下去了

ELLEMEN睿士 2025-04-17 18:47:18

四十多歲的王先生是上海人,在國內深耕互聯網大數據行業多年,年薪百萬打底,生活優渥,每年全家都會出國旅行至少5次,“最貴的一次花了20萬”。

2020年中,在得知經營管理簽可以移居日本後,他立刻“起心動念”決定出國。

三十次赴日旅行,王先生“幾乎走遍了日本”。對許多人來說,日本的吸引力不止於距離,更在於其幹淨有序的公共環境、高質量的服務體係以及讓人安心的旅行環境。

這種正麵感受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被放大,適合久居的理想化投影便落在了人們對日本的印象之中。

2020年11月,王先生辭去了上海的工作,一家三口從浦東機場登上前往日本的航班。

直到去年春天。

“旅遊和長居完全不同”

每一個定居日本的外國人都會提到這一點,對王先生而言更是如此。

這種不同首先體現在剛到日本後生活事務的辦理。

第一道難關是辦卡。“辦理銀行卡和手機卡是非常基礎的事務吧,這非常不容易。銀行會要求你先辦理手機卡,通訊運營商會要求你先辦理銀行卡,兩邊互相推諉。隻是辦一張借記卡賬戶,期間填了無數表格,最終還被告知辦不下來,簡直無法想象”。

填了一堆表格,被銀行盤問三小時,王先生的借記卡勉強辦下來了。更難的是信用卡,他申請了兩年多,多家銀行全都拒絕,“雖然不是必要,但比如水電費綁定信用卡後可以自動扣費,沒有信用卡隻能在收到繳費單後拿著現金去便利店繳費,非常不方便”。最終他選擇花錢找了中介才解決信用卡問題。

旅行時,王先生心中的日本像一台服務周到的精密機器,對遊客照顧得無微不至;一旦成為這裏的居民,就像被卷入了另一套緩慢、苛刻又毫不通融的體係,光是處理這些瑣事就讓他有點心累。

比如日本人可以晚幾天交稅或是各種生活費用,但持有經營管理簽的外來者若如此,就會產生不良記錄,對於之後的續簽乃至申請永久居留權都有負麵影響。

“有一次水道局把我的稅費單弄丟了,當月也沒有補寄,我隻能去現場讓他們補開,以及開具證明說明這並不是我的問題,對方一度想要推脫責任,最終也還是據理力爭後才同意”。

“中年日漂”賺點錢到底有多難?

費心勞力的瑣事之外,王先生的“主線任務”也沒有順利推進。

2020年後,不少國人赴日持有的都是經營管理簽(即投資簽證)。這種簽證基本門檻隻要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相比其他發達國家門檻高昂的投資類簽證,日本的經營管理簽推動了像王先生這樣“中年日漂”移民群體的壯大。

近年來,年富力強的國內中年高收入群體正成為移居日本的主流。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6月末,在日中國人30~39歲的占比最多為24.87%,超過了占比為24.15%的20~29歲年齡層。此外,與2019年之前相比,40-60歲拿到日本身份的國人在迅速增加。40-50歲和50-60歲人群各增加了大約2萬人,分別達到了14.7萬和8.4萬人。

這些“中年日漂”家庭淨資產大多在300萬-5000萬人民幣之間,絕大多數選擇在日本首都圈落戶和購房置業,並安排子女在當地上學。

但在王先生看來,經營管理簽是個“日本發明出來的垃圾簽證”。日本的工作簽證是企業為外籍打工人申請的長居簽證,適合赴日上班的外國人;而經營管理簽則要求必須要在日本做生意。

對中國移居者而言,大多有幾種情況:一是找機構純粹做賬開個名義上的公司;二是原本在國內做日本相關業務,將公司從國內搬到日本;三是保有國內公司主體,定期在日本采購,產生業務聯係。

以及王先生選擇的第四種:真的去經營一些生意。在赴日前,他原本計劃布局餐飲和旅行業務:

“當時參考非典時期以為國內防控可能會在一年內結束,未來可以在日本麵向國內高端遊客,提供定製化的家庭旅行;再向日本消費者提供本土化的中國料理。”

為了實現這個設想,王先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他想要做高端定製旅行業務和餐飲,為此成立了公司。這個藍圖因日本流行病傳播的複雜變化沒有順利推進,公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暫停營業。

所以王先生對經營管理簽的看法非常負麵:“我甚至懷疑這是針對中國移民設計的一個騙局”。

由於大多數持有經營管理簽的人都不會日語,移居後如何經營生意就成了頭等大事。王先生認為常見的坑是買房收租,這也是他看到的中國移民中最多的投資失敗案例。

房產中介以滿租的狀態宣傳投資收益率,並刻意忽略後期養護費用,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將房產賣給買家,在首任租客離開後,並不會繼續保證房產的續租,對於日語困難的外來者來說,自己幾乎沒有找租客的能力,想要再次出手時,還會發現當初的到手價遠高於市場價。

赤手空拳來日本幹一番大事業對王先生幾乎是不可行的,許多事先想好的盤算都會被日本當地規則限製。

“其實在國內保有公司是最好的方式,說白了很多人都是在燒錢供著這個簽證。”

有人如魚得水,有人悻悻而歸

長居日本三年前後的體驗感落差給王先生帶來了挫敗感。第三年,他隱隱約約感覺到“哪裏不對”,漸漸地,一種明顯的“審美疲勞”開始出現,“食物翻來覆去就那幾種味道,風景看來看去也就那樣”,他和妻子感到疲憊。

“我們夫妻兩個人都想走”,結婚十五年平時無話不說的夫妻下定決心後,唯一擔心的是當時快要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女兒從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都在日本讀書,兒童適應能力強,用了兩個月就和當地學校的日本同齡人有說有笑,中間還經曆了一次轉學,適應能力比父母強了不少。

“一開始她有點抗拒,但最後還是覺得爸爸是一家之主,同意了我們的決定。”

此外,王先生和妻子也有不少隱憂:一是因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可能會降低她未來的學業競爭力,二是擔心她說中文的機會減少,將來會和父母產生溝通隔閡。“這在通過經營管理簽證來日本的中國人群體中,其實也蠻常見的。”

於是,在移居日本三年多後,2024年4月,王先生一家回到了上海。“我們不是個例,2022年去日本的上海人特別多,大家還會經常聚會,發現很多人都後悔了”。

日本企業裏森嚴的上下級機製,外國人怎麽學也學不會的“讀空氣”能力,無處不在的隱形歧視(比如因為日語發音不夠好在職場被邊緣化)……長居日本仿佛一場規則怪談,有一萬個規矩需要遵守。從小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日本人適應良好,但對外國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場折磨。

王先生的外籍朋友因為不滿澳大利亞當時的防控政策,移居到日本妻子的老家,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當地排外的氛圍,始終找不到太理想的工作,最後決定一個人先搬回澳洲。

回想三年半前赴日的決定,他覺得自己高估了全家的移民驅動力,導致後麵麵對種種困難無法接受,“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老生常談:還是太衝動了”。

王先生也見過在日本如魚得水的,這些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熟練掌握了日語,“人到中年,學語言比較吃力。性格比較開朗,平時大大咧咧的人可能不太容易適應日本的環境”。

對於想要去日本定居的人,他建議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做決定:切忌破釜沉舟,做好及時止損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