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同學聚會上,你見到了許多初高中同學。閑聊八卦之餘,發現大家都陸陸續續結了婚,而其中不少人的伴侶,正是自己的初高中同學。
震驚之餘,旁邊隻記得名字卻對不上臉的男同學也朝你伸出了微信二維碼,“老同學,方便加個微信嗎?有空咱們出來見見。”
為什麽大家都和初高中同學結婚了?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到底是怎麽好上的?
擇偶的盡頭,是初高中同學
初高中同學,基本上都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
把自己的老鄉作為“心選嘉賓”,其實是婚配市場的主流做法。
有學者使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選擇了6省12個市進行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地理通婚以省內通婚為主,占比高達94.37%。同市通婚占比超過了70%,甚至同村通婚的就占了三成[1]。
當我們以為大家都在五湖四海上演北京遇上西雅圖時,現實仍然是“老鄉”更吃香。
給老同學發微信約ta在家附近的咖啡廳見個麵的成本,比茫茫人海轉角遇到愛的成本要低得多丨 Unsplash
當然不是隨便挑個老鄉就能輕鬆愛上,這世界總有人在忙忙碌碌尋對象。青年人的擇偶方式可以大致分為自我結識和他人介紹兩類[2]。
對於不願受人左右、渴望自主尋愛的人來說,老同學是一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選擇。
機會結構悄悄發揮著作用,處於臨近地理空間和相似社會位置的人更有可能相遇[3],初高中同學簡直是為這兩個條件量身定做的對象。
2024年,對於婚戀社交服務群體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
接近一半消費者傾向於發展老同學老朋友的方式來尋找婚戀對象[4]。全國婦聯中國家庭研究會也曾做過一項《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在抽樣調查的幸福家庭中,
夫妻曾經是同學的就占了兩成[5]。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下一句,其實是“窩邊有草何必滿山跑”。
人人都想邂逅愛,但自我結識的擇偶範圍並不廣。調查顯示,
即使是自己認識的伴侶,原本就是同學、同事或鄰居關係的占到了57.2%[2],繞了一圈還是容易碰上老熟人。
接觸不到新鮮人,難以結識意中人,隻能發動關係找對象。如果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穩定,職業固定,平日裏能接觸到的人更是掰著手指都能數得清。自己找不到,隻能讓中間人幫忙物色,多找幾隻丘比特來射愛神之箭,中箭的概率比較高。
即使在上海這座容易邂逅浪漫愛的城市,一項關於“80 後”群體的研究也顯示,有接近半數的夫妻是經人介紹相識的[3] 丨
圖蟲創意
事關下半生的幸福,能夠擔任“丘比特”角色的人,得是彼此信得過的親友同學。有學者根據被訪者與介紹人關係的親疏遠近進行調查,數據顯示,通過他人介紹結識對象的被訪者與介紹人的關係是“好朋友”和“親屬”的比例占到了63.1%[2]。
這些人屬於值得信賴的“強關係”,更能為可靠有效的擇偶資源“打保票”[7]。
無論是他人介紹還是自己認識,都很容易搭上老同學這條“船”。有研究針對12個城市的18—31
歲之間的在職青年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未婚青年中,
戀愛對象是“原來的同學”的比例占到了一半;已婚青年中,一部分校園戀愛會被現實擊敗,但“原本是同學關係”的夫妻仍然占到了20%左右[6]。
還有一些人在校園裏雖然沒愛過,但如今在別人的口中聽到ta的名字,模糊的記憶被喚醒,
兜兜轉轉,原來你們十年前在小賣部見過,當時買辣條還欠了你五毛錢。
知根又知底,緣分催化劑
千裏姻緣一線牽,在親朋好友的作用之下,愛情的火花加速燃燒。
少了影視劇裏愛人錯過的俗套情節,你們是老鄉也是老同學,誰見了都得誇一句“真的好有緣”。茫茫人海中,為什麽是這兩人相識相愛?中國式的回答往往歸結為“緣分”。
即使最後沒走到一起,我們也常說”有緣無份“,指的是人事方麵的努力或謀劃還不夠[8]。
這種“天注定”的緣分,實則也“靠打拚”。親戚介紹的婚事,順著這層關係親上加親;朋友介紹的對象,早已替你“做好背調”。很多人表示在找對象時與親密的朋友商議權衡的最多[9],好友認證的人自己也多一份安心。
“同學”和“老鄉”雙重加持下促成的姻緣,受到地域、社會關係等因素的牽引,愛情開始生根發芽。
擁有一場“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奇妙情緣,不亞於別人那種“入室搶劫”的愛情。
迎著朝霞上早讀,伴著星辰下自習,這是你們共同的青春回憶丨 圖蟲創意
有了知根知底的保障,雙方平穩地進入互相了解的階段。加了微信後發現朋友圈有好幾個共友,見麵後一聊發現來自同一所高中。你們從教學樓前走不到頭的長坡,聊到晚自習翹課常去的小樹林,從學校的鬼怪故事八卦傳聞,聊到畢業後成人世界的複雜感慨,這些共同經曆如同愛情的催化劑。
有實驗證明了共同經曆對情緒聯結的顯著影響,還有學者發現,相比於普通的經曆,那些非凡的、正向的共同經曆更能增強情感聯結[10]。
當你們都變成了沉重的大人,重新品味初高中時朦朧單純、輕盈美好的青春回憶,兩顆遙遠的心迅速靠近。
和可信可靠的初高中同學在一起,關係好像開了加速器。
信任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條件,也是構成滿意長久婚姻的基本成分[11]。而人際交往越來越複雜,社交軟件上的用戶清一色寫著“短期交往,但不拒絕長期交往”,這個時候與陌生人相比,初高中同學確實更意味著“穩穩的幸福”[12]。
密密麻麻的關係網絡和重合度極高的社交圈降低了信息搜集的成本[13],大到和上一任女友分手的原因,小到初中被罰站過牆根,搖搖晃晃的親密關係因為可獲取的信息而多了幾分確定性和安全感[13][14]。比起突然發現相處許久的男友在老家還有一個老婆,初高中同學那些青春期的糗事完全可以一笑了之,知根知底的程度相當於給這份關係上了保險。
夫妻雙方是同一個地方的初高中同學,社交圈重合部分很大,搜尋新對象和背叛對方的成本也很高[15] 丨 圖蟲創意
一開始為你們牽線搭橋的人際關係,在婚後仍然發揮著影響力[16]。婚禮上親朋好友見證著你們交換戒指,許下誓言,如果結婚後誰出軌、誰背叛,就得冒著在初高中同學圈內臭名昭著的風險。有研究證明,
夫妻雙方擁有共同的朋友圈時,離婚會存在更大的阻力[17]。
雙方父母約束你,昔日同窗監督你,打響這場“愛情守衛戰”,這家也不易散。
有情無法飲水飽,還得門當戶對
戀愛始於心動,婚姻涉及現實,有情無法飲水飽,門當戶對還是很重要。
結婚像是給未來的生活找一個靠譜的合夥人,不再停留於甜言蜜語你儂我儂,而深入到生活瑣碎和家庭責任。所以,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和回報,婚姻也遵循著“等價交換”的原則[18]。
願意用摩托換單車的人是少數,在年齡、教育、社會經濟地位等方麵的同質婚姻在我國仍然是主流[19][20]。
如今婚姻成本居高不下,選擇結婚確實要深思熟慮。婚前需要置辦彩禮、嫁妝和婚禮,婚後得考慮房貸、生育成本等,結婚和一係列經濟問題緊密捆綁[21]。一名北京大學的學者針對中國城鎮家庭結婚消費的演變進行調查,數據顯示30年間青年平均結婚費用從4541元上升到16萬餘元,增長了約35倍,遠高於同時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22]。
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背後,是夫妻雙方甚至彼此家庭共同承擔的經濟壓力。
辦一場婚禮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包括宴席、酒水、場地、婚紗禮服、攝影、化妝等多個方麵的費用丨圖蟲創意
以前“四大件”變成了現在標配的房、車和存款,尤其是擁有一套住房被認為是必要條件[23]。但即使是在中小城市甚至是縣城,房價超出了居民平均收入水平[24]。
根據安居客2024年房價均價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二三線城市房價超過1萬元[25];2022年,有學者梳理多個平台數據發現,房價破2萬的縣城數量達到8個,均價破萬的縣城數量達到117個[26]。盡管如今的房價沒有當初那般“可望不可即”,然而,縣城的工資基本上在數千元不等[27],
一套房子對於剛工作幾年、沒存款的年輕人來說仍然是不能承受之重。
年輕人負擔不起結婚成本,隻能是父母作為子女婚姻的金主,所以選什麽對象仍然得參考“甲方爸爸”的意見[3][23]。如果回到父母所在的小城市工作生活,你和你對象有多相愛他們不一定知道,
但ta的家庭背景他們一定要打聽到。
高房價、高結婚費用、高生育支出導致年輕人在婚姻麵前望而卻步丨圖蟲創意
結婚這麽貴,爸媽還把關,談婚論嫁不得不看“錢”。
當代青年在婚姻麵前不僅追求小鹿亂撞的愛情,也尋求“門當戶對”的匹配,這種看似古老的婚戀觀念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精細嚴謹[28]。過去的“門當戶對”是《紅樓夢》裏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政治聯姻,現在的“門當戶對”更多是基於個人選擇的理性判斷[29],不僅是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的對等,更包含相似的家庭成長環境與個人價值觀、人格特質與生活習慣的匹配[28]。
在初高中同學中更容易挑到“門當戶對”的人,學校已經替你篩選了一波對象。教育在不同的階段設置了一個個分水嶺,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進入不同的學校和課程軌道[30]。如果你們曾是初中同學,可能就成長生活在同一片的學區房,你從圖書館借的漫畫ta也看過,你蕩的秋千ta也玩過;如果你們是高中同學,通過了升學考進入同一個高中,用同一套模擬卷,用同一版《五年模擬和三年高考》。
過去的教育為彼此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0],或許也為你們的“門當戶對”的愛情埋下了伏筆。
教育分流的結果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相關,你們能夠進入到一個初高中上學,反映了相對接近的家庭背景[30][31]。在擇偶的過程中,經濟和文化資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2]。
這就好比兩個投資人合作前也要先看看對方有多少的本金,衡量一下這家公司到底能賺到多少錢,所以家庭背景會影響個體擇偶行為產生影響。
在更務實的需求麵前,愛情可能會逐漸被婚後生活的瑣碎消解[27] 丨圖蟲創意
你渴望有人陪你在菜市場把一袋蒜從一塊砍到五毛,也期待有人陪你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個體在興趣愛好、價值觀或對經濟收入、生活品質等方麵的追求往往存在差異,教育對婚姻的匹配存在影響[33]。
上了同一所高中的你們,最後去了差不多的大學,教育程度接近的兩個人,對未來生活的追求可能會較為一致。
人們常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共通的是,無論男女都更願意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作為伴侶[34]。
正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在初高中同學裏找對象,更容易找到有共同話題、價值觀相同的人。
你在ktv放聲嘶喊“死了都要愛”,但心裏明白空有愛情的婚姻就像一盤散沙。如果某天深夜突然收到初高中同學的一句“在嗎?”,其實可以不用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