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宗馥莉,正在經曆最難的一局

宗馥莉,正在經曆最難的一局

文章來源: 金角財經 於 2025-09-28 01:58:3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宗馥莉,正在經曆最難的一局

宗馥莉眼前的麻煩,一樁接一樁,比想象來得更猛烈。

其一,娃哈哈遺產爭奪戰再起波瀾。

香港高等法院駁回了宗馥莉的上訴,維持此前的保全裁定——凍結建浩公司在匯豐銀行賬戶中的 18 億美元資產,並要求宗馥莉披露相關賬戶信息,直至杭州訴訟結束。

這起案件的原告,是自稱宗馥莉“同父異母”的宗繼昌等人,他們在香港提起遺產訴訟,要求分得 21 億美元信托權。宗馥莉方麵提出五項上訴理由,但悉數被駁回。

其二,新品牌“娃小宗”遭遇阻力。

宗馥莉此前宣布啟用全新品牌“娃小宗”,外界普遍解讀為其替代“娃哈哈”的信號。但不少經銷商公開表示反對。事實上,宗馥莉此舉是因商標轉讓受阻,被迫選擇“曲線突圍”。

邏輯上,通過新品牌來規避商標糾葛、重新掌握主動權並非不可行,但現實卻異常凶險。畢竟,娃哈哈數百億營收的版圖,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成果,幾乎不可複製。

其三,內部又浮現新“對手”。

幾乎同一時間,娃哈哈上海工廠推出了“滬小娃”桶裝水,並在宣傳海報上寫下耐人尋味的文案:“至真至純,同宗同源。”

這一動作,被認為是針對“娃小宗”的未雨綢繆。更引人關注的是,有傳聞稱上海工廠的幕後老板正是宗慶後的堂弟宗偉。若為真,那宗馥莉的“家族對手”,便又多了一個。

從遺產官司到新品牌受阻,再到可能的“宗家對手”登場,重重壓力之下,宗馥莉似乎已等不及遺產大戰的結果,也似乎已無路可退。

宗馥莉的plan B

啟用“娃小宗”,宗馥莉大概也很無奈。

自2024年2月宗慶後離世以來,宗馥莉便著手將“娃哈哈係”的部分資產與業務逐步轉移至“宏勝係”旗下,並大規模更換管理層,將關鍵崗位悉數替換為宏勝係人馬。

在娃哈哈集團,宗馥莉持股比例為29.4%,隻是第二大股東,但在宏勝飲料集團,宗馥莉通過恒楓貿易100%持股、擁有掌控權。同時,“宏勝係”在股權上與娃哈哈集團沒有關聯。

這種做法雖能強化個人掌控力,卻激起了內部勢力的不滿。2024年7月,網上傳出了一份匿名舉報信,隨即,宗馥莉在壓力下辭職,但4天後又卷土重來、繼續履行集團相關管理職責;9月,大量娃哈哈員工起訴集團,指控宗馥莉將集團資源轉移至個人資產中。

盡管風波不斷,宗馥莉仍堅持推進。通過股權穿透可以發現,近期多家原屬娃哈哈的子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其背後都能看到杜建英的身影。這位“影子夫人”,在“私生子風波”中被曝與宗慶後有三個海外子女。

然而,宗馥莉真正難以跨越的障礙,是娃哈哈的商標。

宗馥莉合計持股62.47%的娃哈哈食品公司,雖然表麵上“娃哈哈”係列商標的所有權,但實際上,其中存在著爭議。

1996年,娃哈哈集團、法國達能合資成立娃哈哈食品時,雙方簽署了“將娃哈哈係列商標轉讓至娃哈哈食品”的協議,但走法律審批流程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沒有通過此次轉讓。

於是,娃哈哈集團和法國達能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簽署了一份“授權娃哈哈食品使用商標”的合同。但到2007年,杭州仲裁委裁定,娃哈哈集團與娃哈哈食品簽訂的商標轉讓協議,已經終止,加深了問題的複雜性。

簡言之,娃哈哈的商標並未完成轉讓,但娃哈哈食品作為實際權利人,長期使用並授權關聯方使用商標。

站在宗馥莉的角度,無論是為推動娃哈哈集團合規化經營,還是進一步掌控娃哈哈的資產、進行權力收攏,都需要拿下娃哈哈商標——畢竟,商標凝聚了一個品牌的號召力和市場價值。品牌評估機構GYBrand的數據顯示,2024年,娃哈哈品牌價值超過900億元。

2025年1月,宗馥莉試圖將387件娃哈哈商標,從娃哈哈集團轉移至娃哈哈食品。但很快輿論場上就出現了圍繞“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之嫌”的規模性討論,轉讓事宜隨即被叫停。截至目前,娃哈哈食品仍未持有任何一個娃哈哈商標。

或許,宗馥莉早猜到事情的困難程度,開始製定planB。

今年2月,宏勝係企業已注冊“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等多個商標名,涉及啤酒飲料、食品、方便食品等類別。5月,娃哈哈再度公開表示,為應對商標轉讓的不確定性,“公司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

到了4個月後的今天,“更換使用新品牌娃小宗”文件,來得並不意外。

“曲線掌權”

但正如宗馥莉在2016年接受采訪時所述:“我不想做個繼承者,更想做擁有者。”另立門戶不意味著她“退賽”,恰恰相反,或是要開啟新一輪博弈。

按照娃哈哈集團的規定,商標使用需全體股東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單獨啟用。換句話說,宗馥莉既然不能獨占,其他股東也同樣無權使用。

“娃哈哈商標可能會被雪藏。”一位經銷商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嚐試推測最壞結果。

這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娃哈哈創立於1987年,作為38年老國牌,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學校門口小賣部裏的AD鈣奶、綠皮火車上推車售賣的瓶裝水、深夜辦公桌上的營養快線,娃哈哈承載的不僅是銷量和營收,更是全體國民的記憶。

因此,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宗馥莉真正的目的,是借“娃小宗”來證明自己構建品牌的能力、給其他股東施壓,並以放棄娃哈哈國民度為代價,換取對品牌戰略的控製權。

但這是一步險棋,如果“娃小宗”沒能運營起來,或將進一步分割娃哈哈集團。

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娃小宗”的發展仍困難重重。

比如,“娃小宗”也有潛在的商標風險。《中國企業家》援引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的表述指出,“娃小宗”與娃哈哈商標、品牌定位存在相似,集團其他股東可能會揪著“攀附娃哈哈商譽”這一點,提起侵權訴訟。

再如,宗馥莉要如何說服經銷商幫忙賣“娃小宗”。

更換新品牌的文件被廣泛傳播後,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經銷商拒絕配合的聲音。

他們表示,售賣新品牌,就要重新進行市場教育、投入更多推廣資源,“娃哈哈今年的銷量本就有下滑,僅僅是去年同期的80%,而且娃哈哈的利潤很低,毛利潤隻有約10%,扣除成本後的淨利潤大概隻有2%-3%”。這種局勢下還要投入成本配合推新,無疑會進一步損害他們的利益。

更何況,宗馥莉主導的一係列渠道改革,已經讓大量經銷商感到不滿。

2025年以來,娃哈哈在陸續清退年銷售額低於300萬元的經銷商;2025年娃哈哈經銷商大會,也隻允許年銷售千萬元以上的經銷商參會。同時,娃哈哈在新合同中大幅提高了業績指標:部分地區要求年度銷售額增長50%-200%,未達標者取消資格。

這導致一部分經銷商陷入款項糾紛,一部分主動解約。但在同期,“宏勝係”卻以戰略合作夥伴身份獲得額外返利。

目前,已有經銷商表明了態度:如果宗馥莉要與娃哈哈“一刀切”,全賣“娃小宗”他們不會再簽協議。一位與娃哈哈合作長達20年的經銷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推斷:“99%的娃哈哈經銷商不會做‘娃小宗’。”

經銷渠道是娃哈哈產品流通的載體,也是搶占市場份額的“左膀右臂”,如果“娃小宗”得不到經銷商的支持,又該如何把貨賣出去?

“娃小宗”的生死考

最無法忽略的問題是,在瓶裝飲料市場接近飽和、賽道降溫的背景下,若無娃哈哈的光環加持,宗馥莉有能力把“娃小宗”變成第二個娃哈哈嗎?

從經營數據看,宗馥莉的賺錢能力出色。

2022年浙商500強榜數據顯示,宗馥莉的宏勝集團在2021年營收104.21億元,已達到娃哈哈集團營收1/5的水平。同期,娃哈哈集團營收為519.15億元。2025年6月,宗馥莉在第二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表示,宏勝集團在1-5月“發展穩中向好”。

娃哈哈集團也在宗馥莉接班後業績大漲,2024年營收回到700億元區間,較上年增加200億元,漲幅約40%。

娃哈哈集團的營收在2013年迎來超780億元的峰值後,便因品牌老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開始走下坡路,於2020年跌至440億元的低穀,雖然2023年營收回彈至500億元,但與曾經的輝煌仍相去甚遠。因此在去年,坊間有一種言論認為,宗馥莉一出手,集團就幾乎重新登頂了。

這其中固然有宗馥莉的功勞,比如她推行的薪酬體係改革、渠道改革,通過提升生產一線員工薪酬或降低商家的終端合作門檻,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

但更大功勞是輿論的助推。去年2月,宗慶後過世後,全國各地隨即上演娃哈哈搶購潮,其抖音官方賬號在短短7天內漲粉200萬。馬上贏數據顯示,娃哈哈瓶裝水的市場份額,從2月的4.17%暴增至3月的17.9%,並在5月達到新高的20.04%。

宏勝集團的高業績,也主要是依托於娃哈哈集團實現的。

《經濟參考報》曾援引娃哈哈集團高管的表述指出,截至宗慶後去世前,宏勝集團已承接娃哈哈1/3的產品生產,大部分是高利潤率產品線,“宏勝享受了不少娃哈哈集團給予的優待,比如產量有限的時候,娃哈哈集團會優先保障宏勝的工廠生產,娃哈哈的管理、研發、銷售資源也優先讓宏勝使用。”

另一位娃哈哈前高管則表示:“宗馥莉經常說,宏勝集團的利潤率比娃哈哈高。”

話題回到“娃小宗”,其是否具備相似的品牌力?

今年5月,“娃小宗”已曝光首款無糖茶產品,口味為“凝香烏龍”。該產品區別於娃哈哈之前的無糖茶產品,包裝設計偏新中式,似乎是要瞄準年輕消費群體。

但社媒上的相關討論中,有62%的用戶提及“不如直接買東方樹葉”“沒有娃哈哈的影子,不考慮嚐試”,或是“名字聽著好像山寨版娃哈哈”。或許會有消費者會因宗馥莉的個人魅力而購買“娃小宗”,但後者終究是一個無曆史沉澱和消費者情感共鳴點的品牌,多數人短期內較難接受它。

多位品牌策略專家亦麵向媒體表示,盡管宗馥莉可以將自己的影響力變現為品牌資產,但“娃小宗”的前景仍比較渺茫,“畢竟連娃哈哈,近年推出的眾多年輕化新品,也鮮有成功的”。

截至目前,仍未在銷售終端見到這一款“娃小宗無糖茶”。

事實上,“娃小宗”也並非宗馥莉第一次嚐試新品牌。

2016年,宗馥莉推出飲料品牌KELLYONE,主攻新消費生活方式概念,包含果蔬汁、純茶、氣泡水等品類,曾被看作“有機會為娃哈哈輸送新鮮血液”。

但經營2年後,即截至2018年12月,KELLYONE均未公開過銷量數據,且在微信購買渠道中,成品果汁被大量下架,從30種減少到了4種。目前,抖音、淘寶的KELLYONE官方旗艦店已被清空,無產品售賣。

2018年,她主導推出“營養快線眼影盤”,當時宗慶後還發微博助陣:“誰動了我的營養快線。”但眼影盤開售半小時後,銷量不足1000件,與娃哈哈動輒數億的業績體量和國民度不相匹配。

由此可見,要讓“娃小宗”真正成長為一把突破僵局的利劍,宗馥莉恐怕還必須經曆漫長的試煉。

相較於昔日“戰無不勝”的光環,她眼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但現實的冷酷在於,她能犯錯的餘地,已經越來越少。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8)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伊朗濃縮鈾去向成謎 “十字鎬山”地下迷城加速擴建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川普18歲孫女自創服飾品牌"白宮拍廣告",挨轟:公器私用
美國簽證費暴漲66倍,印度人或湧向日本
稱中國人有股“怪臭味” 外國網友搬去住驚:我也有了!
中國網紅窮遊日本 入境就“惡搞” 國內外網友都炸了
“吹哨人”自殺,波音同意付錢和解
朝鮮隨機抓巨乳妹“強製送醫”!還遭公審羞辱
FBI解僱15名探員 涉以單膝跪地應對弗洛伊德集會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麻煩不斷!賣了85座萬達廣場後,71歲王健林被限高了
挺加薩"簽證遭秒撤",哥倫比亞總統怒轟:美國違反國際法
華爾街大咖是淫魔!豪宅驚藏「性虐地窖」殘害多女
於朦朧墜樓死亡事件疑點重重,輿情洶湧持續發酵
一心阻絕外國人生美國人 川普要最高法院“修正錯誤”
愛潑斯坦檔案:除了馬斯克 彼得蒂爾和班農都被提及
丹麥等國指控俄飛行器入侵後,俄外長稱無意攻擊北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宗馥莉,正在經曆最難的一局

金角財經 2025-09-28 01:58:33
宗馥莉,正在經曆最難的一局

宗馥莉眼前的麻煩,一樁接一樁,比想象來得更猛烈。

其一,娃哈哈遺產爭奪戰再起波瀾。

香港高等法院駁回了宗馥莉的上訴,維持此前的保全裁定——凍結建浩公司在匯豐銀行賬戶中的 18 億美元資產,並要求宗馥莉披露相關賬戶信息,直至杭州訴訟結束。

這起案件的原告,是自稱宗馥莉“同父異母”的宗繼昌等人,他們在香港提起遺產訴訟,要求分得 21 億美元信托權。宗馥莉方麵提出五項上訴理由,但悉數被駁回。

其二,新品牌“娃小宗”遭遇阻力。

宗馥莉此前宣布啟用全新品牌“娃小宗”,外界普遍解讀為其替代“娃哈哈”的信號。但不少經銷商公開表示反對。事實上,宗馥莉此舉是因商標轉讓受阻,被迫選擇“曲線突圍”。

邏輯上,通過新品牌來規避商標糾葛、重新掌握主動權並非不可行,但現實卻異常凶險。畢竟,娃哈哈數百億營收的版圖,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成果,幾乎不可複製。

其三,內部又浮現新“對手”。

幾乎同一時間,娃哈哈上海工廠推出了“滬小娃”桶裝水,並在宣傳海報上寫下耐人尋味的文案:“至真至純,同宗同源。”

這一動作,被認為是針對“娃小宗”的未雨綢繆。更引人關注的是,有傳聞稱上海工廠的幕後老板正是宗慶後的堂弟宗偉。若為真,那宗馥莉的“家族對手”,便又多了一個。

從遺產官司到新品牌受阻,再到可能的“宗家對手”登場,重重壓力之下,宗馥莉似乎已等不及遺產大戰的結果,也似乎已無路可退。

宗馥莉的plan B

啟用“娃小宗”,宗馥莉大概也很無奈。

自2024年2月宗慶後離世以來,宗馥莉便著手將“娃哈哈係”的部分資產與業務逐步轉移至“宏勝係”旗下,並大規模更換管理層,將關鍵崗位悉數替換為宏勝係人馬。

在娃哈哈集團,宗馥莉持股比例為29.4%,隻是第二大股東,但在宏勝飲料集團,宗馥莉通過恒楓貿易100%持股、擁有掌控權。同時,“宏勝係”在股權上與娃哈哈集團沒有關聯。

這種做法雖能強化個人掌控力,卻激起了內部勢力的不滿。2024年7月,網上傳出了一份匿名舉報信,隨即,宗馥莉在壓力下辭職,但4天後又卷土重來、繼續履行集團相關管理職責;9月,大量娃哈哈員工起訴集團,指控宗馥莉將集團資源轉移至個人資產中。

盡管風波不斷,宗馥莉仍堅持推進。通過股權穿透可以發現,近期多家原屬娃哈哈的子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其背後都能看到杜建英的身影。這位“影子夫人”,在“私生子風波”中被曝與宗慶後有三個海外子女。

然而,宗馥莉真正難以跨越的障礙,是娃哈哈的商標。

宗馥莉合計持股62.47%的娃哈哈食品公司,雖然表麵上“娃哈哈”係列商標的所有權,但實際上,其中存在著爭議。

1996年,娃哈哈集團、法國達能合資成立娃哈哈食品時,雙方簽署了“將娃哈哈係列商標轉讓至娃哈哈食品”的協議,但走法律審批流程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沒有通過此次轉讓。

於是,娃哈哈集團和法國達能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簽署了一份“授權娃哈哈食品使用商標”的合同。但到2007年,杭州仲裁委裁定,娃哈哈集團與娃哈哈食品簽訂的商標轉讓協議,已經終止,加深了問題的複雜性。

簡言之,娃哈哈的商標並未完成轉讓,但娃哈哈食品作為實際權利人,長期使用並授權關聯方使用商標。

站在宗馥莉的角度,無論是為推動娃哈哈集團合規化經營,還是進一步掌控娃哈哈的資產、進行權力收攏,都需要拿下娃哈哈商標——畢竟,商標凝聚了一個品牌的號召力和市場價值。品牌評估機構GYBrand的數據顯示,2024年,娃哈哈品牌價值超過900億元。

2025年1月,宗馥莉試圖將387件娃哈哈商標,從娃哈哈集團轉移至娃哈哈食品。但很快輿論場上就出現了圍繞“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之嫌”的規模性討論,轉讓事宜隨即被叫停。截至目前,娃哈哈食品仍未持有任何一個娃哈哈商標。

或許,宗馥莉早猜到事情的困難程度,開始製定planB。

今年2月,宏勝係企業已注冊“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等多個商標名,涉及啤酒飲料、食品、方便食品等類別。5月,娃哈哈再度公開表示,為應對商標轉讓的不確定性,“公司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

到了4個月後的今天,“更換使用新品牌娃小宗”文件,來得並不意外。

“曲線掌權”

但正如宗馥莉在2016年接受采訪時所述:“我不想做個繼承者,更想做擁有者。”另立門戶不意味著她“退賽”,恰恰相反,或是要開啟新一輪博弈。

按照娃哈哈集團的規定,商標使用需全體股東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單獨啟用。換句話說,宗馥莉既然不能獨占,其他股東也同樣無權使用。

“娃哈哈商標可能會被雪藏。”一位經銷商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嚐試推測最壞結果。

這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娃哈哈創立於1987年,作為38年老國牌,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學校門口小賣部裏的AD鈣奶、綠皮火車上推車售賣的瓶裝水、深夜辦公桌上的營養快線,娃哈哈承載的不僅是銷量和營收,更是全體國民的記憶。

因此,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宗馥莉真正的目的,是借“娃小宗”來證明自己構建品牌的能力、給其他股東施壓,並以放棄娃哈哈國民度為代價,換取對品牌戰略的控製權。

但這是一步險棋,如果“娃小宗”沒能運營起來,或將進一步分割娃哈哈集團。

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娃小宗”的發展仍困難重重。

比如,“娃小宗”也有潛在的商標風險。《中國企業家》援引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的表述指出,“娃小宗”與娃哈哈商標、品牌定位存在相似,集團其他股東可能會揪著“攀附娃哈哈商譽”這一點,提起侵權訴訟。

再如,宗馥莉要如何說服經銷商幫忙賣“娃小宗”。

更換新品牌的文件被廣泛傳播後,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經銷商拒絕配合的聲音。

他們表示,售賣新品牌,就要重新進行市場教育、投入更多推廣資源,“娃哈哈今年的銷量本就有下滑,僅僅是去年同期的80%,而且娃哈哈的利潤很低,毛利潤隻有約10%,扣除成本後的淨利潤大概隻有2%-3%”。這種局勢下還要投入成本配合推新,無疑會進一步損害他們的利益。

更何況,宗馥莉主導的一係列渠道改革,已經讓大量經銷商感到不滿。

2025年以來,娃哈哈在陸續清退年銷售額低於300萬元的經銷商;2025年娃哈哈經銷商大會,也隻允許年銷售千萬元以上的經銷商參會。同時,娃哈哈在新合同中大幅提高了業績指標:部分地區要求年度銷售額增長50%-200%,未達標者取消資格。

這導致一部分經銷商陷入款項糾紛,一部分主動解約。但在同期,“宏勝係”卻以戰略合作夥伴身份獲得額外返利。

目前,已有經銷商表明了態度:如果宗馥莉要與娃哈哈“一刀切”,全賣“娃小宗”他們不會再簽協議。一位與娃哈哈合作長達20年的經銷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推斷:“99%的娃哈哈經銷商不會做‘娃小宗’。”

經銷渠道是娃哈哈產品流通的載體,也是搶占市場份額的“左膀右臂”,如果“娃小宗”得不到經銷商的支持,又該如何把貨賣出去?

“娃小宗”的生死考

最無法忽略的問題是,在瓶裝飲料市場接近飽和、賽道降溫的背景下,若無娃哈哈的光環加持,宗馥莉有能力把“娃小宗”變成第二個娃哈哈嗎?

從經營數據看,宗馥莉的賺錢能力出色。

2022年浙商500強榜數據顯示,宗馥莉的宏勝集團在2021年營收104.21億元,已達到娃哈哈集團營收1/5的水平。同期,娃哈哈集團營收為519.15億元。2025年6月,宗馥莉在第二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表示,宏勝集團在1-5月“發展穩中向好”。

娃哈哈集團也在宗馥莉接班後業績大漲,2024年營收回到700億元區間,較上年增加200億元,漲幅約40%。

娃哈哈集團的營收在2013年迎來超780億元的峰值後,便因品牌老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開始走下坡路,於2020年跌至440億元的低穀,雖然2023年營收回彈至500億元,但與曾經的輝煌仍相去甚遠。因此在去年,坊間有一種言論認為,宗馥莉一出手,集團就幾乎重新登頂了。

這其中固然有宗馥莉的功勞,比如她推行的薪酬體係改革、渠道改革,通過提升生產一線員工薪酬或降低商家的終端合作門檻,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

但更大功勞是輿論的助推。去年2月,宗慶後過世後,全國各地隨即上演娃哈哈搶購潮,其抖音官方賬號在短短7天內漲粉200萬。馬上贏數據顯示,娃哈哈瓶裝水的市場份額,從2月的4.17%暴增至3月的17.9%,並在5月達到新高的20.04%。

宏勝集團的高業績,也主要是依托於娃哈哈集團實現的。

《經濟參考報》曾援引娃哈哈集團高管的表述指出,截至宗慶後去世前,宏勝集團已承接娃哈哈1/3的產品生產,大部分是高利潤率產品線,“宏勝享受了不少娃哈哈集團給予的優待,比如產量有限的時候,娃哈哈集團會優先保障宏勝的工廠生產,娃哈哈的管理、研發、銷售資源也優先讓宏勝使用。”

另一位娃哈哈前高管則表示:“宗馥莉經常說,宏勝集團的利潤率比娃哈哈高。”

話題回到“娃小宗”,其是否具備相似的品牌力?

今年5月,“娃小宗”已曝光首款無糖茶產品,口味為“凝香烏龍”。該產品區別於娃哈哈之前的無糖茶產品,包裝設計偏新中式,似乎是要瞄準年輕消費群體。

但社媒上的相關討論中,有62%的用戶提及“不如直接買東方樹葉”“沒有娃哈哈的影子,不考慮嚐試”,或是“名字聽著好像山寨版娃哈哈”。或許會有消費者會因宗馥莉的個人魅力而購買“娃小宗”,但後者終究是一個無曆史沉澱和消費者情感共鳴點的品牌,多數人短期內較難接受它。

多位品牌策略專家亦麵向媒體表示,盡管宗馥莉可以將自己的影響力變現為品牌資產,但“娃小宗”的前景仍比較渺茫,“畢竟連娃哈哈,近年推出的眾多年輕化新品,也鮮有成功的”。

截至目前,仍未在銷售終端見到這一款“娃小宗無糖茶”。

事實上,“娃小宗”也並非宗馥莉第一次嚐試新品牌。

2016年,宗馥莉推出飲料品牌KELLYONE,主攻新消費生活方式概念,包含果蔬汁、純茶、氣泡水等品類,曾被看作“有機會為娃哈哈輸送新鮮血液”。

但經營2年後,即截至2018年12月,KELLYONE均未公開過銷量數據,且在微信購買渠道中,成品果汁被大量下架,從30種減少到了4種。目前,抖音、淘寶的KELLYONE官方旗艦店已被清空,無產品售賣。

2018年,她主導推出“營養快線眼影盤”,當時宗慶後還發微博助陣:“誰動了我的營養快線。”但眼影盤開售半小時後,銷量不足1000件,與娃哈哈動輒數億的業績體量和國民度不相匹配。

由此可見,要讓“娃小宗”真正成長為一把突破僵局的利劍,宗馥莉恐怕還必須經曆漫長的試煉。

相較於昔日“戰無不勝”的光環,她眼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但現實的冷酷在於,她能犯錯的餘地,已經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