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雜誌推出全球撤稿榜單,在2014-2024年全球撤稿率最高的前10家機構中,國內醫院就占了7席,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居榜首。藥理學專家張洪濤指出,中國SCI論文數量已連續十年穩居世界前二,但基層醫院因職稱晉升壓力催生了“非專業科研人員購買論文”亂象,醫院體係成為學術造假的重災區。
2.
學術打假人伊麗莎白·比克發現,這些造假的論文多數由“論文工廠”批量生產。此類現象在一線城市醫院同樣存在,但基層醫療機構的製度性缺陷更容易滋生大規模造假。自陷入“論文造假”風暴後,濟寧第一人民醫院對涉事145人進行通報批評、免職等處理。國家衛健委也啟動了全國的醫學科研誠信整治。
3.
此外,中國教育部2023年底要求高校倒查三年撤稿論文,但新型造假手段仍然頻繁出現。亂象的背後,職稱評定體係成為核心的矛盾點:副主任醫師晉升需要SCI論文,但臨床醫生普遍缺乏科研時間和資源。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文天林建議實行臨床與科研雙軌製,基層醫院取消不切實際的論文要求。專家張洪濤則強調研究基金競爭機製可以提升論文質量。
《自然》雜誌全球撤稿率最高機構排名中,國內這三家醫院包攬前三
2月19日,《自然》雜誌(Nature)發表重磅文章,首次對撤稿的4000多篇文章的地域進行了研究,列出了2014-2024年全世界25個國家被雜誌撤稿率最高的10所機構。
前10位有7家是中國的醫院或醫學院,位於首位的是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文章顯示,這10年間國內有超5%的論文被撤回,中國醫院已成撤稿重災區。《自然》雜誌的數據表明
位於首位的是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自然》雜誌的數據表明,這10年間,這家地級市醫院的總撤稿量高達100多篇論文,被撤回的論文超過了5%。這一比例比中國的“整體撤稿率”高出一個數量級,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
緊隨其後的還有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濰坊人民醫院、臨沂人民醫院、新鄉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齊齊哈爾醫學院等。印度的KPR工程學院與巴基斯坦的加齊大學、埃塞俄比亞的亞的斯貝巴科技大學分別位列第四、第七與第十位。
《自然》雜誌的數據表明,這10年間,發表的共5000多萬篇文章中,有40,000篇左右(不到0.1%)被撤稿,這其中超過20,000篇的被撤稿的作者來自國內的大學、醫院或者其他科研機構。
▎僅2023年一年,就有超1萬篇論文被撤回。印度、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羅斯和中國的論文撤回率最高。
原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副教授、現回國做藥物研發的藥理學博士張洪濤,告訴《CC情報局》:論文造假以及撤回不是一個新問題。據Web of
science數據庫統計,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連續10年居於世界第二位,與第一位的美國相差無幾。到2021年5月,中國已經反超美國占據榜首。同時,中國SCI論文的質量與被引用情況也持續提高。
但這不代表所有的文章都是高質量的。這些被撤回的文章其實大多是國內醫院或其他機構“非專業的科研人員”,因晉升職稱的壓力而出現的“造假現象”,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做這個事,隻能花錢買。其他國家也存在程度不一的造假現象。隻是沒有中國醫院的比例高而已。
為何撤稿多發生在醫院與醫學院?這些醫生為何要從海外的“論文工廠”購買論文?是職稱評定導致假論文盛行嗎?
這家醫院的101篇被撤論文全部來自同一個論文工廠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有120多年的建院曆史。共設置床位4200張,年門急診總量332.81萬餘人次。
這家地級市醫院雖早在2017年就被舉報論文造假,但其論文大規模造假被揭開,則是在2020年2月24日。
美國前斯坦福大學的學術打假人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
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超過400多篇來自不同作者不同機構的論文,圖片和標題等高度雷同,似乎都源於同一個“論文工廠”。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或者附屬醫學院。
這些論文發表時間約在2018-2020年。
而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有101篇文章涉及造假,且幾乎沒有重複作者,涉及到兒科、心髒病學、心血管學、腎病學、血管外科等不同科室。而在伊麗莎白列出的六家涉及造假論文的較多的中國地方醫院中,濟寧同城居然有兩家三甲醫院上榜,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也有12篇論文造假。而到了2022年10月,涉及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造假論文從101篇增至113篇。
▎微生物學家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識別的論文中配的假照片。
伊麗莎白在這篇引發中國學術界地震的文章中認為,“……在中國醫院,臨床醫生如果想要得到晉升,就需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研究論文。而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付錢給一家論文工廠,他們能夠提供全套服務:一篇英語研究論文,包含photoshop生成的虛假研究數據,發表在一份受人尊敬的同行評議期刊上,論文作者是你的名字。甚至,這些論文工廠能夠解決提交論文的同行評審。”
這篇文章使濟寧第一人民醫院陷入“論文造假”風暴中。
從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這家醫院陸續發布10份通報,涉及107篇論文和107起學術不端事件,對相關責任人分別給予院內通報批評、誡勉談話、黨內警告、行政警告、免職等處理措施。
為應對醫院中出現的大量虛假論文問題,國家衛健委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對醫學科研誠信進行調查處理。
僅2021年度,科技部、國家衛健委一共通報了17批,404起418篇醫學科研不誠信論文。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當年從10月份至12月份,被連續通報4次。通報處罰結果包含相關論文的通訊作者、第一作者,部分含並列第一作者等,涉及145人(包括一名原職員)。
一個地級市的醫院,為何會出現這麽多的論文撤稿與造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文天林告訴《CC情報局》:“晉升職稱關於SCI論文要求已經普及到了地級市或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雖然國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醫療行業要求高,就業競爭激烈,不少名牌醫科大學畢業的碩博士在一線城市不好找工作,就會去地級市的大醫院,但和北上廣一線城市大三甲醫院比,這些地級市醫院的醫生總體來說英文水平、科研能力都可能略低一些,但單位職稱晉升又有這方麵的硬性要求且實行一票否決製度,沒有SCI文章可能就永遠無法晉升,所以論文造假就成為必然手段。當然一線城市大三甲醫院醫生論文造假在不少醫院也普遍存在,但比例相對要低不少。”
“國內買賣論文已是公開的秘密,除了職稱晉升要求之外,論文工廠能輕易拿到醫生個人信息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絕大多數醫生都可能收到過科研協助、論文潤色一類的信息、郵件,某些購物平台也能很容易找到這些業務,基本都是論文工廠,隻是價格不同,有些論文工廠都是捕捉市場信息,批量寫一些比較熱門的文章,標價出售。這些文章大多數是全盤造假,或者就是虛構的不存在的研究。”
▎2021年10月,學術期刊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發布129篇論文的撤稿聲明.被撤回文章的作者以醫生為主,涉及中國大陸77家醫院和6所高校。
這一職稱評定為何導致論文造假?
事實上,對於學術誠信問題的關注,早就上升到了國家層麵。
2023年年底,教育部決定在各高校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工作,要求倒查3年,對2021年1月1日以來本單位、本人署名的科技論文被撤稿情況進行全麵梳理,核實撤稿原因和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這一場論文自查風暴,普遍被認為與近年來國內作者論文被大規模撤稿相關。
但重壓之下,論文造假仍然無法禁止,去年2月,西安的3位醫生利用 AI
製作論文插圖,刊發不到3天,就被迅速撤稿。
論文造假是否源於評定職稱的壓力?文天林主任告訴《CC情報局》:“一線城市的大三甲醫院、不少二級醫院對於晉升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基本都有SCI論文要求,包括數量、影響因子以及中科院或JCR分區,不少二三線城市的三級醫院也有論文方麵的不同要求。不少醫院還有課題(等級、數量等)、專利、獎勵、著作等要求,主要目的是督促醫生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做好科研,使得科室或醫院在評級、評獎、領導政績方麵處於優勢地位。對於SCI文章數量、檔次各醫院要求不一樣,必須是第一或通訊作者。甚至有的醫科大學的碩士畢業,也把SCI文章數量、級別作為必備(或參考)條件之一;SCI是絕大多數醫學博士畢業的必備條件,影響因子過低、篇數不夠都可能無法畢業。”
“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不少醫院沒有太多要求,有幾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年限到了就可以晉升,對SCI文章不做硬性要求,甚至根本不需要。一線城市大三甲醫院絕大多數對主治醫師晉升副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晉升主任醫師有SCI文章的硬性要求,但高年資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是醫院幹活的主力,錢少事兒多,正常下班都無法保證,下班後可能還得看書提高,沒有時間和精力搞科研寫文章;SCI文章除了要求醫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之外,對英文水平要求很高,這是非母語國家醫生最大的痛點;同時副主任醫師職稱對醫生的職業生涯影響比較大,隻有副主任醫師以上才算專家、能出專家門診,晚晉升可能會影響很多實際利益,醫生對晉升的渴望比較強烈;主治醫師晉升副主任醫師的人數要遠多於副主任醫師晉升主任醫師的人數。在以上這些因素影響下,晉升副主任醫師職稱評定就是論文造假重災區。”
張洪濤認為,美國醫院的醫生有臨床與學術研究兩條路可走,當然,對於很強的醫生來說,可以臨床與研究同時做。對於學術研究的道路,沒有說對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期刊有硬性規定。但是研究一般要靠研究基金與項目來支持,在申請基金的時候,就需要提供所發表過的論文,而且是需要提供高質量的論文,隻有發表過高質量的研究論文,才能獲得基金支持。
所以,雖然發表論文原則上沒有硬性規定,但是論文的質量,即軟實力很重要。學術研究的人員是靠申請研究項目與基金來存活的,論文質量不行,如果沒有申到研究基金,發再多文章也沒有用。國內也可考慮借鑒,將醫生的發展,分為臨床醫療工作或者學術研究,學術研究可以由非臨床的醫生或研究人員來承擔,重點是要提高研究水平及論文質量,以及數據的真實性。臨床醫生則考核臨床治療水平等專業能力,這樣可能會減少學術造假的動力。
文天林主任則建議,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職稱評定標準差異很大,結果就是職稱相同的不同級別醫院的醫生水平差距也非常大。在同一單位,職稱高低也可能並不完全反映臨床水平。所以對於不同專業醫生(臨床或科研)、不同等級的醫院可以采取靈活的職稱晉升要求。對於基層臨床醫生,他們隻服務於當地百姓,不需要要求很高的科研水平和良好的英文能力,能治好病就可以,對他們做科研方麵尤其是SCI文章要求既不切實際也沒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