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來啦……”
“像你這學曆,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吧?”
“到時候一年能掙幾萬呀?”
“一百萬不是問題吧?”
在鄉親們的一聲聲詢問中,佳佳(化名)總是尷尬地笑著說“不一定”,但往往被認為是“太謙虛”。隻有她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身邊同學為工作發愁的不在少數。而鄉親們的詢問映射了他們對高學曆的濾鏡,在這裏筆者將其聚焦於學曆與工作、收入的關係,表現為人們不自覺將學曆作為找到好工作、獲得高收入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因素。?
一、 高學曆與高收入並非完全對等
通常來說,高學曆是指考上名校或讀研讀博的人,這些人往往在智商、應試能力等方麵具有過人之處。但是,影響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在個人層麵,有許多高學曆不能體現的因素,包括情商、工作經驗、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生活習慣等,個人的專業和職業路徑也會影響其收入,如社區工作者的收入可能不如商業或技術領域工作者,在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能和經驗可能比學曆更重要。在更宏觀的層麵,國家政策、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結構、主流文化價值觀等也可能會影響收入。由此可見,高學曆與高收入的關係並非絕對。盡管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中,學曆作為一個容易觀察和評估的指標,經常被用來篩選人才,但不可過分強調。並且,隨著教育擴招,“文憑貶值”、“大學生就業難”等現象側麵反映了教育投資風險的存在。筆者認為,一紙文憑所創造的價值正在減少,隻有沉澱下來獲得真才學識,才可能在勞動力市場中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
二、 ?“好工作”是建構出來的
筆者認為,人們對“好工作”的看法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通過與社會、他人的互動以及客觀的經曆,人們構建了自己的認知係統,並用這個認知係統去“解碼”“好工作”,進而影響自己的行為選擇。當代社會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人們過度追求物質財富,將其作為評判人和物的重要標準,以收入高低評判工作好壞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哪裏工作?收入多少?”一度成為親朋好友相聚時樂此不疲的話題,剛畢業的年輕人也一度成為該話題的焦點。筆者前幾日去看望一位老師,臨走時提及我畢業後的去向,他再三強調“可千萬別回來當老師啊,不然這麽高的學曆就浪費了”,這讓我心裏有些不是滋味。筆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培養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讓我們擺脫懵懂愚昧的狀態,將所學所思付諸實踐,從而造福社會。以金錢為終極目的的讀書觀是狹隘的,為了物質財富忙碌一生,最後也會淪為物質財富的奴隸。所謂的“好工作”是建構出來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工作”,高收入也不應成為“好工作”的唯一評判標準,隻有適合自己、可以造福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三、 找準定位才是正道
雖然“好工作”是建構出來的,高學曆不一定也不必須帶來高收入,高收入也不應該成為成功的指標,但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很容易被物質主義影響,陷入懷疑讀書是否有用的思維困境。筆者認為,作為新時代青年,不應被物質主義裹挾,而要跳出來,獨立思考,從而找準自己在時代洪流中的位置,做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青年,放平心態,不斷打磨自己,盡全力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豐富有限生命的內涵。?
結語
讀書是為提升自我、造福社會,不應局限於對物質的追求。我們青年一代生逢盛世,應與祖國同向同行,向下紮根,為人民幸福而讀書,為民族複興而讀書,以青春之力量譜寫新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