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廟吸貓的年輕人,把貓盤出了班味
新周刊
2025-03-10 05:17:18
???????
在流浪貓成為“流量密碼”的同時,原本作為清心之地存在的寺廟、道觀,也正在發生因收留流浪貓而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
“第一次在貓的身上看到了濃濃的班味。”
這幾天,蘇州西園寺的“擊掌小貓”火了。許多遊客特地從外地前來,在寺院門口與這隻戴著“大金鏈子”的小貓互動打卡。但3月1日就有網友發現,“擊掌小貓”在麵對遊客時,沒有像往常一樣熱情,精力明顯減退。
蘇州西園寺的“擊掌小貓”最近走紅網絡。(圖/視頻截圖)
如今,許多寺廟、道觀之所以能成為遊客必打卡的城市地標,不隻是為了一份基於玄學的精神依托。院內隨處可見的流浪貓,讓湧向寺廟的年輕人十分驚喜——在靜謐而清幽的環境中,看著貓咪舔毛、打滾、追逐,笑意便於不知不覺中在遊客臉上蔓延開來。
有人特意繪製了武漢寶通寺的擼貓地圖,而廣州的純陽觀則被稱為廣州“含貓量”最高的道觀。在社交媒體的渲染之下,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這類宗教場所,已然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新型免費“貓咖”。
當寺廟成了新型“免費貓咖”
當代年輕人對寺廟的熱情,似乎無需再贅述。
社交媒體上有關“寺廟”的搜索量居高不下,周末寺廟門前準備入園的隊伍甚至比工作日寫字樓電梯前的隊伍還長。人們將寺廟等宗教場所視為“心靈療愈場”,仿佛隨著香火的燃燒,世俗生活中的壓力、抑鬱和焦慮也煙消雲散。
而現在,除了寺廟本身的吸引力外,擼貓也成為了年輕人前往寺廟的一大重要因素。對貓友好的寺廟,常常在社交媒體上被宣傳成“免費貓咖”“擼貓勝地”,進而成為愛貓人士新晉的城市打卡點。
這其中,亦有宗教文化的加成——佛教秉承眾生平等的原則,道教則認為貓是靈性和神秘的化身。此外,較之於喧鬧的市區,寺廟和道觀往往環境優美、安靜,有足夠多的豐容空間。因此種種,寺廟和道觀為貓提供了更加友好的環境。
(圖/視覺中國)
某種程度上,流浪貓也成就了“寺廟經濟”。在西安大興善寺,可以買到以大黑天財神前的一對黑色毛獸石造像為原型設計的毛絨掛件,買文創還能獲得一張“納貓契”;繼貓爪白菩提手串之後,靈隱寺文創又推出了大漆貓掛件……層出不窮的貓咪周邊設計,可見消費者對其熱情之高。
但在流浪貓成為“流量密碼”的同時,原本作為清心之地存在的寺廟、道觀,也正在發生因收留流浪貓而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
多少善心,正在被反噬
“請大家不要再宣傳純陽觀有很多貓了。”
2月底,“純陽貓道”小紅書號發布了一則帖子,稱“我們很喜歡貓,但我們這裏畢竟不是公園,不是景區,更不是小動物收留中心”。一個星期之內,純陽觀的工作人員就撿到了大約10隻小貓,它們之中有些甚至是成窩被遺棄到觀裏的。
(圖/社交平台截圖)
比起丟棄在其他地方,將動物遺棄在寺廟無疑提高了它們的存活率。遺棄者看中並利用了這一點,從心理上寬慰了自己的遺棄行為,卻把負擔轉嫁給了寺廟,以道德綁架的方式,使其陷入被迫救助的尷尬境地。
除了遺棄外,遊客對動物的無規律、不健康的喂食方式,也對流浪貓的健康造成了負麵影響。西園寺方稱,一些遊客為了和寺院內的貓互動,常常在寺廟附近的商店購買貓條進行投喂。他們提到,就是因為被投喂了劣質的“三無”貓條,去年夏天,寺內很多流浪貓生了病,甚至有好幾隻貓咪去世。
圍繞著寺廟流浪貓的“愛貓”行為,逐漸開始變味。
(圖/廣州市道教純陽觀)
保護自然生靈,
光靠善意就夠了嗎?
寺廟方、愛貓人士、遊客、動物之間,一種微妙的對立氛圍正在悄然形成。
嚴格來說,寺廟本質上屬於宗教活動場所,並不等同於絕對的救助地,原本就沒有救助的義務。當現實偏離預期而發展時,矛盾和麻煩便指向了寺廟方。工作人員對動物的善意,招來了不負責任的投喂和讓院方困擾的打卡行為,甚至令針對貓咪的丟棄行為愈演愈烈。
對於流浪貓來說,寺廟、道觀因其自然環境和相對友好的氛圍而成為了理想居所。(圖/視覺中國)
對貓咪來說,長期暴露在嘈雜環境中,可能會導致它們出現應激反應或抑鬱情緒。但它們麵臨的風險不止於此。
2024年,一段“寺廟裏的小貓被遊客一拳打飛”的視頻在網絡走紅。有群眾指出,視頻中被一位燒香拜佛的男性毆打的,是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的網紅貓“妙悟”。幾個月後,文殊院工作人員再次透露了“妙悟”疑似被踢打至血管破裂的消息。
人寵矛盾原本就是一個廣泛存在於現代社會的問題。但寺廟裏的部份遊客對待動物的不友善行為,令人不禁疑惑——他們求神拜佛時,內心真正的欲求究竟是什麽呢?
一隻寺院裏的貓和僧人互動。(圖/視覺中國)
在國外,因貓而成為打卡地的宗教場所也不少。
日本福井縣的禦誕生寺以“貓咪的極樂淨土”著稱,最繁盛時,寺院內的貓咪數量達到了60隻。僧人除了修行之外,還會對院內貓咪進行照料,為它們定期體檢、及時絕育和注射疫苗,還為它們佩戴了身份頸環,確保其行蹤得以被追溯。
此外,禦誕生寺也推出過和貓有關的念珠、禦守,通過售賣文創產品來緩解寺內收養流浪貓的經濟壓力。
不同的是,日本關於動物保護和防止動物遺棄的法律法規,為宗教場合內的動物環境和人文環境提供了法律層麵的保障。
從2022年6月1日起,日本修訂後的《動物保護管理法》正式生效,法律要求寵物商家必須在貓狗身上安裝微型芯片,來確定寵物的信息,防止走丟以及遺棄現象出現。虐待或遺棄動物的人則將被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萬日元以下罰款。
(圖/《貓貓的奇幻漂流》)
對於寺廟與道觀來說,商業化似乎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畢竟收養和管理流浪貓的各項費用,明碼標價。隻是在流量狂潮中,真正的修行或許在於如何平衡商業價值開發與對生命的尊重——當我們在佛前撫摸流浪貓時,觸摸的究竟是向善的本心,還是流量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