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投資雪崩式下滑之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周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聯邦快遞、豐田、三星等數十家跨國企業高管,宣揚中國市場的安全和外資在中國的利益,但又同時要求外企遵守中國法律和規則。【習近平見外企】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March 28, 2025
【宣揚中國市場又要求遵守中國規則】
在外國投資雪崩式下滑之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周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聯邦快遞、豐田、三星等40多家跨國企業高管,宣揚中國市場的安全和外資在中國的利益,但又同時要求外企遵守中國法律和規則。https://t.co/pCkH7pJhTv#習近平 pic.twitter.com/QRwTgIfvAC
新華社報道,40多位外資企業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商協會代表參加會見。其中美國聯邦快遞集團總裁芮思博(Raj Subramaniam)、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鬆(Ola Källenius)、法國賽諾菲集團首席執行官韓保羅(Paul Hudson)、英國匯豐控股集團行政總裁艾橋智(Georges Elhedery)、日本日立製作所會長東原敏昭、韓國SK海力士社長郭魯正、沙特阿美總裁納瑟爾(Amin Nasser)等人發言後,隨即由習近平發表講話。
習近平吹捧外資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創新創造的重要參與者”,還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CNBC引述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Stephen Orlins)表示,習近平還點評了每位講者的發言內容。歐倫斯指出,與會企業本身就已在中國有業務布局。
在強調投資環境的同時,習近平也語出警告,引用《淮南子·齊俗訓》中的內容表示,“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表態要外資遵從中國法律,另外希望跨國公司“發出理性聲音,采取務實行動,抵製各種開曆史倒車的行為,擺脫零和博弈,促進合作共贏”;“希望大家登高望遠,也不畏浮雲遮望眼,也不盲從各種幹擾全球產業鏈博弈、安全穩定的行為......個別國家搞小院高牆、關稅壁壘,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泛安全化迫使企業選邊站隊,做出違背經濟規律的選擇,這不符合市場規則和開放大勢。”暗示外資應該擺脫美國的遊戲規則,繼續深入中國市場。
評論:中國對外企的保證多為口惠
美國聖托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在接受本台采訪時表示,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也不是開放的市場,對外商僅是口頭承諾,可能朝令夕改,缺乏製度保障。即使外商與國有企業合作,也難以獲得實質性的安全與利益保障。
他提醒,“沒有真正的市場開放與法治化改革,外資風險仍然存在。再者,中共過去已有多起掠奪公司的案例,使外資對中國失去信任。中國政府過去靠空頭支票吸引外資,經過30年的經驗教訓後,如今這種說法已不再被相信。”
中國去年外商直接投資(FDI)淨額下降1680億美元,資本外流規模創1990年以來的最大規模。2024年,外商對中國的投資規模僅為45億美元,隻剩2021年3440億美元的曆史高峰的1.3%。
分析:中國煽動民族主義激化矛盾嚇跑外資
對於外界最關注的中國政治不確定性,習近平對外企宣稱,“中國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是世界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他說,“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台灣勵誌協會執行長賴榮偉對本台表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市場開放應有的核心精神。當下中國以政治幹預市場,導致對市場的不尊重與法製倒退。對外國投資者的態度矛盾,國內煽動民族主義,敵視外國人,加上國際上對外關係惡化,使外資缺乏信心,甚至常以國安理由限製外企與外國人行動。當下的趨勢是“越管越嚴,大家就越跑得遠”。若是要吸引外資回流,應朝更開放、更人權的方向發展,建立穩定、公平的運營環境與法治保障。
“雖然習近平在會見外企時,一再強調開放平等,尊重法律精神,但是,實際作法未落實。中國應尊重民營企業與外國投資者,應放寬對市場過多的限製,尊重市場機製,才有可能消除外企投資人的疑慮。”賴榮偉說。
習近平喊全球化 但中國隻單向出口全球 未對等開放市場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4月2日“對等關稅”實施前夕,習近平對外企意有所指地說,“多邊主義是解決世界麵臨困難挑戰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習近平還要外企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等。
葉耀元提醒有意在中國投資的外企,雖然中國強調多邊主義與擁抱全球化,但實際上並未真正對等地開放自身市場。中國隻希望其產品能出口全世界,但是對開放進口外國產品設下諸多限製。“這不能稱為全球化,而是自利主義,本質上也是一種單邊主義。”
他分析,盡管中國仍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部分外企仍希望能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樣就能賺到錢。但是這也必須承擔技術竊取風險。盡管短期能賺得利潤,但是企業長期利益恐受損。此外,在中國投資還有高度的國安、人身安全風險。葉耀元認為“企業若重視長遠發展,會選擇避開中國市場。”
賴榮偉說,美國即將對中國企業加征關稅,雖然仍有依賴中國消費市場的外企對中國的依賴有“慣性”,但中國進入通縮階段,消費力明顯下滑,中國市場誘因正逐漸減少。相反地,政治風險上升,使企業更謹慎。“越來越多大企業轉向中國以外市場,雖然短期內不會完全脫鉤,但正在進行路徑轉移。”
《紐約時報》指出,中美關係緊張,使美國企業對在華新投資持觀望態度。中國持續收緊國家安全相關法律,也讓許多外資企業深感疑慮。 例如美國商業谘詢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的5名中國員工被拘留2年後於本周獲釋,該公司曾為企業提供調查與盡職審查服務,現已基本撤離中國市場,導致跨國企業難以在投資前獲得必要的法規、環境與政治風險評估支持。
與會者的中國官員還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中國外長王毅,以及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