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贏了 代總統複任成功 李在明成最大輸家…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韓國政壇的瓜,吃得人眼花繚亂。尹錫悅從“階下囚”到絕地反殺,代總理韓德洙突然複職,彈劾案劇情反轉再反轉。這場政治大戲裏,有人歡呼勝利,有人如坐針氈,李在明恐怕要笑不出來了。尹錫悅真能鹹魚翻身?韓國政治這場“魷魚遊戲”,到底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外界一直盯著尹錫悅彈劾案何時宣判,韓國憲法法院突然拋出一顆“炸彈”:代總統韓德洙的彈劾案被正式駁回,他即刻恢複總理及代總統職權。這場判決堪稱“神轉折”——去年12月,韓德洙因協助尹錫悅實施緊急戒嚴、拒絕任命憲法法官等罪名被國會彈劾,一度被視為尹錫悅倒台的“前哨戰”。如今彈劾被推翻,不僅讓尹錫悅派係士氣大振,更暴露韓國司法係統對總統權力的微妙態度。

憲法法院的判決理由耐人尋味:5名法官認為彈劾程序存在瑕疵,國會表決時未按總統彈劾標準處理韓德洙的代總統身份;同時,證據不足以證明韓德洙“共謀內亂”,拒絕任命法官也被歸為“總統權限”範疇。這種“技術性駁回”暗藏玄機——判決書中法官們對“總統職權邊界”的爭論,直接為尹錫悅案的審判埋下伏筆。有法學專家指出,若韓德洙的緊急戒嚴行為未被認定違憲,尹錫悅作為直接策劃者也可能脫罪。

尹錫悅的“逆襲劇本”比現在的好萊塢大片好看。去年12月,他因強行戒嚴、貪腐醜聞遭彈劾,支持率暴跌至冰點,民調顯示70%民眾要求罷免。彼時輿論普遍預測他會步樸槿惠後塵。然而,隨著韓德洙複職、證人翻供、司法程序拖延,局麵悄然變化。最新民調顯示,支持罷免尹錫悅的民眾比例降至55%,反對者升至39%,雙方差距明顯縮小。

這一轉變背後是執政黨的全力反撲。尹錫悅團隊不斷要求關鍵證人二次作證,甚至傳喚韓德洙出庭,試圖瓦解在野黨的證據鏈。原本被視為“鐵證”的軍方人員證詞出現鬆動——前警察廳長趙誌浩等人雖承認執行命令,卻無法直接指認尹錫悅下達指令,若憲法法院沿用韓德洙案的“證據不足”邏輯,尹錫悅極可能逃過彈劾。

此判決一出,執政黨國民力量黨火速召開記者會,痛斥在野黨“將彈劾武器化”“破壞憲政秩序”。而且韓德洙複職後,第一時間恢複外交經濟事務決策權,並著手清理崔相穆代任期間的人事布局。這意味著執政黨重新掌控行政機器,可借政策調整打擊在野黨。

更狠的招數還在後頭:在野黨提交的崔相穆彈劾案已進入審查程序,而憲法法院剩餘法官多為保守派背景。若崔相穆也被彈劾,在野黨將失去製衡執政黨的重要籌碼。這場“彈劾大戰”正演變為政治清算——誰掌握司法話語權,誰就能改寫遊戲規則。

可以說,這次彈劾不僅關係到韓國政治的現狀,也關係到未來。看似占據優勢的在野黨,實則暗藏危機。雖然共同民主黨以44.3%的支持率領先執政黨5個百分點,但李在明的個人形象正遭遇嚴重透支。他被視為“文在寅第二”,主打改革反腐牌,卻因尹錫悅案久拖不決陷入被動——民眾既厭惡尹錫悅的獨斷,又對在野黨的“彈劾狂歡”產生審美疲勞。

更諷刺的是,李在明的支持率與其說是“實力體現”,不如說是“對手襯托”。執政黨的39%支持率雖落後,卻在韓德洙複職後呈現回升趨勢。若尹錫悅最終脫罪,保守派基本盤可能全麵反彈,屆時李在明的“領先優勢”或將化為泡影。

李在明的致命軟肋,是他自身的法律風險。2024年,他因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被判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目前案件正在上訴。若維持原判,他將自動喪失議員資格,更無法參加2027年大選。執政黨早已瞄準這個痛點,近期加大司法攻勢,試圖坐實其罪名。

即便李在明最終脫罪,漫長的訴訟過程也會消耗其公眾信譽。更糟的是,共同民主黨內部已出現裂痕——部分議員不滿李在明“押注彈劾”的戰略,認為過度聚焦尹錫悅案會導致民生議題失焦。一旦彈劾失敗,李在明恐成黨內“背鍋俠”。

據韓媒披露,憲法法院極可能在3月28日前對尹錫悅案作出終審判決。這場判決無論結果如何,都難平息韓國社會的撕裂——若彈劾通過,保守派必掀起街頭抗爭;若駁回,進步派將指控司法黑幕。警方已嚴陣以待,計劃在全國部署2萬警力,首爾市中心更進入“準戰時狀態”。

深層次看,這場危機是韓國“地域派係政治”的必然產物。尹錫悅代表的保守派與李在明身後的光州派(全羅道勢力)素有世仇,從盧武鉉到樸槿惠,雙方鬥爭從未停歇。即便尹錫悅下台,新上台的進步派總統仍將麵臨國會掣肘、財閥幹政、美日施壓等困局——韓國政治的“死循環”,遠非一次彈劾能破解。

這場政治風暴正在掏空韓國的國際信用。尹錫悅被捕期間,代總統崔相穆因權限模糊,連基本外交決策都難以推進,導致韓美自貿協定談判停滯、對日曆史爭端再起。更危險的是,美國對韓國政壇的耐心逐漸耗盡——特朗普公開嘲諷“韓國比我還混亂”,日本則趁機加強美日軍事同盟,韓國在亞太的戰略地位持續邊緣化。

經濟層麵同樣危機四伏。醫生罷工未平、通脹率高企、青年失業率突破21%,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瀕臨崩潰。若政局繼續動蕩,三星、現代等財閥可能加速外遷產業鏈,這對出口導向的韓國經濟無異於致命打擊。

尹錫悅的“複活”,李在明的困局,表麵是個人命運浮沉,實則是韓國政治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受苦的永遠是普通民眾。這場大戲的結局或許即將揭曉,但韓國社會的裂痕,卻注定長久難愈。

查看評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