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新聞將作家張純如再次拉回到大眾視野中。
2025年1月25號(美國加州時間),張純如的父親張紹進去世,享年88歲。
● 張紹進與張純如合影
說到張純如,很多人都知道她的故事。
她花3年時間寫下《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向世界揭露日軍的暴行。而她自己因為長期的調查,看到太多殘忍的真相,再加上日本右翼分子的不斷恐嚇,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在36歲那年,張純如吞槍自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與未竟的事業。
她去世後,她的父母又繼續宣傳南京大屠殺的真相。當張紹進離去的消息傳來,全網都在致敬他接力女兒的義舉。
但很少人知道,其實一直將父親視為榜樣的張純如,才是那個接棒者。
1937年1月7日,張紹進出生在江蘇宿遷。他剛7個月大,淞滬會戰就爆發了。繈褓中的張紹進和家人在連天的炮火裏撐了將近5個月。
張紹進的父親張迺藩在蘇州太倉縣當縣長,為人正直愛民,別人早早跑路,他一直堅守當地安置難民,幫前線部隊挖戰壕、造工事。直到日軍侵占了蘇州,他們才跟隨部隊撤退到重慶。
在重慶,張紹進度過了整個童年。
彼時,日本空軍正在集中火力向重慶進攻。曆史上慘烈的璧山空戰就是在這段時期發生的。1940年9月13日中午,13架日本零式戰機盤旋在璧山的上空,僅半個小時就擊落13架中國飛機,孱弱的中國空軍幾乎受到毀滅性打擊。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43年8月,日本侵略者在長達5年半的時間內對重慶進行了200餘次轟炸,近2.6萬市民被炸傷炸死,3萬餘棟房屋被炸毀。
● 被日軍轟炸後的重慶
幼年的張紹進經常看到日軍的飛機在天空上盤旋,不知道什麽時候就丟下幾顆炸彈,然後便是轟隆一聲爆鳴,四周化作一片廢墟。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轟炸,竟成了當時日本空軍的一種“消遣娛樂”。
張紹進一家住郊區,附近沒有搭建好的防空洞,每次隻要一聽見防空警報的響聲,母親就趕緊拿上當天的食物,拉著張紹進往附近的仙女洞裏麵躲。在這個天然溶洞裏,他們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空襲。
● 日軍轟炸後,重慶百姓躲在防空洞中
78歲那年,張紹進回過一次重慶,看到已經是景點的仙女洞,耳邊似乎又響起了隆隆的爆炸聲。
一二年級時,老師有次講起南京大屠殺,聽到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張紹進心裏滿是憤慨。他不明白偌大的中國為什麽要受這樣的欺淩,幾十萬同胞的血海深仇如何才能報之?
年少時期,張紹進最為敬重的人就是父親張迺藩,父親雖然沒有軍權,無法衝在一線,但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陷入苦難的同胞予以庇護。
● 張迺藩
張迺藩剛上任宿遷縣縣長的第一年,就召集知識分子一起搜集文物,又四處集資,修建起來一座馬陵公園,裏麵全是紀念抗日英雄、愛國詩人的內容。當地民眾沒有什麽娛樂,張迺藩便鼓勵所有人去逛一逛馬陵公園,用這種方式激發民眾們的愛國情懷。
● 馬陵公園
後來,張迺藩又被任命為江蘇省第四行政區專員兼司令,正值戰亂,很多難民蜂擁著擠入南通。看到這樣的慘狀後,張迺藩立馬著手在南通縣的東、西、南三個門設了粥廠,並四處尋找適合的房子來當難民招待所。
除此,他還找了一些工廠,宣布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可以去裏麵幹活,掙生活費。他始終認為做中國人,傾盡所能為同胞做一點事,才能問心無愧。
張紹進始終銘記父親的故事,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
● 青年時期的張紹進
高中畢業那年,他以甲組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台灣大學物理係,隨後又獲得哈佛的獎學金,前去美國深造。後來他一心鑽研學術,成就斐然,他寫的《量子理論》在美國理論物理界影響極大。後來,張紹進留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任物理係教授。
雖在海外定居,但張紹進始終沒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
上世紀60年代,張紹進和愛人張盈盈舉辦了婚禮。如果隻用一句話來總結他們的愛情,那就是——兩個靈魂相似的人,找到了彼此。
● 張紹進和張盈盈新婚時合影
張盈盈也跟重慶頗有淵源。那時,張盈盈的母親在重慶寬仁醫院待產,本以為醫院一邊靠山,一邊靠嘉陵江,日本人不會來轟炸。結果有一天,空中突然飛來幾十架飛機,密密麻麻的炸彈快速掉落在醫院裏,瞬間火光滿天。
在南岸上班的張父遠遠瞧見,整個人急瘋了,警報都沒有解除就立馬乘坐第一班輪渡趕到醫院,剛到的時候看到門都被炸爛了,以為妻子沒命了,正要放聲大哭,這時醫院的護士告訴他,所有病人都被抬到了防空洞,他的妻子安然無恙。
經過這件事後,張盈盈的母親很快被轉移到很偏僻的鄉下,一直待到張盈盈出生。盈盈小時候父親總會抱著她在耳邊念叨:“盈盈啊,我差點失去了你和你媽媽。”
3歲那年,張盈盈跟著父母搬到了沙坪壩的覃家崗,她的童年跟張紹進一樣,充斥著日軍空襲的轟炸聲。
彼時日軍搞疲勞戰術,故意不讓地麵的人休息。在張盈盈的記憶裏,常常是母親剛做好飯,轟炸就開始了。經驗多了,父親幹脆把行軍床和桌子放到防空洞裏,轟炸一開始,張盈盈就帶著自己的小板凳和母親一起鑽進防空洞裏。
白天還好,最難的是半夜。
還在熟睡的張盈盈總是突然被父親從被窩裏拖出來,衣服還來不及套好就往防空洞裏麵躲,一躲就是好幾個小時。
條件雖然艱苦,但張父張母對女兒期望極高,童年時,張盈盈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金錢可能會遺失或者被人偷掉,但在我們腦中的知識是永遠不會被別人偷走的。”
● 張盈盈(後排右一)與家人合影
張盈盈最終考取了哈佛大學的生物化學專業博士。去美國學習時,父親特意囑托她:“你是去美國學習現代科技的,你應該知道,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曆史。說到哲學和道德,西方世界需要向我們學習!”
這種骨子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熱愛,讓張盈盈和張紹進組建家庭後,也給自己的小家立了一個家規——學中文,說中文,不可忘記自己根在中國。
1967年,張紹進夫婦從哈佛畢業,又去到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當博士,兩人日子過得很簡單,全身心投入各自所研究的領域。
閑暇之餘,兩人討論起孩子的名字,最終從《論語·八佾》中選取了“純如”二字,他們希望孩子求真、純粹。
1968年3月份,張純如出生了。
初為父母,兩人看著懷中的女兒,既欣喜又慌張。
張盈盈手裏時刻拿著育兒書,每次喂張純如喝奶,她都會記下奶瓶上的刻度,方便控製食量。但張純如一哭,張盈盈就心疼得不得了,也顧不上計算,趕緊喂她。一天下來喂了十幾次,張盈盈累壞了。
張紹進一看,立馬接手抱女兒,讓妻子休息。養孩子很累,但兩人都很快樂,對張純如更是捧在手心裏地寵愛。
● 兒時的張純如
4歲那年,張純如提出想寫故事,但她不會寫,隻會比劃,張盈盈知道後立馬找來紙張,讓孩子把想寫的全畫在上頭,再由她一頁一頁地轉寫成文,完成後,張盈盈還在上麵鄭重地寫下——“張純如所著的故事”。
這是張純如的“第一本書”。
為了讓張純如學習中文,夫婦倆一進家門就隻說中文。張純如聽不懂的地方,他們一遍遍教。在這個家裏,保有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必須傳承的家規。
再大一點後,張紹進開始給孩子講自己當初在祖國的經曆,日本人如何猖獗,飛機的轟鳴多麽刺耳,還有在南京發生的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才9歲左右的張純如聽到後,對南京大屠殺印象很深,她專門跑去圖書館查資料。卻發現美國的圖書館裏一點資料也查不到,去學校問老師,老師也是全然不知情。
爸爸媽媽口中那些血腥的往事,在這裏似乎是從不存在的。有一瞬間,張純如也懷疑過是不是父親講得太誇張。
可父親的講述是那麽清晰,那些事情仿佛是昨天發生的,同胞罹難、山河破碎、血流成河,各種細節清晰可見,父親不可能騙人。
● 中學時代的張純如
從那時起,張純如一直想尋找出真相,為什麽這段曆史在美國竟無人知曉?
長大後,張純如參加一個展會,裏麵全是日軍侵華的照片,砍掉的頭顱、割開的肚腹……這是她第一次親眼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殘害,那一刻張純如全明白了,父親沒有騙人,是有人有意在掩蓋這段曆史!
1994年,張紹進夫婦接到了張純如的電話,女兒決定要把南京大屠殺寫出來。兩人聽到後非常支持,鼓勵她去尋找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整個過程中,他們一直耐心陪著張純如,仔細讀她寄來的信,給她建議。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成稿後,張紹進夫婦比張純如還高興,他們知道女兒付出了多少心血,於是把這本書看作自己的“親外孫”。
● 張純如和她寫下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
但隨著這本書的影響越來越大,張純進夫婦開始擔心女兒了,因為外界有人持續質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繼而上升到對張純如的人身攻擊。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張純如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張紹進夫婦知道後,立馬搬到了離女兒很近的地方,照顧她的起居,並時刻囑咐她注意人身安全,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女兒,更要保護那些被揭示的真相。
然而事與願違,外界的巨大壓力已不是他們所能抵擋的,幾年時間過去,對張純如的抨擊不減反增。
後來在一次簽售會現場,張純如再次受到威脅,精神崩潰。張紹進夫婦知道後,立馬來到女兒身邊。
● 張紹進夫婦與張純如
他們希望竭盡所能保護女兒,可最後,還是失敗了。
2004年11月9日,聽到女兒去世的消息時,張紹進頓覺天旋地轉,世界近乎崩裂,唯一清晰的隻有腦海中女兒那句輕柔的:“爸爸、媽媽。”
張純如去世一年半之後,張紹進夫婦在她生日那天成立了張純如紀念基金,繼續完成她未竟的事業。
此後很多年,張紹進夫婦都堅持參加各種紀念活動,還聯合當地華人,努力推動美國議會修改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這段真實的曆史加進去,隻為讓更多人記住那段慘痛的真相。
張純如用生命照亮了曆史的黑暗角落,而張紹進夫婦用餘生守護著這份光明。
夜深人靜的時候,夫婦倆會把和女兒來往的信件全都拿出來,一點點梳理,試圖從裏麵找尋到她為什麽自殺的答案。
● 張紹進夫婦在張純如遺像前
翻著翻著,張紹進仿佛回到了年輕的時候,他懷裏抱著還是個嬰兒的純如,看著女兒的眼睛,輕聲說:“我怎麽才能保護你?”
可惜直到最後,他依舊沒有答案。
20年後,張紹進與世長辭。他將葬於女兒的身旁,他們終在天堂相見。
● 參考資料
[1] 中國新聞網丨母親出書憶張純如之死:自殺與南京大屠殺史實無關
[2] 澎湃新聞丨口述|張純如母親張盈盈:我希望年輕人能拿出勇氣,接下純如的火炬
[3] 重慶晨報丨張純如父母返渝:重慶是我記憶開始的地方
[4] 星島環球丨寫下南京大屠殺不朽之作,張純如父親張紹進辭世,享年八十八
[5] 記憶南通丨張純如祖父張迺藩:民國最後一任南通區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