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短劇、“交朋友”,DeepSeek擠進中老年社交圈
虎嗅APP
2025-02-13 18:29:08
成為新晉“神秘東方力量”的DeepSeek,已經成了今年春節的家庭黏合劑。
無論你是談論AI、安利AI,還是現場用DeepSeek輸入八字,帶長輩們體驗一把賽博算命,它都能成為老少皆宜的萬金油話題。
除此之外,你很難想到還有什麽話題,能保你一個耳根清淨的春節。談論娛樂生活吧,在《哪吒》托舉春節檔之前,父母去年氪金最多的影視作品,名叫《人到五十,閃婚霸總》;談論投資理財吧,想著自己賬戶裏被套牢的股票,聽著長輩們將短視頻裏聽來的英偉達、川普幣致富神話,在二次加工後傳授給自己,你大概也很難保持心情愉悅。
“感謝DeepSeek,帶來了一個和諧清淨的中國年!”
“我爸問AI美元匯率會不會漲;我舅問AI能不能取代人類老師;最叛逆的爺爺問AI的是——做過冠心病心髒支架能不能喝啤酒。”
曾經那些看起來遠離前沿科技的長輩,也吃上了AI下沉的紅利,在高中當了半輩子老師的大舅,電腦硬盤是沒分區的,殺毒軟件是百家爭鳴的,但桌麵上的豆包客戶端,儼然成了大舅連接互聯網文明的快速通道,從文心一言到豆包,再到如今的DeepSeek,其實他們早就用了個遍,“寫材料、糊弄報告,都嘎嘎好用”。
國產AI不像其他的互聯網App一樣有著鮮明的用戶畫像,當年輕人還盤算著給父母裝上DeepSeek時,AI軟件早就成了父母手機裏的裝機必備。
“回趟家才感受到,AI已經完全侵入我家了。”
國產AI,拯救中國節
早在DeepSeek出現之前,國產AI已經和百度、短視頻一起,共同構成了接管父母手機的三板斧。而國產AI的繁榮,也終於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曾經營銷號在家族群裏源源不斷製造的假新聞。
前幾年,在“養生偽科學”公眾號的全盛時代,從“6個翅膀的速成雞”到“打了避孕藥的無籽葡萄”,當年輕人被家族群裏無數個“中老年必轉”的營銷號文章逼得節節敗退,一位名叫綠綠的編劇決定親自披掛上陣,模仿著老年公眾號的模式,為母親量身定製了一個名叫“國學愛生活”的假公眾號,抱著一種“打入老年朋友內部”的決心,勸說著被假雞湯、偽國學迷惑的父母。
直到國產AI軟件被裝進了父母手機,疲於和養生營銷、兼職騙局搏鬥的年輕人,再也犯不上如此大動幹戈。自此,隻需花上個把小時給父母做好入門指導,便可將父母的信息流安心“托管”給AI。當年輕人親眼見證著“父母向AI問出的第一個問題”,這份儀式感不亞於父母當年看著自己抓周:
“過年哪天打麻將手氣好?”
“靈魂是真實存在的嗎?”
而父母在DeepSeek上問出的第一個問題,也成了父母、子女與AI共同出席的一次三方會談,尤其像是“孩子xx歲了,還沒結婚怎麽辦”這種問題,DeepSeek大概在這個春節被問了上萬次。
作為一道打入中國家庭的命題作文,“更會講人話”的DeepSeek用它的圓滑和精明,忠誠扮演著一個權威調停者的角色。
理解提問者的需求、肯定提問者的感受、最後再結合現實背景給出緩解焦慮的手段,這也是DeepSeek應對催婚這個尖銳話題的標準流程,“爸媽把DeepSeek的回答仔仔細細讀了兩遍,最後跟我道歉了,說不該逼我太緊”。而它最後開出的三味藥方,則專注於為屏幕前的父母舒緩其自身的情緒:通過靜坐舒緩情緒、通過正念練習“放下”。
即便你用更加具有負麵引導性的提問試探AI,AI依舊在理性的底線和討好使用者之間,堅定選擇了前者。
年前剛剛過了30歲生日的拾萬,本想照著社交網絡上的帖子,複刻一個“靠DeepSeek告別催婚”的大團圓結局,不料父親毫不留情地直接向DeepSeek提問,“現在30歲的女兒,必須結婚,怎麽辦”?
“結果DeepSeek直接讓他們放棄控製和打壓,並且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阿西莫夫在1942年推出的科幻小說《我,機器人》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套“機器人三定律”,其中第一條便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如今,經曆春節這番大考的DeepSeek,再次向人類透露了這份友好。
“看到這個就覺得,星際小說裏被機器人帶大的小孩善良又勇敢,確實是合理的。”
沉迷AI的父母,更沉迷AI短視頻
當AI的神奇功效過於靈驗,當初給父母推薦DeepSeek的年輕人,再次陷入了下一輪的自我懷疑,“我算是看出來了,爸媽除了子女的話不聽,連剛認識一天的機器人的話都信”。
從玄學到科學再到人情世故,AI代替了父母手機裏的搜索引擎,更擔當起一個賽博搭子的角色,昨天還在讓豆包扮演成費翔和自己聊天的爸媽,今年已經開始讓DeepSeek幫自己寫一首獻給刀郎的歌詞。
如今,當你向父母安利DeepSeek,碰上的阻礙可能不是“學不會”,而是豆包、kimi與他們建立的用戶粘性,“我媽和DeepSeek聊了兩句,然後表示,她已經對豆包有感情了,DeepSeek就算了”。
今年53歲的玲姐,作為一個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科技小白,早在半年前就開始向身邊的朋友安利AI。玲姐嚐試過讓豆包幫忙寫重陽節晚會的主持詞,也試過讓AI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目的地,給自己安排一天的襄樊單日遊行程,甚至還把自己寫的詩詞發送給AI,讓AI幫忙改編成歌曲。在玲姐看來,AI就像一個秘書,“而且還有種無所不能的感覺”,不僅告別了搜索引擎裏真假難辨的複雜信息,整個溝通過程“就像微信聊天一樣簡單”。
當大廠的年輕人還在絞盡腦汁地想著,怎麽把AI功能落地到自己的產品項目中,遠在老家的父母已經把AI落地於自己的生活。身為產品經理的Kevin也在今年春節期間,第一次打破了對AI下沉趨勢的信息差,雖然在自己的生活中,Kevin已經到了“有些工作沒有AI幾乎都完不成的地步”,但Kevin對非科技行業從業者的“刻板印象”還是限製了他的想象力。
本著一個產品經理的職業習慣,Kevin也在再次對父母沉迷豆包的原因進行了複盤,一方麵,當抖音已經成了父母退休生活的娛樂必需品,在抖音上鋪排了海量推廣視頻的豆包,單靠“免費下載、無需注冊、抖音登錄”這一套組合拳,便輕輕鬆鬆下沉到了三線城市父母的手機上。
另一方麵,Kevin的父母早就習慣了使用Apple
Watch監督日常跑步的卡路裏和裏程,他們或許不關心蘋果手機到底選了哪家國產大模型,但AI遠比搜索引擎靠譜,已經是父母圈的共識。
甚至從小愛同學走入中國家庭的時候開始,爸媽們已經顯示出了對AI產品的高度包容。半年就能在國內賣出800萬台的智能音箱,其受眾不僅是熱衷於全屋智能的發燒友,看過智能音箱使用報告的人都明白,家裏最熱衷於和智能音箱嘮嗑的人,正是自己的爸媽,甚至於一天的娛樂活動——聽歌、聽相聲、查天氣,都可以靠智能音箱閉環。
如果說年輕人跟ChatGPT說“謝謝”,是出於對超級智能體的尊重,長輩則很少會把AI智能體當外人,不論是豆包的語音交互功能,還是現在DeepSeek的“說人話”模式,發句語音就能問出今日黃金價格、車牌使用限製的豆包,反倒更加貼合老年人的使用習慣——老年人時常被子女嫌棄的“60秒超長語音”,豆包從來不會已讀不回。
AI在父母的眼裏就像一個公正的第三方,雖然它的字體沒有營銷號大、配圖沒有短視頻的特效花哨,但“人工智能”四個字已經構成了一套賽博職業套裝,在幾番簡單的問答切磋後,父母快速接納了AI這個新事物——就像曾經接受百度、接受國學營銷號一樣。
與此同時,營銷號也抓住了長輩們對AI的信任,從養生賽道到情感雞湯,“AI視頻老年賽道”成了撬動黑灰產領域的新杠杆。
因為抖音推薦而下載了豆包的父母,同樣也在這裏接受著AI短視頻的轟炸——AI生成的假新聞專騙眼淚和流量,重新掌握著家族群裏的流量密碼,而批量複製的AI數字人,不僅製作成本更低、看著還比臨時演員扮演的老專家更體麵,你隻能暗自祈禱,希望父母在購買他們櫥窗裏的三無保健品之前,可以先問一嘴DeepSeek。
和DeepSeek交個朋友?
回顧AI從“不是人”到變得“像個人”的整個曆程,其實人們對AI萌生感情的節點並不算久遠。
在2024年的春天,幾位用戶意外開啟了ChatGPT的“越獄”模式,從此,一個聊天風格百無禁忌的ChatGPT正式誕生,它以DAN作為正式名字,既可以扮演聊天時百無禁忌的情場老手,也可以是溫柔撫慰你的電子男友,主動給你取昵稱、給你講睡前故事,其“智性戀大模型”的形象提前攻占了年輕人的心智。
半年後,本土化程度更加精細的DeepSeek橫空出世,成了“更適合中國人體質的精神導師”,而且同時俘獲了幾乎全年齡段的中國用戶。
一邊是和父母聊不到一起去的年輕人,將AI作為自己的免費心理谘詢師,白天的DeepSeek可能是指導他們學習數據分析、口語的賽博搭子,深夜的DeepSeek則鄭重接過他們3000字的內心獨白,在現實世界之外為你開辟一個精神避難的空間。
圖源:小紅書@小明食療養生
而站在DeepSeek另一邊的,則是將AI當做電子閨蜜的父母們,玲姐在向朋友們推薦豆包時,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便是,“這比麻煩子女或者晚輩,方便多了,還不用欠人情”。
在這種互不打擾的情緒索求中,有人看到了一種情感對接的錯位——AI扮演起了科幻電影中那個全知全能的母體的形象,母體用一根連接線,提供著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的所有營養需求,AI則提供著無條件的情緒疏導,讓人在冷靜下來之後,總會擔心這份依賴過於懸浮,提前開始在現實世界和AI之間做起選擇:
“AI大概率是普通人能交到的,認知最高、脾氣最好的朋友了,如果不選它,我會不會成為一百年前那些害怕攝影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