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用筷子戳蛋黃檢驗熟度時,有人正在用價值千萬的設備給雞蛋做全身核磁。”
朋友,你煮過雞蛋嗎?
即使是廚藝再糟的人,至少都會燒個開水、煮個蛋吧。“煮蛋”這門手藝是廚藝屆的最底層,這話應該不算過分。
但是,看似平平無奇的煮蛋,有人還是能玩出些花活。
如今,煮蛋的方法層出不窮,什麽水波蛋、全熟蛋、半熟蛋之類的。最近還流行一種“高級”(也可以說麻煩)的煮蛋技法,叫做“低溫慢煮蛋”,就是把帶殼雞蛋放在60~70℃的水裏泡上至少1小時,據說煮出來的蛋清和蛋黃會有絲滑的奶油質地。
不過在各種煮蛋技術中,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蛋清和蛋黃成分差異大。這二者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兩相結構(two-phase
structure)”。因此,對於這兩部分的最佳烹飪溫度也不同,大體來說,蛋清適合85℃烹飪,蛋黃則適合65℃左右。以至於現如今的煮蛋方法中,蛋清與蛋黃最佳烹飪溫度不可兼得。
好的,隻要有問題,就可以有科學。
科學家:我們要煮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雞蛋
2025年2月,《通訊工程》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Periodic cooking of
eggs”的論文[1],來攻克這個蛋清-蛋黃兩相結構的烹飪問題。
這篇論文題目直譯過來就是——“周期性煮蛋法”。本文的主要作者名叫Ernesto Di
Maio,他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費德裏科二世大學的助理教授。
本篇論文共有10頁正文,另附了18頁支撐材料。總計28頁的文本,就是在介紹這種新型煮蛋方法的原理和優點。
咱們先從摘要裏的一小段,來品品論文的成色:
“在本文中,我們發現通過在能量傳輸問題中使用周期性邊界條件,無需分離就能在兩種溫度下分別煮蛋清和蛋黃。通過數學建模及後續模擬,我們得以設計出一種新穎的烹飪方法,即周期性烹飪。通過多種表征技術,包括感官分析、質地剖麵分析和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將這種新方法與傳統煮雞蛋程序進行對比,證實了該新方法在烹飪程度以及蛋白質變性方麵的差異。這種方法不僅優化了雞蛋的質地和營養成分,而且在創新烹飪應用和材料處理方麵也頗具潛力。”
確有一股科學的氣息迎麵撲來……
簡單來說,所謂“周期性煮蛋法”,就是把生的帶殼雞蛋在熱水和冷水裏交替放,每次時間不用長,重複幾次,直到蛋清和蛋黃都煮到恰到好處。
具體操作是:雞蛋交替放入100℃沸水煮2分鍾,再放入30℃水中煮2分鍾,熱冷循環重複8次,總烹飪時間為32分鍾。
這個靈感來自於研究者所在團隊之前的工作。他們曾經在研究發泡劑時,用過類似的策略,來做出不同層次的泡沫[2]。他們覺得,這種方法能夠推廣到其他有“多層”結構的材料上,比如具有兩相結構的雞蛋。
為了讓研究更為精確,科學家們先用數學建模進行分析,模擬煮蛋時,蛋內部的熱傳遞過程。通過流體動力學模擬計算,對比了周期性煮蛋法和傳統煮蛋法(全熟、半熟、低溫慢煮)中蛋內部溫度和煮熟程度的變化。
周期性烹飪方法煮雞蛋的模擬結果:a施加周期性時變邊界條件(也就是在不同水溫保溫特定時間);b溫度分布隨時間的演變;c在距雞蛋中心不同距離處烹飪程度隨時間的演變;d
在距雞蛋中心不同距離處烹飪速率隨時間的演變丨參考文獻[1]
模擬結果發現,傳統煮蛋法,蛋內部溫度各異。比如煮12分鍾的全熟蛋,所有部分都達到100℃;煮6分鍾的半熟蛋除了靠近蛋殼部分,其他地方溫度低且不均勻;低溫慢煮蛋溫度會上升到65℃並保持不變,蛋黃能煮熟,但蛋清煮不熟。而隻有“周期性煮蛋法”,可以讓蛋內部溫度不是一直上升,蛋黃中心能達到穩定狀態,最終蛋清和蛋黃都能完美煮熟。
通過真實的煮蛋,結果發現與模擬情況類似。把雞蛋煮12分鍾變成全熟蛋,雖然蛋清煮得恰到好處,但蛋黃會變成不理想的“固體糊狀物”;煮6分鍾的蛋,蛋黃未熟透,得到的是溏心蛋;低溫慢煮確實能煮出細膩的蛋黃,但蛋清卻有些稀。
隻有周期性煮蛋法,能煮出蛋黃稀軟細膩、蛋清恰到好處凝固的雞蛋!
嚴謹的科學不能止步於此。
一顆完美的雞蛋,還有更多指標
隨後,研究者們通過感官分析、質地剖析、紅外光譜、核磁共振、高分辨率質譜等各種手段,分析煮好雞蛋的顏色、質地、口感、蛋白質變性程度和營養成分。
比如,他們使用核磁共振對雞蛋進行分析(一般的廚房可沒有這種設備),發現周期性煮蛋法煮出的蛋黃裏,多酚(Polyphenols)含量更高。多酚這種物質是蛋黃中的主要營養物質之一,對保護心血管、抗炎症等有幫助。
當然,對於一顆煮雞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口味。研究者從柔軟度、濕潤度、甜度和鮮味、光澤等各個方麵對不同煮蛋方法的成品進行了評估,還貼心地繪製了一份包含10多個維度的綜合對比的結果圖。
不同煮雞蛋方法綜合對比分析。圖 a
為生雞蛋、全熟蛋(紅色)、半熟蛋(黃色)、低溫慢煮蛋(綠色)和周期性煮蛋(藍色)的照片。b和c分別為對蛋清和蛋黃進行感官分析的結果,評價指標包括:Shininess(光澤度)、Overall
flavour(總體風味)、Astringency(澀味)、Saltiness(鹹味)、Bitterness(苦味)、Umami(鮮味)、Sweetness(甜味)、Meltability(融化性)、Wetness(濕潤度)、Softness(柔軟度)等丨參考文獻[1]
得出的綜合結論如下:
與周期性煮蛋相比,全熟蛋樣品的蛋清和蛋黃主要區別在於,當在舌頭和上顎之間按壓時,其濕潤度較低,黏性更強,質地更偏沙質。在分析味道時,全熟蛋的蛋清更甜,蛋黃甜度較低,蛋清和蛋黃的鮮味都較弱。
半熟蛋(溏心蛋),蛋清表麵更有光澤,在口中更幹燥,甜度更低;蛋黃的密度較低,更濕潤,甜度和鹹度也較低。
低溫慢煮蛋,蛋清更有光澤且更透明,也明顯更軟、更濕潤且更易溶解。
周期性煮蛋,雖然在各項指標中都不頂尖,但卻取得了較為優秀的綜合成績,特別是它的蛋黃和蛋清的各項指標更為均衡。
這篇論文所發表的期刊,會把論文審稿過程中審稿人的提問也放出來,我們也得以有幸一瞥如何嚴肅、認真地看待“周期性煮蛋法”。
比如,有一位審稿人就提問到:“蛋清和蛋黃構成了一個非均相體係(heterogeneous
system),熱變性過程也有明顯不同,簡單的熱傳遞模型無法準確反映雞蛋實際的熱變性過程。”
對此,論文作者在修改版的論文中特意引入了兩套參數,來對蛋黃和蛋清進行分別的模擬,以“考慮到當前體係的非均相特性”。
如果把這篇論文提煉總結一下,那就是要想煮出完美雞蛋,我們最好騰出半個多小時,再準備一冷一熱兩盆“恒溫水”——現實中,大概隻有豪華酒店的高級廚師或者超級富豪的禦用廚師會這麽做吧……
32分鍾,兩盆恒溫水,你就能擁有完美雞蛋丨圖蟲創意
作為最近的日常操作,我還讓Deepseek吐槽一下這個研究,得到回複是:“為了煮個蛋,科學家們開發出需要精確到秒的‘薛定諤煮蛋法’。建議下次研究直接聯動CERN,畢竟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旁邊煮蛋才配得上這種級別的操作精度。”(注:CERN即“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
不過,該說不說,第一次在讀論文時給我讀餓了。
參考文獻
[1] Di Lorenzo, E., Romano, F., Ciriaco, L. et al. Periodic cooking
of eggs. Commun Eng 4, 5 (2025).
[2] Trofa, M., Di Maio, E. & Maffettone, P. L. Multi-graded foams
upon time-dependent exposition to blowing agent. Chem. Eng. J. 362,
812–81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