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不想上學,家長該怎麽辦?近年來,這個問題似乎有了新的解法:厭學門診。拒絕上學門診在全國各地紛紛開設,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去“看病”。
厭學是病嗎?能不能治療?孩子厭學了,家長到底應該怎麽做?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童心結》欄目開學季特別策劃《不想上學不是你的錯》聚焦厭學話題,邀請心理專家一起聊聊厭學背後的那些事。
?
01
大人會“厭班”,孩子也會“厭學”
社交媒體上有很多對厭學門診的討論,不少網友在下麵留言問:“有沒有不想上班門診?”宗敏說,其實成年人厭班、孩子厭學的背後,大多都是抗拒、焦慮、壓抑的情緒,“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差別”。
常蕾觀察到,前來“厭學”門診的孩子,不去上學往往是很多原因導致的結果。他們或是受情緒影響,或是有一些精神疾病的診斷等等,合並表現為討厭上學、學習困難,還可能出現一些人際交往的問題,甚至出現心慌、手抖、惡心、嘔吐等軀體症狀。在精神診療手冊裏,厭學並非是症狀,而是結果。而“厭學”門診做的,就是從孩子不想上學作為切入點,抽絲剝繭地發現孩子真正的困難,用專業的心理支持幫助孩子和家長一起解決背後的問題。
那麽,如果孩子沒有精神疾病,什麽樣的孩子會不想上學呢?宗敏說,不想上學的孩子有顯著的年齡特征。
有些小孩,一說要去幼兒園就又哭又鬧。一方麵孩子是有分離焦慮,不願意離開父母;另一方麵是在幼兒園要守規矩,而在家相對自由。等到了青春期,隨著荷爾蒙的分泌變化,很多孩子開始有反抗行為,尋求自己的獨立權利。有些孩子希望通過拒絕上學,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盡管目前沒有一個全國範圍內的大樣本調查,但常蕾和宗敏觀察到,近年來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也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他們迫切地需要得到支持,而他們的家長也非常無助。
據統計,約有20%的孩子有厭學情緒。尤其在開學前,很多孩子都想“當逃兵”不去上學。
孩子因什麽而厭學?常蕾總結出了三大“攔路虎”:課業負擔、人際關係和家庭氛圍。在她接觸的案例中,因為人際交往而厭學的孩子占了很大一部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揣著放大鏡看世界,老師的一個眼神、同學的一句玩笑,都能在他們心裏掀起大浪。常蕾說,這些孩子往往對自己要求過高,很想達到老師、家長和社會的期許。一旦他覺得沒達到預期,就會把外界的反饋全當成“差評”,連自己都一塊否定掉,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麵影響。
宗敏說:“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其實和社會壓力的傳導有關。”她翻看過某市中考數據,發現分數段密集得嚇人——在一個區,同一個分數最多擠著263個孩子,每提高一分就能超越上百名競爭者。孩子自己也在乎學業成績,家長也焦慮孩子的學業表現。宗敏補充道:“明知道要給孩子空間,但總想再推他一把。”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往前衝,哪個父母能不焦慮?
常蕾說,孩子們就像“充電寶”,既不能用到自動關機,也不能永遠插著充電器。隻有把自己充滿電,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足夠的運動,才能維持身心健康。在學習這場“馬拉鬆”中,不能一開始就衝刺,而要逐漸加速,勞逸結合,這樣才能跑得更遠,發展更好,後勁兒更足。家長們可以在保持孩子適度學習節奏的同時,給孩子留出休息的時間。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心理彈性或者心理韌性”。孩子像彈簧一樣,要有張有弛才好,該放鬆時鬆手,該繃緊時要用巧勁。
02
孩子出現問題症結在於情感失衡,全家需要重建心理韌性
常蕾在她的“厭學”門診觀察到,孩子可能原來就有某個部分“失衡”,比如承受不住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家庭氛圍沒有安全感……但隻有孩子不上學,有些父母才能真正關注到他們的心理狀態。
盡管是孩子來看厭學門診,但背後真正接受治療的往往是整個家庭。孩子不想上學隻是表麵問題,實際上是家庭係統的警報器響了。孩子如果隻是在校學習壓力大、和同學鬧矛盾,還是會堅持上學;如果回家後父母本身狀態不好,不能支持他們、安慰他們的心情,那來自家長的不理解就會讓孩子們更加無力。
常蕾說,有時候孩子來看診,發現媽媽比自己還焦慮。有些孩子會建議媽媽去掛個號一起看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確實會相互影響。孩子厭學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家長在孩子厭學後會開始想辦法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恰恰在孩子厭學後,家庭能重建一個更加健康的、有利於每位成員生活的環境。換句話說,孩子生病也給了家庭一個變好的契機。
網上常有一些論調說,“孩子出現問題,那病根一定在家長身上”,這樣的觀點常蕾並不讚同,“我們不要矯枉過正,如果把症結都推給父母,反而容易導致家庭矛盾”。每個家庭成員都需要我們充分的支持、共情、理解與陪伴。
在家庭中,家長的作用常常是托底和支撐。但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也需要支持。在常蕾的家庭治療中,她更多的是強調要去尋找家庭當中的資源——有些孩子來到診室,會指責父母做得不好,這時常蕾會邀請孩子們一起來支持爸爸媽媽。
整個家庭的係統合作,盡可能支持每一位家庭成員,才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03
不要過於苛責家長,家庭的韌性需要所有人去努力
宗敏在心理谘詢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孩子向她傾訴,說“自己的問題是爸爸媽媽造成的”。但是在詳細了解下來會發現,爸爸媽媽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遇到了問題,隻是他們把這些問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常蕾在門診中觀察到,有些孩子討厭上學,是源於父母缺陷取向的教育模式。孩子考試考了90分,家長會問,丟的10分是因為什麽?而此種教育方式,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也是被這樣教育的。家長在小時候就被強迫去關注自己缺失的部分,這種價值觀伴隨著父母的壓力傳遞到孩子身上。孩子生病,也給了父母一個重新治愈自己童年的機會。
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最困難的是以成長的心態去麵對問題。如果孩子把他的問題都歸因於他的父母,他其實也喪失了自己去麵對人生課題的機會。同樣,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問題都是別人的、互相埋怨,問題也沒辦法解決。
那心理谘詢就是讓所有人正視自己的問題。宗敏說,心理谘詢的過程是在激發一個人改變的潛能,鼓勵大家去麵對生活中的課題。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童年的負麵經曆比當下的挫折影響更大。
宗敏分享了一位谘詢室裏遇到的同學的故事。這位同學小的時候,父母會偷偷在背後觀察他,看他是否在學習,如果沒有學習就會給他一巴掌。多年後,他已經長大成人,但還是會保持警覺,隻要有人在他背後,他就會下意識地感到害怕。對於這樣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沒有辦法完全消解這種害怕的情緒,但可以帶著這些害怕的情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家長和孩子從來都是相互成就的關係,教育不是單行線。隻有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才能茁壯成長,而家長也可以從中汲取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好。
心理專家宗敏的小寶典:
當厭學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正確麵對它。你可以選擇和身邊的人聊聊你的感受,或者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溝通很重要,但我們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往往會有些詞不達意。運用外在的工具當做媒介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谘詢當中,我們會邀請來訪者選擇一些喜歡的物品作一個意向。比如一捧花,每一朵都是自己不同的部分,都是自己欣賞的自己。例如,對休學的孩子們來說,這朵花可以代表在家休息但還堅持學習的自己,另一朵花可以代表在家堅持畫畫的自己,把每朵花都賦予自己值得表揚的點後,然後你可以用雙手捧著這些花,做幾個深呼吸,想象自己把做得好的部分完全內化到自己心裏。
當我們把這些意向握在手裏的時候,看到它、摸到它、抓住它都是非常強的暗示,會讓我們感受到我不是一無是處,我們是有能力的人;盡管現在有一部分可能做得不夠好,但我們也有很多值得誇讚的部分,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