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大學生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當自己向家裏人表達自己想要讀博深造的意願時,招來的是父母和親戚的不解和反對。讀博,為何在農村家庭成為了一個被拋棄的人生選項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篇文章是根據調研訪談內容整理成稿,文中一些重要信息已按當事人的意願做了模糊處理。)
碩士生小盧說,當她和家裏人表達自己想要繼續讀博深造的想法時,父母先是一臉震驚,然後猛然潑了一盆冷水:“你腦子是壞掉了嗎,你不趕緊想著賺錢還想讀博。再說讀博出來你多大了,不結婚了?”
小盧是來自農村的女孩,本科和碩士就讀的都是哲學專業,她說自己對哲學非常癡迷,因此想要讀博深造,但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家長的鄙夷。她苦笑道:“周圍的親戚都讓我考公,沒有一個人支持讀博,他們甚至都沒有給我這個選項。”
我也深有同感。今年過年,親戚聚餐,席間好幾個親戚跟我說:“研究生讀完趕緊找工作,減輕一下家裏的負擔”。吃完飯後,表弟偷偷跟我說,在我本科讀完保上研的時候,親戚都說我腦子讀傻了,竟然還想要讀研。
為此,我做了一個小調查。我詢問了周圍認識的20個農村大學生,讓他們向父母表達想要讀博的想法後看看父母是什麽反應,得到的結果是僅有三個人的家長在聽到孩子想要讀博後沒有表現出猶疑、震驚和反對。在和其他一些鄉鎮走出來的大學生聊天時,很多同學表示都遇到了類似的苦惱。他們在麵對繼續深造的問題時都顯得很窘迫,特別是對於想要讀博的農村大學生來說,讀博好像成了一個禁忌詞,隻要提到,家長就會暴跳如雷。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農村的家長按理來說很推崇學曆,他們迫切希望子女通過學曆翻身走出農村,但為什麽子女想要讀博深造,卻會被罵“腦子壞掉了”呢?
當然,除了家長們的不認同之外,農村大學生們自己內心也顯得很糾結。大學生小林和我說:“現在博士越來越難畢業了,而且博士也越來越多了。我要考慮的也很多,一是我能不能順利畢業,二是畢業之後能不能有一個不錯的去處,三是家裏真的很需要我經濟獨立,我讀博對於父母來說會不會有些自私”。
1.讀博深造意味著家庭需要繼續投入錢?——“我要讀博,家裏人覺得我隻管花錢,不管掙錢”
農村家長反對子女讀博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在農村家長的思想觀念中,讀博意味著需要家庭繼續進行經濟投入,子女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反哺家庭。小盧和我說,盡管她已經多次和父母說明讀博國家給補貼,一個月兩千多,還能跟著導師做項目也能拿到錢,不需要家裏繼續掏錢供著,父母依然堅決不同意。在他們看來,即使讀博不需要自己掏錢,有補貼,但終究不是工資性質的收入,微薄的補貼無法積累下來形成財富,“他們就反駁我說,你一個月兩三千,這和沒上成大學有什麽區別。等你博士畢業,人家都賺了幾十上百萬了,你呢,一毛錢都沒攢下來。到時候你丟不丟臉”,小盧顯得很無奈。
小盧說她根本理解父母的腦回路,“明明讀博是提高學曆,他們非要和工作賺錢一起比較。你怎麽和他們說理呢?”也就是說,在一些農村家長的觀念裏,博士並不會被劃分到學曆的範圍內,他們觀念中的最高學曆一般隻到碩士,像我的一些親戚,在他們的觀念中,上大學意味著上完本科,超過這個階段就沒有讀下去的必要性了。而且通過小盧的講述,我能明顯感覺到在家長的觀念中,讀博被抽象成了一種經濟計算,就像小盧的父母一樣,他們會在孩子麵前算一筆賬,以此向子女展示讀博是一筆很不劃算的“買賣”。
2. 讀博會導致結婚成難題?——“等你博士畢業多大了,到時候誰要你”
小盧說,她的父母不給她讀博主要兩個原因:一個是錢,一個是婚姻。在一些農村父母的眼中,讀博是和結婚衝突的。這個觀念其實存在於很多家長的腦海中。小偉是一名研三男生,他和我說,他的父母主要不是擔心錢的問題,反而擔心他的婚姻。
對於一些女生家長來說,他們覺得女孩如果讀博士,一是要讀四年,甚至更久,讀完出來已過三十,這個時候再想找對象結婚就晚了;二是女孩如果是博士的話,學曆過高,這在婚姻市場上也是不太“吃香”的,因此一些家長們一般會反對女孩讀博士。這並非空穴來風,在我生活的村莊,前幾年有一個女生讀博,結果被村裏人議論“一個女孩讀博,真不知道是怎麽想的”。
對於男生家長來說,男孩讀博意味著四年沒有經濟收入,攢不下來任何物質積累,如果隻靠父母,根本無法完全托舉兒子進入婚姻市場,讀完博出來才開始找工作,然後攢錢結婚,社會時鍾就被完全錯置了。小偉說,他父母一直在他耳邊嘮叨:“你讀完博出來還要找工作,學校也不分配,你能不能找到都不好說,即使你找到了,等於是從頭開始,那這博士讀的意義在哪裏?等你攢好錢要結婚了,到時候估計都三十好幾了,哪個女孩願意嫁給你?”
3. 讀博也逃脫不了學曆貶值的影響?——“越早出來工作越好”
曉晴說自己的父母聽說自己想要讀博,直接問了她一個問題:“你確定博士出來就能找到工作嗎?現在是越早找工作越好,往後畢業的學生隻會越來越多,找工作隻會越來越難。”
曉晴父母的擔心其實並不無道理。有一個數據:從2017-2023年的短短6年間,中國博士生的招生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從8.39萬上升到15.33萬,漲幅高達82.7%。隨著博士生大幅擴招,社交媒體上關於博士“就業難”的聲音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國的博士生就業方向,高度集中在高校教師的方向上。大部分博士生的職業規劃是:成為高校教師,未來幾十年裏按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路徑晉升。然而,高校教職名額的增長已經跟不上博士擴招的速度。這也就會導致博士進入高校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很多高校開始推行“非升即走”:如果新聘的教師沒有在年限內晉升更高級職稱,就不再續聘。院校編製人滿為患,企業的需求也不對口,隻能和本科、碩士生一起去卷考公的賽道。最後導致不少博士出現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既舍不得學術圈相對穩定的環境,又覺得目前高校晉升途徑太困難,自己坐不住冷板凳,而且還要麵臨被淘汰失業的風險;既想去企業中闖蕩一番,又擔心自身所學難有用武之地;既想去考公,又覺得博士歸來還是要和本科生、碩士生一樣,博士真的是白讀了。
曉晴說自己經常和同年級的朋友細數自己學院的老師晉升情況。她說自己學院有一個老師,為了能留下來,一直不停地做研究發文章,一刻都不敢懈怠。“我們看著就覺得好累,真的也挺恐怖的。”
4.農村孩子對於自己未來的選擇權究竟有多大?——“我讀博對家裏人來說會不會太自私了”
其實除了對於家長,對於想要讀博的農村孩子自己來說,選擇讀博也不是一件說讀就讀的事情。他們所需要考慮的其實也很多,正如上麵提到的大學生小林,看似是考慮讀不讀博,實際上背後需要考慮的是一連串的問題。
在這些農村大學生們看來,博士代表最高學曆,如果博士出來還找不到一個好的去處,就真的很丟人。農村本身就是一個熟人社會,博士這個學曆放在農村絕對是一個值得熱議的話題。在村裏,如果有人家的孩子讀博,一定會被別人當成談資。而這在無形之中成為了壓在農村博士生身上的枷鎖——“村裏人都知道你讀博了,他們都在看著。如果你讀完博出來掙得還沒沒讀博甚至沒上大學的人多,那你就真的成為笑話了,父母在村裏也很難抬得起頭”。也就是說,在村莊裏,讀大學既是一件值得驕傲但也是一個無形的壓力——“剛考上大學確實值得驕傲,父母在村裏也能抬得起頭,但是大學畢業如果找不到好工作,那就真的很不是滋味了。”大學生張峰一想到這些就覺得心累。
其次就是究竟自己何時能夠反哺家庭的問題。不隻是家長,小盧在心裏也給自己算了一筆賬:“我周圍有認識的人去小學、初中或者高中當老師,好的話一年也能有20萬左右,假如我博士四年能順利畢業,到時候人家已經賺了快一百萬,而我才開始找工作。有的時候這麽一算,心裏說不矛盾是假的。”
而且,對於一些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從小學到大學,家長在背後真的付出了很多,不說砸鍋賣鐵,但至少也是拚盡全力。小林的爸爸在工地上打工,每次爸爸回家,特別是夏天,小林看到爸爸手上厚厚的繭以及在太陽暴曬下搬運鋼筋手上被燙起的燎泡,心裏很不是滋味。他說自己真的很感激父母對自己求學一路的全力支持,“其實他們真的很累,我能感受到。為了供我上學讀書,他們真的付出了很多。所以我才很糾結,如果我讀博而不是找工作賺錢的話,是不是太自私了”。也就是說,農村大學生在麵臨人生未來的選擇時,他們既要考慮自己想要幹什麽,但同時也要考慮反哺家庭,這種沉重的道德感壓在他們身上,使得他們有的時候喘不過氣來。
讀博深造,成為一些農村家庭不願提及的人生選項的背後隱埋了農村家庭以及農村孩子多少的心酸和無奈。這絕非隻局限於我以上提到的幾個家庭,而是許許多多農村甚至是縣城家庭及大學生所遇到的現實苦惱。正如我上麵提到的,讀博絕不僅僅隻是再多上幾年學這麽簡單,這個選擇的背後有太多太多需要考量的事情。當選擇讀博所帶來的一連串結果和“代價”農村家庭覺得難以承擔時,那孩子說自己想要讀博就等於揭開了父母內心的隱痛,招致父母強烈鄙夷和反對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