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條新聞,事情發生在去年的9月4日淩晨,丈夫喝醉酒以後回家將妻子虐待致死,但現在才報道出來。
39歲的阿麗(化名)在自家麵館被害,嫌疑人是其丈夫李某,案發後被抓。2月18日,記者從阿麗家人處獲悉,該案於2月19日在陝西渭南白水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文以載道”,這是中國古代文人所尊崇的治文宗旨。其中這個“道”蘊含著真理、正義以及社會公序良俗。
也就是說,好的文章、新聞應當能夠傳達正確的價值觀、揭露事實真相。然而,在當下的媒體江湖裏,部分媒體卻將其扭曲,背離了應有的擔當與使命。
就像這樁觸目驚心的故意殺人案,被輕描淡寫地冠以
《女子遭丈夫灌麵湯致死案》的標題,如此新聞操作,實乃媒體之恥,社會之痛。
別跟我扯什麽"客觀中立"!
用"灌麵湯嗆死"五個字概括70度高溫麵湯澆身、鋼尺皮帶菜刀輪番施暴、活人拖入滾燙麵鍋的虐殺過程,就像用"
皮膚擦傷"形容奧斯維辛集中營。
某些媒體人用鍵盤敲下這個標題時,指尖沾染的分明是二次殺戮的血漿。
他們比誰都清楚:鋼尺抽裂皮膚的聲音、皮帶撕開血肉的焦糊味、菜刀斬斷尊嚴的寒光,在"嗆死"這個輕飄飄的動詞裏,全都成了可以消音的默片。
司馬遷寫《史記》時"不虛美,不隱惡",今天的某些媒體卻在"如實報道"的遮羞布下,把凶手的菜刀磨成湯勺,將滾燙的麵湯稀釋成溫水,讓慘烈的家暴命案降格為夫妻拌嘴引發的意外。
當《起訴書》裏"拖入鍋中"的動詞變成"灌麵湯"的溫柔表述,這些禿鷲般的寫手,正蹲在受害者的屍體旁啄食流量腐肉。
某些從業者早把《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嚼碎咽進了下水道。
他們深諳"七分事實三分引導"的魔鬼算法:用"疑"字埋下反轉伏筆,拿"嗆死"製造獵奇懸念,借"感情糾紛"轉移暴力本質。
就像把南京大屠殺寫成"
日軍疑似與市民發生摩擦",這種文字魔術比凶手的菜刀更陰毒——它讓全社會對暴行的感知變得麻木,讓施暴者獲得道德模糊的喘息空間。
更荒誕的是,當受害者的弟弟聲嘶力竭強調"麵湯溫度70度"時,當法醫報告寫明"全身23處機械性損傷"時,這些媒體精英卻集體患上了選擇性失明。
他們像蹩腳的小說家,硬要把但丁《神曲》的地獄篇,改寫成一碗打翻的陽春麵事故。這不是業務能力問題,
是新聞良知的全麵壞死。
別再裝什麽無辜!當某門戶網站小編把"拖入麵鍋"優化成"灌麵湯",當某報責任編輯將"持續性家暴"壓縮成"感情糾紛",整個行業都在見證"文人風骨"變成可售賣的流量商品。
這些標題黨們早已參透"平庸之惡"的真諦:不需要直接作惡,隻需悄悄抽掉"故意殺人"中的"故意",稀釋"家庭暴力"裏的"暴力",就能讓屠夫的尖刀變成孩童的玩具水槍。
魯迅說"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但今天的某些媒體,正試圖用油墨把鮮血調成桃紅色。
當新聞課堂還在講授"五W要素"時,現實已上演著"五W變異":Who(凶手)被模糊成丈夫,What(謀殺)被弱化為意外,When(淩晨虐殺)被美化成情感衝動,Where(麵館地獄)被包裝成家庭空間,Why(男權暴力)被曲解為情緒失控。
這不是新聞寫作,是暴力共謀。
某些新聞記者們,你們還能更無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