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中國AI加劇對內監控,對外擴展影響力
RFA
2025-02-19 18:43:19
北京中國國際公共安全與安全展覽會上人臉識別技術的人工智能安全攝像頭展位
NED一份新研究報告指,中國在人工智能科技、數據信息收集方麵技術領先,令北京對內監控加劇,對外擴展威權統治影響力,對自由民主構成威脅。
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日前發布的新報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科技和數據信息收集方麵技術先進,還有最近推出的深度求索(DeepSeek),這些都可以幫助北京當局提升社會監控能力。與此同時,中國還出口這些新技術和相關的設備,為世界上其他威權國家或民主自由比較脆弱的國家,提供新的工具和辦法監控意見人士。在世界範圍內侵蝕個人隱私,打壓民主自由。
報告還指出,“以數據為中心的技術正在改變獨裁者與信息的關係。自有國王、沙皇和皇帝以來,信息對於專製政府打壓異己從來就至關重要。間諜和警察會定期為專製政權提供秘密情報和反對派活動的信息。在二十世紀的獨裁政權中,共產主義東德,警察監視非常普遍,有時還使用監視技術和設備輔助。但那個時候的監視,即使有技術輔助,設備錄音,還是需要具體人員審閱解讀錄下來的文字。現今則大有不同,數據收集信息技術,AI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包括消費者購物信息,政治演講,乘火車旅行,在街上行走,甚至麵部表情,悲傷或快樂,都能夠采集到。新生科技的出現,使得相關部門,既可以像以往一樣處理信息,也可以使用新的技術,更細致的匯總分析數據,包括一些私人瑣碎的數據匯總,然後利用這些數據對異議人士進行罪名羅列,評估某人是否對國家忠誠等等。
中國推出的深度求索 (DeepSeek)。
前 1989 六四學運領袖,人權組織
“中國人權”執行主任周鋒鎖告訴本台:“目前中國政府對世界的威脅,最令人擔心的也是與以往不同的,就是科技這方麵。以往前蘇聯等這樣的極權國家,他會表現出一定的低效率。但是,目前中國當局領先這些科技方麵,的確可以讓傳統方式,無法實現的對人的精細控製成為現實,這是很令人擔心的事情”
四個技術領域技術領先 中國影響力提升
國家民主基金會通過 “民主研究國際論壇”發布的這份新報告的作者是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 (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高級研究員瓦倫丁 韋伯
(Weber)。他的報告提示,中國在四個領域的技術領先。這四個領域是人工智能監視的應用,神經和沉浸式科技,能夠破解加密信息的量子計算技術,還有中央控製的數字貨幣。
報告指中國在人工智能驅動方麵的監控係統技術,已經處於世界前沿。這些技術可以監測人的麵部表情,走步姿態和識別說話等等。對這些方麵細致的監控,有助於提前探測出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中國在疫情封控時用來監控的“城市大腦”就是其中一例。這個技術也用在監控新疆的穆斯林群體。
2019年10 月
29日,在中國深圳舉行的中國公共安全博覽會期間,人們聚集在大華科技展台。據一家美國監控研究公司稱,大華科技製造的帶人工智能的攝像頭似乎旨在壓製抗議活動。
沉浸式技術指的是包括頭戴式虛擬現實裝置,和類似智能眼鏡的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收集人的瞳孔的變化和其他很難收集到的人體數據。神經科技,則指的是在人的大腦中植入芯片,這樣可以直接收集使用者的大腦數據。這項科技的應用,可以協助政府傳播宣傳,還可以在警察審訊過程中,起到作用。尤其是中國的保密法規定,需要的時候,必須按照法律向有關部門提供使用者的數據信息。
中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等領域的技術都在國際上處在領先地位。這方麵的技術,如果能夠持續取得進展,從理論上講,有能力破解加密的信息。
韋伯的報告還談到數字貨幣領域。中國已經開始發行數字人民幣。使用這樣的貨幣,政府可以收集使用者的金融信息,使用方式和使用的地理位置等等。此外政府還可以利用控製數字貨幣,如限製購買等,進行監控和打壓。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發行數字貨幣。但是大多數流行的是去中心化的模式,目的是避免政府控製。
中國AI提升國內監控能力
這份新報告指,中國當局重視監控科技,由來已久。人們熟知的“金盾工程”和 “防火牆”現在依然在中國起著監控限製信息的作用。
長期參與推動中國民主自由運動,具有核物理專業背景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向本台表示,中國在類似技術領域的發展非常令人憂慮,例如“天眼”和
“人臉識別”等:“人臉識別技術,雖然是高科技,但也不是隻有中國才有,主要是看攝像機的鏡頭,還有對公民個人的采樣等。這樣的事情,別的國家做不了,他(中國當局)可以做到”。
王軍濤還指,幾年前有公眾討論中國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安裝有高精監視設備,監控途經天安門廣場的任何人的麵孔,而且還能夠監控情緒,血壓等,並根據這樣的數據計算,評估你是不是有危險,警察可以根據這樣的數據攔截某人。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抗議絕食等活動,就發生在天安門廣場。
資料圖片:北京街頭安裝的攝像監控係統
周鋒鎖在這方麵,提到當局普遍使用的手機定位方式。他說他個人熟悉,經手的很多案例,都是警方通過手機定位,追蹤抓捕異議人士和訪民的。
王軍濤補充說,中國雖然在人工智能等領域技術領先,但是在對內管控方麵,更多的是使用警察粗暴執法的方式,進行對民間社會的監控。
出口監控技術,擴展威權政權影響
韋伯的報告指,中國由於技術領先,已經出口不少監控技術和相關設備。早在2000
年代,中國就曾向津巴布韋出口了無線電幹擾設備,阻攔該國民眾的遠距離長途通話。
另外金磚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還有意向建立量子通訊網絡。中國還用向經濟實力比較弱的國家提供監控技術,換取自然資源。
在推廣技術出口方麵,中國的手法越來越嫻熟,常使用“免費服務”,提供售後服務等方式,擴展市場同時擴展影響力。報告作者韋伯書麵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專製手段常常偽裝成溫和的樣子。中國企業部署並出口所謂的
“智慧城市”就是一例。雖然被宣傳為“智慧”,但主要目的是監視。這種粉飾,讓公眾很難理解此類監控技術的嚴重威脅。
中國製造的ECU-911監控係統
報告進一步指,中國不僅向威權國家出口監控技術,提高威權統治的監控打壓能力。還向一些在民主和專製間搖擺的國家出口技術。這樣的做法,一方麵會導致獨裁政權鎮壓升級,引發局勢穩定憂慮。另一方麵,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監控技術,對北京來說,也是有利可圖,例如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購買中國的監控技術,就出現常常遣返從中國逃到泰國的中國異議人士事件。自由亞洲電台此前報道,中國維權律師盧思位,遭迫害逃離中國,抵達老撾後,在前往泰國途中,遭抓捕遣返事件,揭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令人扼腕。
記者曾聯係中國駐美大使館請求置評,但到截稿為止未得回應。
該報告總結指出,在數據驅動的時代,從推斷人們內心想法的消費設備到幹擾當今加密技術的量子計算,新興技術的影響力觸及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報告並建議,要警惕中國利用技術領先擴展威權統治影響力,此外,為避免威權政府透過人工智能技術,量子計算科技,擴展侵蝕民主自由的威權統治影響,民主國家和公民社會要積極參與技術標準的製定,保護世界的自由民主價值。
韋伯書麵告訴本台,如果民主價值注入技術生態係統,帶來更先進和更強大的功能。如果民主價值注入技術,受到用戶的“必備”和歡迎,那麽民主自由價值就會成為主導,就會更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