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扛起了中國魔幻現實主義的大旗
情況有點複雜
2025-04-17 13:02:42
走投無路的連雲港磨山村村民,決定向藝術家楊燁炘求助。
於是,在江蘇連雲港東海縣青湖鎮磨山村,空氣中彌漫著風暴來臨前的平靜氣息,藝術家楊燁炘正準備掀起一場波瀾——不是空話,而是真要往水裏扔銀子。他的新項目“此地無銀三百兩”計劃將價值11萬元人民幣的300兩銀子,分成300份,逐一拋入汙染嚴重的磨山水庫。為何如此?因為這片曾經滋養農田的水域,如今成了鑫昌達建材廠的毒物垃圾場,而當地政府似乎忙著玩“掩耳盜鈴”的把戲。借用“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嘲諷欲蓋彌彰的成語,楊燁炘的舉動既是對地方官僚無能的當頭棒喝,也是對村民無聲呐喊的放大器。
1、汙染企業亂埋有毒固廢,村民以為是肥料,偷偷用毒廢給花生施肥
2020年,磨山水庫附近開始出現神秘的黑色固體廢料,氣味刺鼻,遠在百米外都能讓人皺眉。村民們起初天真地以為這是某種“高級肥料”,興衝衝地運到田裏,撒在花生地裏,夢想著大豐收。然而,現實狠狠打了臉——花生沒有發芽,導致顆粒無收,田地一片死寂。村民痛心地說:“我們以為是寶貝,結果種下去連根毛都沒長出來!”
有的村民向村支書顧某雷反映這一情況,顧某雷帶人到現場對填埋行為進行了製止,並向村民承諾將清理幹淨填埋的固廢,還稱青湖鎮政府和當地環保部門也進行了調查處理,不會有什麽問題。
後來,提出問題的人被反複解決。
2、官方玩起了“川劇變臉”:“磷石膏”搖身一身,成了“印染汙泥”
2023年,連雲港生態環境局官方在接受《新京報》和《極目新聞》采訪時,信誓旦旦地宣稱汙染物是磷石膏——一種聽起來無害的化肥副產物。可到了2024年底,中央環保督察一介入,劇本翻篇,在當地生態環境局報告裏,汙染物搖身一變成了“印染汙泥”。這變臉速度堪比川劇大師,令人懷疑官方是不是在玩“汙染猜謎遊戲”。網友們可不買賬,一位網友怒斥:“今天說這個,明天說那個,到底在藏啥?”
更離譜的是,村民在2024年11月15日向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的投訴中指出,政府隻清理了9米深的廢物,而實際埋藏深度達20米,水庫九成廢料依然未動。
這清理報告,怕是比水庫的水還“幹淨”。
連雲港生態環境局:2023年7月,曾發現磨山水庫北側的連雲港鑫昌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涉嫌接收無錫、南通等地印染汙泥等一般固廢違規堆放問題,截至2024年5月,涉案的11.439萬噸固廢已全部清理轉運,根據清挖驗收和損害評估司法鑒定,鑫昌達公司廠房外裸露土壤區域及水下區域已無明顯可辨識固體廢物,滿足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功能使用要求,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不需要開展修複。2024年8月,對磨山水庫岸北采石場66處坑塘挖掘摸排,又發現2處坑塘填埋固體廢物,仍為鑫昌達公司2021年填埋,經鑒定不屬於危險廢物,已於8月底完成清理轉運工作。
3、群眾強烈質疑:為了忽悠中央督察,鎮政府向磨山水庫倒大量雞屎糞掩蓋廢料?
如果說汙染是悲劇,那鎮政府的應對就是一出荒誕喜劇。據村民向中央環境督察投訴裏顯示,鎮政府為掩蓋廢料的刺鼻氣味,竟往水庫傾倒大量雞糞,試圖用糞便的臭味蓋過毒氣的味道。這招“以臭治臭”堪稱環保界的“天才創意”,就像用垃圾掩蓋垃圾堆,唯一的結果是讓水庫更臭、更毒。網友嘲諷道:“這是在保護環境,還是在保護他們的麵子?”
2024年11月向中央環保督察舉報的信中(受理編號D3JS202411190065),村民憤怒指出:“當地政府怕督察組取樣,往水庫倒雞屎糞掩蓋廢料。”這種“高招”不僅荒唐,還透著幾分黑色幽默。
當地生態環境局則表示“2024年11月20日,巡查水庫周邊未發現雞糞。經了解,前期水庫養殖戶為肥水養殖曾向水庫裏加過雞糞”,而眾所周知,我國多地環保政策禁止直接使用雞糞肥水。其原因不外乎雞糞中攜帶大量病原菌,現代規模化養殖中,飼料常含銅、鋅等重金屬及抗生素添加劑,這些物質隨糞便排出導致水體汙染。雞糞中的氮磷直接排入水體後,導致藻類爆發性繁殖,造成魚類缺氧死亡。
作為專業的養殖戶,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吧。
4、迫不得已,群眾5次向中央督察舉報:村書記多次威脅舉報人,阻止村民發舉報信
磨山水庫的汙染是中國環境問題的一個縮影。江蘇作為工業大省,化工汙染屢見不鮮。2018年,連雲港一家化工廠因向河中傾倒廢水被關閉。鑫昌達與綠潤公司的勾結——將廢物推來推去以逃避責任——是汙染轉嫁的典型案例。綠潤公司本是廢物管理企業,卻將髒活外包給鑫昌達,把水庫變成了毒害的犧牲品。
更令人寒心的是,村民投訴信揭露,村支書顧某雷多次威脅舉報人,甚至阻止舉報信寄出。2024年,村民連續五次向中央環保督察部門投訴,但中央督察最終把案件轉給連雲港生態環境局辦理,其中公平公正令人生疑。一封上訪信寫道:“舉報信在當地寄不出,隻能跑到南京附近寄。”這種“地方保護主義”讓中央督察形同虛設,也讓村民對正義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5、官方:我們已經啟動了生態損害賠償 村民:什麽都沒有,就在糊弄俺老百姓
連雲港生態環境局在2024年底執行中央督察轉辦的磨山水庫汙染事件,在政務公開中顯示:“1、啟動鑫昌達公司生態損害賠償工作。2、加強常態化巡查,嚴厲打擊填埋固廢行為”。可半年過去,還是村民的反饋直接刺破謊言:“啥都沒有,就在糊弄俺老百姓。”水庫依然沉默,承載著工業貪婪和官方忽視的重擔。
中央督察的受理編號D3JS202411060013顯示,村民投訴“水庫水底和北側掩埋大量毒垃圾,埋藏十餘年,約20-30米深,嚴重影響健康”。官方回複稱,截至2024年5月,11.439萬噸固廢已清理,土壤和水體檢測合格。但村民在舉報信裏還憤怒表示:“隻挖了9米,九成廢料還在!”這清理報告,怕是比水庫的水還“清澈”。
6、村民王大姐被反複“喝茶”,為上訪曾鑽狗洞
王大姐,一位普通的磨山村村民,卻有著不普通的勇氣。她多次站出來,公開抗議水庫汙染,呼籲政府徹查。她的堅持換來的卻是當局的反複“喝茶”。每次“喝茶”歸來,她繼續拿起“擴音器”,繼續為村裏的未來呐喊。
有一次,王大姐被村支書派人在她家門外監控著,把王大姐給堵在家裏不讓她去上訪,王大姐想了想,不得已叫了一個外賣,跟外賣小哥商量換衣服,就這樣混出來了,後來東躲西藏的過程中還鑽過狗洞,就這樣一路鬥智鬥勇,終於到達上訪地點……
王大姐的故事是村民抗爭的縮影,也反映了地方維權的艱難。一位網友痛惜:“她是為了我們大家,可他們就是不讓她說話。”
7、2024年,NGO曾起訴汙染企業,最終敗訴
磨山水庫曾是磨山村的命根子,灌溉農田,養活魚蝦。如今,它更像一部末日電影的場景:湖底的黑色淤泥散發惡臭,死魚與毒氣共舞。2020至2021年,鑫昌達建材廠——一家頂著“煤矸石燒結磚”招牌的企業——把水庫當成了免費垃圾場。來自綠潤公司的所謂“再生石膏”被大肆傾倒,實則是危險廢物。村民隻能眼睜睜看著水源變成健康殺手。
調查顯示,鑫昌達的違規行為觸目驚心:2021年,露天堆放100噸煤矸石和爐渣,毫無防塵措施;2023年,廢氣泄漏,廢水pH值低至2.2,甚至在禁燃區燒煤。村民多次上訪、投訴,但案件總被踢回當地處理,徇私枉法的質疑甚囂塵上。2024年,北京市昌平區多元智能環境研究所挺身而出,起訴鑫昌達,卻敗訴,村民的希望再次落空。一位網友歎道:“法律對他們沒用,錢比正義響。”
8、藝術家楊燁炘為嘲諷當地政府掩耳盜鈴,計劃發起“此地無銀三百兩”,把價值11萬的300兩銀子投入水庫
走投無路的村民將希望寄托在藝術家楊燁炘身上。這位行為藝術先鋒以創意點燃變革的火種,2008年發起“新公民計劃”,2010年推出“揚愛藝術計劃”,用藝術推動社會議題。2021年,他將23萬元的千足金米粒撒入黃浦江,諷刺糧食浪費;2025年,他在北京798實施“淘金米”,讓觀眾在1萬斤大米中翻找1000粒黃金米粒,探討資本對資源的侵蝕。
在磨山村,楊燁炘計劃推出“此地無銀三百兩”項目,將價值11萬元的300兩銀子拋入汙染嚴重的磨山水庫。借用“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嘲諷欲蓋彌彰的成語,他直指地方政府的敷衍。楊燁炘說:“藝術不僅是表達,更是行動。我希望這300兩銀子能激起千層浪。”
這場藝術行動是變革的催化劑,還是曇花一現的表演?村民們疲憊卻仍抱希望,將楊燁炘視為盟友。項目的成敗取決於能否超越象征,轉化為實際行動。楊燁炘寄希望於媒體和公眾壓力,迫使政府正視汙染問題。
汙染事件時間線
時間
事件描述
2020-2021 鑫昌達建材廠向磨山水庫和周邊傾倒有毒廢物,汙染水體。
2023年3月 官方定性汙染物為磷石膏,鑫昌達被查出多項違規。
2023年7月 村民舉報廢物掩埋,政府稱已清理部分廢物。
2024年8月 官方改稱汙染物為印染汙泥,清理工作未完成。
2024年11月 村民投訴政府掩蓋真相,稱九成廢料未清理。
磷石膏和印染汙泥環境風險比較
磷石膏
風險特點:含微量氟、重金屬及放射性物質,長期堆放不當可能汙染地下水和土壤。
監管要求:需嚴格監控大規模堆存,避免環境風險累積。
印染汙泥
風險特點:含有機染料及有毒物質,直接排放易汙染土壤和水體,危害生態和健康。
監管要求:按危險廢物處置,需嚴格處理達標後排放或資源化利用。
江蘇的汙染縮影
磨山水庫事件並非孤例。江蘇作為工業大省,化工汙染問題頻發。2016年,連雲港因核廢料處理廠計劃引發大規模抗議,最終項目暫停。鑫昌達與綠潤公司的汙染轉嫁模式,暴露了監管漏洞和地方保護主義的頑疾。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地方利益與中央政策的博弈、村民維權與官方壓製的對抗。楊燁炘的300兩銀子或許能激起漣漪,但真正的變革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和更透明的治理機製。村民的呐喊仍在繼續,水庫的未來卻依舊迷霧重重。
信息參考:新京報、極目新聞、連雲港政府官網以及村民自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