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3日,德國將舉行新一屆聯邦議院選舉。德國各主要政黨候選人近兩天紛紛抓緊時間進行選前衝刺,以爭取最後的選票。整個歐洲都將目光聚集在德國這次選舉上。分析認為,目前歐洲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被稱為歐盟發動機之一的德國的選情牽動整個歐洲。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日前多次公開為德國極右翼選擇黨站台,並稱德國選舉關乎歐洲命運。德國最新民調顯示,各黨派支持率相差並不大,且在烏克蘭危機、邊境與非法移民、削減能源成本、放鬆“債務刹車”等重大議題上分歧嚴重,能否達成一致存在較大疑問。此外,目前沒有一個黨派支持率過半,因此選後組建新政府可能要經曆艱難談判,會拖延數周甚至幾個月,這將給德國造成較長時間的政治癱瘓,對德國政治的後續走向進一步增加不確定性。
20日,德國法蘭克福市中心路邊掛滿了各黨派的競選海報。(視覺中國)
“德國大選進入決賽時間”
“德國大選進入決賽時間”,德新社21日報道,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日即將到來,德國各政黨候選人為選舉進行最後的衝刺。社民黨候選人、現任德國總理朔爾茨以及其他社民黨高層21日再次齊聚多特蒙德進行拉票,預計有2000名支持者將出席這次集會。周六,朔爾茨還將在波茨坦和勃蘭登堡的幾場活動中與選民見麵。21日,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魯爾區,目前支持率最高的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總理候選人默茨也將於當晚在奧伯豪森體育場舉行競選活動。其他黨派候選人這兩天也都穿梭於各種競選集會。
與往屆大選相比,今年選舉火藥味更濃。20日晚,默茨在柏林前煤氣廠的工業遺址舉行競選活動。《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群示威者聚集在場館外,抗議默茨強硬的移民和削減社會福利的政策。而在偌大的活動場裏,支持者高呼聯盟黨的口號。“德國最終必須重新承擔起歐洲的領導角色。如果我當選,將投入大量時間來維護歐盟的團結。”默茨在演講中還承諾,“絕對不會與選擇黨合作。”
德國《商報》稱,20日,德國主要政黨領導人進行聯邦議院選舉前的終極辯論,旨在向選民闡述他們的政治理念和目標,以爭取關鍵選票。目前在聯邦議院中擁有黨團或議席的政黨代表均有參與。此次辯論由德國電視一台和電視二台直播。辯論議題涉及經濟、外交、安全、衛生政策、氣候保護及教育體係等多個方麵。報道稱,由於各黨派和候選人的政策、觀點分歧嚴重,辯論陷入一片混亂。有德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擔憂,這一場麵是否預示選舉結果可能麵臨同樣的混亂。
德國《焦點》周刊21日稱,根據民調機構YouGov當天公布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目前聯盟黨的支持率29%,排名第一,但低於自己提出的“30%以上”的目標。極右翼選擇黨和目前執政的社民黨分別以21%和15%的支持率排名第二和第三。根據民調結果,目前有20%的選民仍未做出最終投票決定。
“歐洲焦急準備迎接‘新德國’”
“歐洲焦急準備迎接‘新德國’”。歐洲動態網站21日稱,歐洲一直在緊張地關注著該大陸最大經濟體的選舉。在全球動蕩時期,這一選舉對歐洲尤為重要。一位歐洲外交官表示:“歐洲需要德國有一個可以合作的人。”德國幾大主要政黨對德國未來在歐盟中的角色有著不同的願景。報道稱,幾十年來,德國從默克爾執政時“自由歐洲的領導者”變成朔爾茨領導下失敗的國家。如今,隨著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拋棄歐洲和在關稅問題上的舉動,以及歐洲圍繞移民和國家邊境管製的激烈辯論,這些歐洲話題在此次選舉中獲得了更多關注。這為德國未來在歐洲的角色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設想:德國到底是重新擔當歐洲的領導者,結束德國“在歐洲的沉默”,還是如極右翼選擇黨所說的要遠離甚至退出歐盟和歐元?
“屏住呼吸看德國大選,結果可能決定歐洲和英國的命運。”英國《衛報》稱,特朗普去年11月贏得美國大選,震驚了全世界。德國大選對歐洲來說同樣意義重大,涉及歐洲極右翼崛起、全球貿易和烏克蘭危機的未來。德國位於歐洲的中心,是歐洲貿易網絡的中心,也是歐洲政治的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德國的人口和經濟規模,也是因為德國幾十年來經濟繁榮、政治穩定。而這次選舉可能會挑戰德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與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任期通常不到兩年的政府相比,德國政府要穩定得多。不過,德國極右翼和極左翼政黨目前的支持率正創下2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這讓布魯塞爾以及歐盟其他國家感到擔憂。報道稱,德國還是歐盟預算的最大淨貢獻國,也是歐元體係的關鍵支柱。德國選擇黨希望德國徹底退出歐元區,並減少對歐盟的支付。如果德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被削弱,這對於歐盟來說可謂是最糟糕的時刻。此外,無論喜歡與否,德國新總理上台後,必須就歐洲對美國關稅的回應發揮主導作用。
“德國大選是歐洲如何回應特朗普影響的試金石。”英國《獨立報》稱,歐洲本以為他們已經為特朗普第二次當選總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他們顯然對襲來的颶風一無所知。特朗普入主白宮以來行使權力的方式令人眼花繚亂。這讓歐洲很多國家政府感到不安。目前,整個歐洲都陷入了困境。德國是繼美國之後對烏克蘭的第二大援助國。為了應對俄烏衝突,德國付出巨大代價,損害了自己的經濟。現在,德國選舉將決定它是否改變路線,是與俄羅斯全麵和解,還是支持歐洲幫助烏克蘭進行這場似乎注定要失敗的戰爭,擴大與華盛頓的分歧?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明顯的是,德國的任何政黨、領導人或選民都還沒有準備好做出這一決定命運的選擇,這一選擇不僅將決定德國的未來,也有助於規劃歐洲的未來。不過,隻有當新政府成立時,我們才會知道柏林將如何應對新的跨大西洋現實,這可能要經過許多痛苦和數周的時間,而歐洲其他國家別無選擇,隻能等待。
組建新政府需經馬拉鬆談判
根據德國法律,獲得50%以上議會席位的政黨可以單獨組閣和執政,否則就要和其他政黨聯合執政。根據民調結果,德國各政黨的支持率最高僅約三成左右,而絕大多數政黨還承諾絕不會與排名第二的選擇黨合作,這使得德國大選真正的懸念在於領先的黨派究竟將與哪些政黨結合組建聯合政府。
法國《世界報》21日稱,在德國,單一政黨在聯邦議院獲得過半席位的情況極為罕見。單一政黨唯一一次獲得過半議席是在1957年至1961年間。報道稱,德國政治生活的特點是各政黨經曆選舉期間的對峙後不得不聯合起來執政。由於各黨派政綱往往難以協調,因此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達成一項共同執政的聯盟協議。默克爾當年領導的基民盟與社民黨組成執政大聯盟,經曆了數月的談判才達成長達170頁的聯盟協議。
根據目前的民調,德國選舉後可能會出現幾種聯合執政方案。《衛報》稱,對德國以及歐盟夥伴來說,一個關鍵問題是德國選舉後能達成什麽樣的聯合執政方案。聯盟黨候選人默茨的支持率約30%,他很有可能獲得總理職位。排名第二的選擇黨一直被一項稱為“防火牆”的排斥政策孤立,被排除在任何未來政府之外。默茨承諾,不與包括選擇黨在內的極右翼結盟。對默茨來說,最好的情況可能是與社民黨組成大聯盟——這兩個中間派政黨在競選中小心翼翼地避免了過多的直接衝突。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中右翼和中左翼都無法達到50%以上的議席,那麽就需要組成一個不太穩定的三黨執政聯盟。
法新社稱,德國這次選舉投票後,可能還要幾個月才會有新政府。報道稱,德國在選舉後要組成執政聯盟,往往要經曆馬拉鬆式的談判,會拖延數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給德國造成較長時間的政治癱瘓。現任德國總理朔爾茨2021年花了10周才與綠黨、自民黨組成“紅綠燈”政府。報道稱,這樣的談判組閣時間是“在正常的範圍內”,最長的組閣時間是2017年,當時默克爾花了約5個月才組成新政府。報道引述德國政治學者的話稱,由於執政聯盟的協議規定非常詳細,具有“合同性”,因此各黨要經過長時間談判,而這一直是“德國政治的特征”。報道還稱,這次選舉各黨政策分歧更加明顯,組建新的執政聯盟也“更加困難”。弗裏德裏希·埃伯特基金會學者布裏寧稱,“德國社會的分裂可能會產生曆史上最分裂的議會”,“這將使組建執政聯盟更具挑戰性——不僅在議會,在日益分裂的社會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