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來慚愧,“見知錄”一個月沒有更新。
坦白一下“休耕”的理由,因為工作交接、身體勞累、春節過年,也就順勢給自己放了個長假。( 嘿!新學到的妙詞“休耕”,比“停更”文雅多了)
也同步一個信息,我現在已從職場中暫時脫身,也會借著這段難得的自由時間,思考自己與 AI 共處的新模式,多想點、做點、寫點 AI 相關的內容,盡自己可能啟發一小撮人的生活。
不多說,這就開始第三期“見知錄”的正文。
深思:AI 無法替代的工作們
2025 年春節,全國最猛烈持久的話題,必然是DeepSeekR1。
人們一方麵驚歎 AI 的進化速度——它能編寫代碼、批量創作詩歌、化身最貼心的聊天夥伴,甚至還能幫科學家預測蛋白質結構,拿下諾貝爾獎。
另一方麵也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保住工作、自我價值的群體性焦慮。
當 AGI(能幫助人類完成一切任務的通用強人工智能)越來越近,人類還有什麽安穩的工作是無法被 AI 取代的?
邏輯論證的碎碎念比較多,答案在後麵 3 小節中(跳還是不跳,你說了算~)。
不得不承認,AI 已經具備超越人類的潛力
在前兩天寫的《非技術人 10 分鍾讀懂 DeepSeek R1》中我大致提到過,人類終於找到了AI 真正超越人類的希望。
就連 Sam · Altman(OpenAI CEO)在這周新發的博客《Three Observations》中也再次預測:
1.Technically speaking, the road in front of us looks fairly clear.(從技術上講,我們麵前的(AGI到來)道路看起來相當清晰)
2.AI will seep into all areas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AI 將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所有領域)
3.Anyone in 2035 should be able to marshal the intellectual capacity equivalent to everyone in 2025.(2035 年的任何人都應該能夠(通過 AI)使用與 2025 年所有人類相當的智力)
雖難免有過分樂觀的嫌疑,但即使僅從今天的 DeepSeek R1 身上,我們也能發覺 AI 終於開始掌握解決複雜人類任務的“元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試錯,學習解決問題的可遷移原則(例如:類比與啟發法、歸納演繹法),試著推理從未見過的問題,一步步嚐試解決方案直至達成目標。
AI 雖然沒有誕生真正的自我思考,但在一言一行中,已然如同不通世事的天才一樣聰明、富有洞察力與成長潛力。
在 AI 衝擊下,必將轉型的“腦力”勞動
這兩天和幾位朋友聊天,他們有身處傳統崗位想要學習 AI 使用技巧的,也有直接投身建設 AI infra 平台的。
朋友帶著好奇,想聽聽我對 AI 對人類職業會產生什麽影響的看法。
我當時分享了幾個現階段的想法:
1. 把 AI 當作與人平等的勞動力單元,具備和我們人類一樣的獨立思考、行事能力。僅把 AI 當作提效用的自動化 Workflow,是短期的片麵認識。
2.未來AI 與機器、AI 間的信息效率會比人類高很多(網絡接口可比人類口述、碼字吞吐性能強勁了),帶來更高的信息獲取、規劃決策、共識、執行的效率。(比如 AI 接通掃描儀對紙質合同審核,分析法律風險,再跨係統與對方組織的 AI 交換意見,對合同做出調整,達成初步共識結果)
3.雖然當前 Agent 落地的重心還在 AI 編程領域,專門針對“寫作”“商業分析”“入門教育”等其他場景的 Agent 開發似乎沒啥動靜。但這反而意味著,若這些領域出現 Agent 後,工作流程會較現在 Chat/Copilot 式的使用方式有大變化。
4. 在傳統組織架構中,有大量人員負責純信息收集/聯想總結/操作執行類的工作,像是按照某種可預測的邏輯完成“腦力”勞動。此類“腦力”勞動既不負責“創新”,也不做出“決策”。
正如蒸汽機替代馬車,自動紡織機取代紡織工人。AI 隻不過在部分“腦力”勞動領域,為社會提供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結構化轉型選擇。
注:
1. 本文不討論體力勞動場景(而且我也缺乏相關從業經驗,講來也是紙上談兵):
一方麵,體力勞動人力比具身智能機器人便宜多了。
另一方麵,早在工業化進程中,許多重複性體力勞動已被自動化設備所取代(如自動織布機取代紡織工人),被釋放的勞動力或主動或被動地都轉型到了新崗位(如跨行業流動到了物流、電商行業)。
2. 這裏說的 AI Agent,指的是能自主規劃方案、自主選擇/製造工具、獨立解決任務的 AI 勞動力單元(也可能是 AI 高級管理者)。
即便 AI 暫時還無法像人類一樣持續獲取現實世界信息,驗證並更新自己的信念(沒有“手腳眼睛”,隻能通過人類轉述的信息切片來“認識”世界,如互聯網語料、曆史文獻、圖像等)。
但它依然對虛構創作(寫網文小說、編段子、繪畫)、基礎教育(入門學科輔導)、翻譯(語言翻譯、計算機語言編程)等不需要從現實世界持續獲取原始信息的崗位——甚至商業分析、戰略谘詢這類高端智力工作,帶來了人人可預見的轉型風波。
補充 1:有時候會想,各大商分、戰略之所以隻錄用頂尖學府的優秀畢業生,是不是因為這類初級崗就需要信息吞吐、關聯總結能力強大的處理模型?而在 AGI 時代之前,聰明的大腦就是最佳的信息處理模型。
補充 2:人類分析、戰略崗位仍有價值。一紙分析報告從來不是終點,而是資源分配行為的起點。人的資源,在以人為主體的社會中,終究需要人來拍板分配。而人的決策不完全理性,往往是理性與感性、邏輯與自我社會關係的自我考量。
世界本就是流動的,別怕
一切皆流,無物常駐。
人類對穩定的追求,本質上是對心理安全感的渴望。水滴尚可穿石,你不可能苛求所有的一切,都如金字塔一樣穩固不變。
聯合耕作機出來了,務農的人數變少了;
預製菜出來了,商場裏的廚師需求量變少了;
省直事業編製都能被精簡、調整到基層(詳見2024 年河南事業單位改革)。
流動意味著變化、新機會。
機械化耕作後,被釋放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從事物流、建築等行業(應該大部分人都不想回老家鋤禾日當午吧);
預製菜在商城普及後,有特色、能炒出鍋氣的小館子更受青睞;
智能手機讓每個人都能攝影後,催生了短視頻創作變現的時代機會;
就連人人焦慮的 AI,都讓更多小白有能力寫爆文、編程(甚至轉身賣起 AI 課。我看這些朋友其實一點都不焦慮 AI)。
你看,機會一直都在,雖然有轉型的陣痛,但日子也可能變好。
真正的失業潮不是崗位的消失,而是認知停滯在過去時代的遺骸裏。
Btw:過去的農民不會在網上訴苦。人人擔心 AI 的社會氛圍,也是因為 AI 剛好威脅到了習慣在網上發聲的我們而已。
撇去浮躁,多關注如何用AI拓展人類主體性的邊界
隻焦慮,不作為,何嚐不是一種“鴕鳥”心態。它會使我們看不清變化帶來的真正影響,失去適應與抓住新機遇的機會。
即使出圈如 DeepSeek ,也依然有讓人無奈的戲碼在重複上演。
過年間,主動來和我聊 DS 的人(親戚、朋友、同事)很多,大多數對話都停留在這樣的對話:
問:“你知道 DS 多厲害嗎?”
我:“你用過了嗎?沒用過的話,似乎也沒啥好聊的。”
答:“沒用過。”
未來的信號再一次通過無數媒體、朋友圈的轉發傳達到眼前,但人們依舊在焦慮中躺平。
撇去浮躁,多思考人的需求本質,關注如何用新技術拓展而非讓渡人類主體性的邊界。
再拿最近思考比較多的場景來舉個例子:寫作。
寫作隻是手段,記錄與表達自己所見所思才是人的需求。
從紙筆到電子化記錄,從樸素的備忘錄到 Notion、飛書 等 All in One 產品,我們一直在利用工具拓展人類寫作的能力邊界。
通過寫作,人類增補、修剪自己認知。借助文字記錄,人才得以開展係統二的長推理。
通過寫作,我們外延個體想法。每個人有獨特的現實經曆、發心和視角。脫離了人,需求就不成立了。
AI 寫作隻是一種幫助人更快、更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記錄 or 分享出來的新方案。
它加速文本潤色、優化表述結構;輔以更全麵地搜索調研、邏輯論證。
也就是提升思維的外化效率與質量。
與 AI 共處,人類再一次拓展了自我覺察、表達的能力邊界。(同樣,AI 編程有益的價值不在於外包開發,而是讓每一個想法更容易誕生為能幫到自己的產品)
打個補丁:公眾號、小紅書、抖音這類創作平台發展到今天,創作者早就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記錄和表達自己的想法,一類是假裝記錄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後者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寫作需求,隻是批量化生產內容商品。他們不需要從現實世界持續獲取原始信息。
AI 也隻是為這樣的內容產業提供了一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產替代方案。
所以,要注意區分需求與手段的差異,不要因為 AI 威脅了以往的手段,就放棄需求,讓渡自己的主體性。
Be real,prolific,humble,trustworthy
這裏借用 @中二怪 的小報童專欄《金錢遊戲(三):Prolific, focused, shamemless and humble》的形式,拋出我的四個詞 Real,prolific,humble and trustworthy.
相信做到這四點,就能讓我們更容易在這次時代變革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找尋屬於自己的無法被替代的工作。
(1)Be real
官方詞義:真實的、真誠的、不做作的。
在我的理解中,我會額外強調“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發掘自己的獨特性”。要 real,不僅是對別人 real,更是對自己 real。
在過去時代的敘事風格中,我們總是講究“立人設”“會包裝”,通過自我規訓和吹噓,讓自己攀爬到某個位置,爭取更多資源與報酬。打工人的表現越完美,位置就越高,報酬就越多。
但可以發現,AI 有著極強的統計、關聯、總結、分析的性能,對於信息的處理性能遠優於人類頭腦。靠著人設、包裝,再聰明也難在 AGI 麵前保持自己的“聰明”價值。
人的獨特價值,來自個體的局限性:
人的視野存在局限性,人與人之間擁有的關係是有限的,人所能經曆的物理世界也是有限的。
局限性是獨特信念的來源:因為天生隻有一對父母,所以我們心懷感激;因為親曆互聯網產品改變生活的時刻,才立誌成為有執念的產品經理,也想用產品改變一小撮人的生活。
個體的信念會驅動我們持續改造自己可輻射範圍內的世界。而其中一部分人所創造的選擇,剛好被全社會所共識,帶來了全社會的進步。(詳見《見知錄 Vol.002:願你成為獨一無二的大模型 》)
縱使 AI 全知全能,感知一切,但因為沒有局限性,就不會有持久、堅定的“小”信念。
這就是我理解的人要保有的獨特價值。
當 AI 能加速一切生產行為後,人的價值就來源於與現實、人群的親曆體驗。掌握身邊的第一手需求與信息反饋,建立持續做好某事的信念,成為用 AI 解決別人問題的人。
(2)Be prolific
官方詞義:豐富的、多產的、能產出大量成果或作品的。
個人認為這個詞有兩個參考意義,一個是保持好奇心,體驗更多事情;另一個是多多產出個人的成果與作品。
體驗更多事情:
按照二怪的說法,是指在自己體力和風險控製能接受的範圍內,先盡可能地去做更多類型的事情,不斷擴大舒適區。
在我看來,體驗更多事情,意味著與更多的人、事建立連接。這不僅能正向刺激自己的好奇心與執行力,更能從現實世界中,以自己的獨特視角積累更多元的經曆與反饋。這是人類與同等智力 AI 最大的區別。
隻有親身經曆,才能知道一件事有什麽坑,適不適合自己,能不能成功。人類太擅長打自己臉了,經曆後才覺得困難不過如此,反饋如此美妙。(比如鬼屋、過山車不過如此?)
在不斷體驗更多的過程中,還能積累足夠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興趣、天賦和事業進入自己射程的概率。
3 歲就進幼兒園,高考盲目選專業,畢業就匆匆按第一個崗位定事業。這就想一擊必中自己的天命?太難了,從概率上和中彩票一樣難。
多多產出個人的成果與作品:
多想想能不能把自己的經驗、思考公開表達出來,最好做出點讓圈裏人認可、願意傳播的東西,積累自己的 showcase。
在這個供大於求的市場上,無論是想買你產品的客戶,還是潛在的合作夥伴,亦或是未來雇傭你的老板,大家的時間、注意力是有限的。有客觀展示自己實力的作品,能大大增加你被看到的概率,和別人對你的社交耐心。
這是我在 2024 年最重要的體會——當我把我對 AI 有關的提示詞、智能體項目經驗發布到網上後,各類合作邀約、 大佬 coffee chat 機會紛至遝來,可接觸的資源都在逐漸積累。仿佛世界對自己打開了一扇天窗,好運氣都會自己找上門來。
Btw:輸出的過程也是自我整理的過程,能發現自己觀點邏輯上的缺陷,把所思所想愈發夯實一些,也有助於信念的形成與更新。(比如寫這篇文章時,其實打了另外 6000 字的大綱,把自己關於 AI 對產業的影響、自我覺察、個人生涯選擇這些筆記都翻了出來,還和 AI 聊了很久,盡可能把自己對於這個命題的理解表達到現階段的最佳水平)
起心動念,多捕捉內生的有趣靈感,每周給符合自己目標的心念一個孵化的機會。這可是你的大腦通過個人經曆產生的弱關聯,賜予自己的獨特禮物。
弱關聯意味著非大眾化的、新穎的、有創造力的,這種創新往往源自個人獨特的交叉領域經曆,正是每個人的獨特價值,具備著強大的杠杆效果。(如同社交名片prompt,沒人想過,沒人做過,又很有趣,就撬動了行業內大量的關注度)
(3)Be humble
官方詞義:謙遜、普通的。
這個詞理解起來會比較簡單,就是字麵上的保持謙遜。時刻記得自己也是隻“小蝦米”,世界這麽大,信息更新那麽快,AI 的成本都能每 10 個月下降到原來的 12 分之一,人外必然有人,視野之外必然有自己未知之處,要時刻記得自己有所局限。
自大意味著自我封閉,抑製了他人與自己溝通的欲望,也阻塞了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效率。這當然不是好事,一個完全封閉的生態係統,其結局必然崩潰。想要在高流動性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離不開保持謙遜,從外界多多汲取新能量,更新自己的認知與能力儲備。
尊重他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每個人思想、經曆不同,這些差異點往往就是互相 inspire 的觸發點,保不齊哪次和一個“圈外人”的交流,就帶來的全新視角與靈感。
更何況,相較於 AI,人類的獨特優勢就在於可以從人類社會中積累更多元的現實經曆與反饋,又怎能自棄?
(4)Be trustworthy
官方詞義:可靠、值得信賴的。
人人都知道要做個可靠的人。想要關係長久,先讓自己成為別人願意信賴的人。有點抽象,也難以付諸實踐。
不過我可以給這個詞多加一些新釋義——去做某個領域/區域內,做某件事最可靠、值得信賴的人。
想在全國範圍內,成為某個大領域公認的權威,難度不亞於成為中國奧運會運動員。但所幸如果隻是構建自己的獨特價值,我們不需要定這麽宏大的目標。
對於旁人來說,他們能接觸的信息同樣也有局限。
不需要成為全國最棒的 xx,你隻需要從自己的過往經曆,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發展的切麵,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輻射影響力,成為 xx 市 / xx 區 / xx 小區挺不錯的 xx 。你就會發現由於場景切得夠小、地理區域有限,這個目標就沒那麽難達成了。慢慢就能吸引到同一個位麵想和你合作、與你玩耍、為你付費的人。
(這個效應在餐飲業尤為明顯,我日常覓食會傾向於跑附近 3km 內最棒的土菜館,而不會選擇刻意跑到 10km 開外的全市人氣 Top1 的同類餐廳)
總得在某個切麵上有能拿得出手的東西,讓一些人可以相信你是可以信賴的,光是與你產生連接都會變得安心。
Fin.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AI 無法替代的工作是什麽?或許這期見知錄能為你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借著 AI 浪潮,這轉型焦慮何嚐不是一次明心見性,找尋個體獨特價值的機會?
不如撇去浮躁與焦慮,多多關注如何用 AI 拓展個人主體性的邊界。Be real, prolific, humble, trustwor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