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訪問記錄既能看還能刪?訪客記錄知情權成為充值會員的專屬福利是否合法合規?
2月7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華東政法大學獲悉,聚焦微博訪客記錄查看權限問題,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的“臨戰隊”憑借《數據之間,權益之爭——訴微博缺位個人信息保護案》項目,獲得第十屆“小城杯”公益訴訟大賽一等獎。就在2025年,相關案件經二審法官協調後,目前微博相關界麵已經修改,放寬所有普通用戶的隱身訪問名額數量,從原本的3位增加到10位。
本文圖片均為“華東政法大學”微信公眾號圖
“充值SVIP可查看訪客記錄”功能上線,九成受調研者認為該功能侵權
2023年底,新浪微博上線了一項“充值SVIP可查看訪客記錄”功能。開通該功能後,用戶既可查看訪客記錄,也可以刪除自己對他人的訪問記錄,訪客記錄知情權成為充值會員的專屬福利。
“臨戰隊”隊長林湛在使用微博時,意識到這項功能可能存在侵犯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恰逢“小城杯”開賽,她便主動和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院周懋、法律學院楊勇共同組隊,以“數據之間,權益之爭——訴微博缺位個人信息保護案”為訴訟主題參賽。
為了解到用戶的真實想法,團隊成員在小紅書、微信群等多平台發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984份。根據問卷結果顯示,90.52%的受訪者認為這項功能侵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保法》)法律規定,網絡平台處理個人信息應遵循最小化原則,不得過度搜集和展示用戶個人信息。訪客記錄信息是否屬於“個人信息”,相關的現行法律規範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定性,這便成為團隊首要解決的難題。
成員們根據對國內外主流社交媒體的調研,團隊發現微博有償公開訪客記錄屬於特例,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們選擇以此為訴由的決心。成功立案後,周懋便主動找到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院王鐳老師請求指導。
在團隊遇到問題時,王鐳多次與團隊在線下進行深入討論。“個人信息”的判斷核心在於對個人的“可識別性”,即通過該信息或者結合其他信息可以識別到特定個人。基於此,王鐳從《個保法》的立法本意著手分析,肯定了“訪客記錄是個人信息”的定性。此外,還挖掘出更多直接指證微博違約的證據,為團隊在訴前做足準備。
一審未判定微博違約,堅持上訴
“我們的專業性經常會被質疑,被認為是鬧著玩,甚至覺得我們浪費司法資源。”隊員們說。但團隊中的每個人並沒有被質疑聲壓倒,反而愈“戰”愈勇。團隊內林湛負責統籌安排全組任務,周懋負責撰寫文書,楊勇則進行證據處理、提交等事務性工作。
隊員們通力合作,在上海茸誠偉達律師事務所梁春燕律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們緊密圍繞“訪客記錄屬於個人信息”的核心觀點,展開訴訟思路,堅持擺事實,講證據。
2024年4月,本案在北京互聯網法院成功立案。7月,一審開庭,案件采取線上形式開庭。在質證環節,被告選擇在開庭前五分鍾提交答辯狀和證據,這樣的“證據突襲”行為給團隊施加了心理壓力。好在團隊在庭前做了充分準備,在庭審現場做出了有力質證。經過近兩個半小時的激烈辯論,團隊最終順利完成庭審。
9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對於訴微博缺位個人信息保護案一審訴訟做出判決。雖然法院以“被訪者知情權應受保護”為由,並未判定微博違約,但判決書中明確認可了“訪客記錄屬於個人信息”這一觀點。
隊員們認為,“根據判決結果,知情權若被視為網絡用戶的權利之一,所有用戶都應平等享有,而在本案中,隻有開通SVIP會員的用戶才能看到具體來訪者賬號。”
“如果會員知情權成為一種可從平台購買的權利,會員付費多就可以獲得更多行權空間,那麽這種知情權充其量隻是一種債權。當該‘知情權’與網絡用戶的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益等絕對權發生衝突時,不應受到優先保護。因此,我支持團隊繼續上訴。”指導老師王鐳表示。
在王鐳老師和梁春燕律師的肯定下,“臨戰隊”隊員們一致決定堅持上訴。
今年,二審中,經法官協調雙方意願,微博方表示將對相關訪客記錄製度做對應的調整,進一步落實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放寬所有普通用戶的隱身訪問名額數量,從原本的3位增加到10位,目前微博相關界麵已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