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不騙你,我每天是坐景區觀光纜車去上學

不騙你,我每天是坐景區觀光纜車去上學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於 2025-02-27 08:45:4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通往崖頂的“雲端校車”

2月23日,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乘坐空中纜車去學校。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我的家在穀底,我的學校在崖頂。”家住普立鄉尼珠河村的陳泓函和同學們收拾好換洗衣物,背上書包,相約乘“雲端校車”去學校報到。

2月23日是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官寨完小開學的日子。陳泓函要乘坐景區觀光車、轉乘觀光電梯垂直爬升268米,再換乘空中纜車爬升200餘米,加上1公裏步行,到學校共用時近30分鍾。

“之前,要背著東西走3個小時山路才到學校,稍不留心還會摔跤。”陳泓函說,因上學的路太險,還因此萌生過不想上學的念頭。現在,陳泓函像遊客一樣乘著觀光設備“飛越”峽穀,很快就能到學校了。

藏在深山峽穀中的尼珠河村,地處雲貴交界處。尼珠河沿著蜿蜒的山路由北向南,在群山中分出一條縫,一邊是雲南宣威,一邊是貴州六盤水。

多年來,尼珠河村的學生們從深山穀底通往崖頂學校最近的路是河穀中的崖壁路,路上溝壑相間、幽深陡峭,往返一趟近6個小時。村民們的送學路,是泥濘垂直的懸崖,是連半隻腳都放不下的“山窩窩”路,是就地取材用山石簡單鋪就的石梯路。

“我自己辛苦沒什麽,就是心疼孩子。”陳泓函的媽媽浦雲回憶,2022年前,送家裏的三個孩子上學,每次要耗去大半天的時間,山路艱險,大人走起來都費勁,稍有不慎就會有危險。

“山高穀深坡陡”的上學路迎來轉機。2017年,宣威市引進“尼珠河大峽穀生態文化旅遊項目”,並於次年動工修建崖壁電梯。

2022年,景區建成運營,高達268米的電梯和200餘米高差的高空索道纜車陸續投入使用,並對尼珠河村及官寨村村民免費開放,尼珠河的孩子上學有了直達崖頂的“雲端校車”。南方電網雲南曲靖供電局還為電梯提供了雙電源供電,確保“雲端校車”全年正常運行。

“乘著電梯到‘雲端’,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家鄉也很美。”小學生王嬌說。官寨完小教導主任崔瑛發現,交通便利後,尼珠河村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大有改變。

2月23日,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大峽穀的觀光電梯和纜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雲端校車”把村裏的孩子安全送到學校,也讓更多人看見大山深處的風景。浦雲開了家小吃店,生意不錯,等遊客再多一點,她還想做農家樂。

尼珠河村村民陳餘琴早早看到當地旅遊發展的潛力,布置出4個房間做客棧,同時提供餐飲服務,一年毛收入能有40萬元至50萬元。“今年還想擴建客棧,把房間增加到20間。”陳餘琴說,天氣暖和的時候,幾乎每天房間都是滿客,院子裏坐滿了來吃飯的遊客。

曾經無人問津的小山村,如今遊人如織,成為增收致富的寶地。2024年,尼珠河大峽穀景區全年遊客量達30萬人次,給當地帶來近2000萬元經濟收入。景區的發展極大地惠及了尼珠河村民的生活,村裏的旅遊業態越來越豐富,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咖啡屋、酒店、民宿……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還有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也回鄉發展。

尼珠河大峽穀景區的開發公司董事長蔡雄是從大山走出去的創業者,事業有成後返鄉投身家鄉建設。他介紹,連接穀底與崖頂的垂直觀光電梯是景區較早落成的重點項目,還獲得了2021年電梯行業傑出工程項目獎。

“垂直觀光電梯不僅僅為遊客提供便利,每次想到孩子們能踏著這條安全通道往返學校,就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值了。”談及建設初衷,蔡雄眼中泛著光。

蔡雄說:“這個項目不僅要帶動村民致富,更要成為孩子們的‘登雲梯’。希望他們踏著這道天梯走出大山曆練成長,最終帶著本領回來把家鄉建設得更美。”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稱中國人有股“怪臭味” 外國網友搬去住驚:我也有了!
這女星慘了!被指“邀於朦朧赴虐殺飯局”遭抵製+換角
清華學霸、普林斯頓博士後家中猝逝 死因引揣測
中國網紅窮遊日本 入境就“惡搞” 國內外網友都炸了
朝鮮隨機抓巨乳妹“強製送醫”!還遭公審羞辱




24小時討論排行

故宮拒絕身著女裝漢服的男生入內,"穿衣自由"還有多遠
“該死的中國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將打中網翻車
美商務部長:台灣晶片製造占全球95%,應變成美台各50%
美國教堂槍擊縱火案,死者增至五人
驚曝:俄正在幫中國軍隊提升空降能力 準備攻台
24小時內美國發生兩起伊拉克退伍軍人槍擊案,致7人死
AI神話, 快要編不下去了…
一份兩國協議,川普對俄的一張大網正悄然形成
史上最大離職潮!美10萬公務員明將集體辭職
紐時:反對起訴科米的最佳理由 恰是川普解雇他的理由
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
美國考慮援烏長程「戰斧」飛彈,川普握最終決定權
中國前農業部長收賄2.68億!遭判“死緩”下場慘了
一心阻絕外國人生美國人 川普要最高法院“修正錯誤”
FBI解僱15名探員 涉以單膝跪地應對弗洛伊德集會
全世界都發現,灰姑娘是一個恐怖故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不騙你,我每天是坐景區觀光纜車去上學

新華網 2025-02-27 08:45:48
通往崖頂的“雲端校車”

2月23日,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乘坐空中纜車去學校。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我的家在穀底,我的學校在崖頂。”家住普立鄉尼珠河村的陳泓函和同學們收拾好換洗衣物,背上書包,相約乘“雲端校車”去學校報到。

2月23日是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官寨完小開學的日子。陳泓函要乘坐景區觀光車、轉乘觀光電梯垂直爬升268米,再換乘空中纜車爬升200餘米,加上1公裏步行,到學校共用時近30分鍾。

“之前,要背著東西走3個小時山路才到學校,稍不留心還會摔跤。”陳泓函說,因上學的路太險,還因此萌生過不想上學的念頭。現在,陳泓函像遊客一樣乘著觀光設備“飛越”峽穀,很快就能到學校了。

藏在深山峽穀中的尼珠河村,地處雲貴交界處。尼珠河沿著蜿蜒的山路由北向南,在群山中分出一條縫,一邊是雲南宣威,一邊是貴州六盤水。

多年來,尼珠河村的學生們從深山穀底通往崖頂學校最近的路是河穀中的崖壁路,路上溝壑相間、幽深陡峭,往返一趟近6個小時。村民們的送學路,是泥濘垂直的懸崖,是連半隻腳都放不下的“山窩窩”路,是就地取材用山石簡單鋪就的石梯路。

“我自己辛苦沒什麽,就是心疼孩子。”陳泓函的媽媽浦雲回憶,2022年前,送家裏的三個孩子上學,每次要耗去大半天的時間,山路艱險,大人走起來都費勁,稍有不慎就會有危險。

“山高穀深坡陡”的上學路迎來轉機。2017年,宣威市引進“尼珠河大峽穀生態文化旅遊項目”,並於次年動工修建崖壁電梯。

2022年,景區建成運營,高達268米的電梯和200餘米高差的高空索道纜車陸續投入使用,並對尼珠河村及官寨村村民免費開放,尼珠河的孩子上學有了直達崖頂的“雲端校車”。南方電網雲南曲靖供電局還為電梯提供了雙電源供電,確保“雲端校車”全年正常運行。

“乘著電梯到‘雲端’,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家鄉也很美。”小學生王嬌說。官寨完小教導主任崔瑛發現,交通便利後,尼珠河村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大有改變。

2月23日,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大峽穀的觀光電梯和纜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雲端校車”把村裏的孩子安全送到學校,也讓更多人看見大山深處的風景。浦雲開了家小吃店,生意不錯,等遊客再多一點,她還想做農家樂。

尼珠河村村民陳餘琴早早看到當地旅遊發展的潛力,布置出4個房間做客棧,同時提供餐飲服務,一年毛收入能有40萬元至50萬元。“今年還想擴建客棧,把房間增加到20間。”陳餘琴說,天氣暖和的時候,幾乎每天房間都是滿客,院子裏坐滿了來吃飯的遊客。

曾經無人問津的小山村,如今遊人如織,成為增收致富的寶地。2024年,尼珠河大峽穀景區全年遊客量達30萬人次,給當地帶來近2000萬元經濟收入。景區的發展極大地惠及了尼珠河村民的生活,村裏的旅遊業態越來越豐富,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咖啡屋、酒店、民宿……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還有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也回鄉發展。

尼珠河大峽穀景區的開發公司董事長蔡雄是從大山走出去的創業者,事業有成後返鄉投身家鄉建設。他介紹,連接穀底與崖頂的垂直觀光電梯是景區較早落成的重點項目,還獲得了2021年電梯行業傑出工程項目獎。

“垂直觀光電梯不僅僅為遊客提供便利,每次想到孩子們能踏著這條安全通道往返學校,就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值了。”談及建設初衷,蔡雄眼中泛著光。

蔡雄說:“這個項目不僅要帶動村民致富,更要成為孩子們的‘登雲梯’。希望他們踏著這道天梯走出大山曆練成長,最終帶著本領回來把家鄉建設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