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話同樣適用中國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關係。中國支持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但同時中國也有可能會破壞新興經濟體的穩定。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世界發動貿易戰之際,法國世界報在北京的通訊員喬丹·普伊爾(Jordan
Pouille)關注中國和新興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相關的文章表示,中國和新興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處於非常脆弱的平衡狀態。
法國世界報北京通訊員指出,2024年,世貿組織收到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起的貿易調查,其數量之多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的工業擴張最終還是破壞了其親密盟友的經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話同樣適用中國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關係。中國支持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但同時中國也可能會破壞新興經濟體的穩定。根據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陸鋒(音)的統計,2024年,世界貿易組織共收到198個針對中國的貿易調查,不是調查中國傾銷產品就是調查中國進行非法補貼。198個貿易調查,這是2023年的兩倍。而且前所未有的是:這198個貿易調查中,有一半都是來自與中國關係良好的發展中國家。
準確的說,198個貿易調查案件中,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有117個:印度37個,巴西19個,土耳其9個。巴基斯坦則在2024年針對中國提出了五項調查,涉及某些化學品、打印紙和膠帶的大量進口。
支持新興經濟體的發展
法國世界報指出,針對中國的貿易調查案件的激增主要是中國工業擴張的結果。中國工業產能供應過剩和中國國內需求的低迷,迫使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出口提到很高的水平。隻要中國人選擇儲蓄以彌補中國社會保障的不足,隻要中國人不去消費,中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這些貿易不平衡現象就會持續存在。
法國世界報繼續指出,2020年至2024年間,中國人儲蓄了58.24萬億元人民幣,與2009年至2019年間的水平大致相同,幾乎相當於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這筆巨額儲蓄沒有被重新注入到經濟中。奧弗涅大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所負責人瑪麗-弗朗索瓦·雷納爾(Mary-Françoise
Renard)分析說,“缺乏大規模的項目,尤其是缺乏大規模的社會政策項目,讓宏觀經濟的失衡難以大幅改善,因此,貿易順差也難以大幅減少。”
不過,法國世界報也指出,貿易調查顯示有悖論存在:這就是,中國在向南方國家出口過多的同時,繼續支持這些南方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主要是通過涉及某些商品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橋梁、公路、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支持這些南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對巴基斯坦,中國還支持巴基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項目。所以,一點兒也不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國繼續是巴基斯坦的最大債權國,在巴基斯坦的外債總額中,中國占22%。
還有一個例子很能顯示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往來上保持著非常微妙的平衡。這就是:2024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上,肯尼亞總統魯托表達了對廉價中國產品對當地產業特別是鞋類和服裝業的影響的擔憂。但是,同時,魯托也在就肯尼亞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以及中國在清潔能源、數字技術和鐵路領域在肯尼亞加大投資進行談判。
鋼材製造緊張
法國世界報還指出,部分發展中國家已經出台了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隨著建築工地在中國越來越少,巴西及其他國家都看到大量廉價的中國鋼材正在湧入它們的領土:2023年,中國鋼材的輸入量增加了60%,這讓當地的鋼鐵製造商非常不滿。作為回應,巴西對中國鋼材征收25%的關稅。墨西哥受到的打擊更為嚴重:墨西哥80%的軋製鋼卷都產自中國,但由越南出口商銷售。
泰國於2024年
發起了一項調查,對中國鋼材征收31%的關稅。雷納爾女士評論說,“即使是朋友,也是要保護自己國家的產業的。但這並不影響這些國家和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也不影響在聯合國投票時他們會采取共同的立場。但總體上,對於一個政府來說,國內考量是處於優先地位的。”
自從美國對所有中國產品加征54%的關稅以來,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焦慮,因為這意味著,除非關稅狂潮升級,否則中國的工業製品將不得不被其他市場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