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際發展署突然關閉引爭議,反對者憂被趁虛而入
美國之音
2025-02-05 19:42:30
2025年2月3日,美國國家發展署總部
美國國際發展署這個星期早些時候的突然關閉和國務院對對外援助資金的凍結在美國國內引起了爭議:支持關閉國際發展署的人認為,這個項目存在嚴重“浪費和濫用”,關閉是為了問責。反對者則擔心,在全球範圍內對這些援助項目的資金凍結可能會讓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乘虛而入”。不過,美國之音采訪的專家指出,北京自身的經濟困境和理念可能會限製其填補這一空缺的能力。
被控“浪費和濫用”,國際發展署遭關閉
星期一(2月3日),美國對外援助項目的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的辦公大樓被關閉,雇員被鎖在辦公室外,也無法進入計算機係統。
“USAID是個犯罪組織,”被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指派領導政府效率部(DOGE)的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星期日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寫道,“現在是讓它死掉的時候了。”
美國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日前也批評美國國際發展署常常不聽從國務院的指示。“這些是納稅人的錢,我們欠美國人民的,要保證我們在海外花的每一美元都用在某些推進我們的國家利益的事情上。”
他說。
目前,國務院正在努力召回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全球範圍內執行海外任務的所有工作人員。特朗普行政當局正采取步驟將該機構的職能納入國務院。
根據特朗普上星期簽署的命令,國務院還暫停了美國對外援助資金90天,以審查這些援助計劃是否符合政府政策目標。
白宮星期一發布了一份清單,列舉了其所稱的在國際發展署存在的“浪費和濫用”(waste and
abuse)情況,其中包括撥給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幾百萬”美元。該機構和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有合作。武漢病毒研究所被懷疑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發有關,但這一指控尚未獲得科學界的廣泛認可。中國政府也拒絕承認這一指控。
清單上的其他指控還包括用於“促進塞爾維亞工作場所和商業社區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的150萬美元;為越南電動汽車的發展支出的250萬美元;用於愛爾蘭的“多元、平等和包容音樂劇”的七萬美元;用於哥倫比亞的“跨性別歌劇”四萬七千美元;用於危地馬拉的性別改變和“LGBT活動主義”200萬美元以及用於埃及的旅遊業的六百萬美元等。
白宮的聲明說,“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浪費、欺詐和濫用行為將結束。”
1961年,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1961年對外援助法》(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61),並通過行政命令成立了美國國際發展署。該機構目前的年度預算為400億美元,不到美國政府總預算的1%。
曾支持中國的法治透明、環境和地方文化保護,但不太成功
除了清單上列出的與武漢病毒研究所有關的生態健康聯盟之外,根據一份國會2016年的報告,國際發展署對中國的援助包括推廣法治、環境保護、網絡自由等方麵。
報告指出,在對中國的援助上,絕大多數資金的直接獲得者都是總部在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和大學。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大學和部分政府機構曾參與或間接受益於美國的項目或是和受援助的美國組織有過合作。
在中國的法治方麵,報告稱來自國際發展署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進一步公開化審判的程序,支持廢除非法取證的國家法律並給參與死刑案件的律師提供指導。
國家發展署還執行了一係列環境保護的項目,並和中國的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合作過。
美國國際開發署還在西藏地區開展活動,包括加強藏族社區、地方組織和工匠發展可持續生計的能力,支持當地的農業活動,改善市場進入,強化小企業、商業協會、牧民合作社。國家發展署的項目還旨在保護當地的文化,對牧場的管理,減緩森林砍伐,保護濕地等。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共同主任,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告訴美國之音,中國不參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公民社會、政治參與、政黨和少數群體權益方麵的項目。但它確實包括針對欠發達國家的醫療團隊、能力建設和獎學金計劃有興趣。
2017年,中國正式實施了《境外非政府組織(NGO)境內活動管理法》,嚴格控製境外機構在中國國內的活動,要求它們向中國警方登記,並可對它們進行調查。這一法律給對中國的援助項目和參與團體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一些團體完全停止了活動。
美國國際發展署:通過外援抗衡中國影響力
美國國際發展署的網站內容已經被抹除,但根據此前被保存的網頁檔案,近年來發展署將抗衡中國的影響力作為其成就之一。
發展署稱該機構通過和美國其他部門、私營企業、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台灣等“誌同道合”的政府的合作,反製了“來自中國共產黨的惡意影響力”。
發展署稱還啟動了“抗衡中國影響力基金”,該基金計劃對能夠推動國家安全目標的項目投入三億美元。這些項目的領域包括政府治理、網絡安全、商業交往、以及穩定亞洲、西半球、非洲、東歐、中東等地區,以“培育更具抵抗力的合作夥伴,使其能夠抵禦來自中共及其他惡意行為者的壓力。”
根據前美國國際發展署負責亞洲事務的首席官員邁克爾·希弗(Michael
Schiffer)2023年在國會的證詞,發展署自2011年來就在支持弗吉尼亞州的威廉與瑪麗學院的一個數據分析項目,追蹤並分析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發展投資數據。
美國之音聯係向該項目詢問了其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發展署的關閉和資金凍結的影響,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複。
美國國際發展署常年受到中國政府的批評。在中國外交部2024年發布的一份文件中,美國國際發展署被稱為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評為最不願意合作的機構”。文件還批評發展署存在的腐敗和利益輸送。
文件進一步批評了美國的對外援助政策。
“縱觀美國70餘年對外援助史,援助首要目標始終是服務美國自身利益、維護美國自身安全,”
文件寫道,“促進全球減貧與發展等目標始終讓位於美國戰略目標,粉飾著美國援助真實意圖。”
《環球時報》特約評論員、前主編胡錫進也對美國國際發展署的關閉表示支持,他認為這會“衝擊一大批美國泛意識形態精英的利益”,
但他也警告稱“這不會從根本上動搖美國麵對世界的意識形態野心”。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不少用戶也讚揚了馬斯克對國際發展署等機構的關閉。一位微博博主稱馬斯克是一個“有能力有良心有手腕的企業家”,還有用戶說他是美國的“光明”和“希望”。
很多用戶都寫道:“效率部是真的效率高!”
中國會填補空缺嗎?
特朗普政府突然凍結對外援助受到了不少國際關係專家以及他的政治對手的批評。在發表於《華盛頓郵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裏,美國國會民主黨參議員克裏斯·庫恩斯(Chris
Coons)就表示,這一決定會給中國機會趁虛而入。
“當我們從這些國家撤出時,就會產生空白,而中國和我們的對手將會填補這些空白。中國已經在許多國家投入了數萬億美元,因為它有意將這些國家拉入其勢力範圍。”
他寫道。
近10年來,中國在對外援助方麵出資大方。根據2021年中國政府公開的數據,在2013至2018年間,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總和達2702億人民幣,折合約376億美元。對外援助資金被投往的首要目的地是非洲,占45%,其次是亞洲,占37%。
此外,中國也通過“一帶一路”項目,在亞洲、非洲、歐洲等地區投資基礎設施建設。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政治科學及國際關係副教授史蒂芬·巴拉(Steven
Balla)對美國之音表示,他認同中國會趁虛而入的這個擔心,但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對外援助的能力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國內各類問題的限製。
“比如青年失業問題,比如房地產泡沫等等。因此,中國也有自己的國內困難需要應對,”
巴拉說,“這可能會使習近平政府難以因美國的撤退而積極擴展到世界新的地區。”
另外,他指出,“一帶一路”項目也在國際上遭到了一些反彈。2月2日,巴拿馬總統何塞·勞爾·穆利諾(José Raúl
Mulino)在與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會談後宣布,巴拿馬不會續簽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會研究提早退出的可能性。
美國前外交官,戰略谘詢公司脊點環球(RidgePoint Global)的創始人布萊恩·克萊恩(Brian
Klein)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如果決定不再為一些救援項目提供資金,的確會留下空白,而填補這個空白的國家無疑會贏得援助國的巨大好感。
“如果美國決定不再為這些項目提供大量資金,那麽貧困仍然存在。兒童營養不良、基礎設施需求、一般醫療保健仍然是真正貧窮國家的需求。因此,任何其他想要參與的國家都可以,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所以現在存在著巨大的空白。我的意思是,美國是最大的國際援助提供者之一,不是唯一的,而是最大的提供者之一。……如果美國不這樣做,我們就會這樣做。它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善意,這在國際事務中非常重要。”
不過,他指出,中國從未真正認同全球責任的理念。“就像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理念都是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因為這是一件好事。”
一些項目會受到影響
然而,有活動人士擔心,介於中國政府的威權性質和對利潤回報的重視,美國在一些援助項目上的退出可能導致某些領域的資金匱乏一直持續,無從填補。
張兢兢曾在中國為環境汙染受害者維權。被稱為“夾縫中的中國環保維權律師”的她如今是跨國環境問責中心(Center for
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Accountability)的執行主任。
她告訴美國之音,她的組織並沒有受到此次美國外援資金凍結的影響,但她在非洲的不少環境保護方麵的合作夥伴的資金來源都與美國的外援有關,這勢必將對他們的運作造成困難。
“我合作的這些環境人權的非洲的NGO(非政府組織)、非洲的環境人權律師,他們的資金的部分來源就是美國政府資金,包括USAID(美國國際發展署)的資金,”
她說。
張兢兢認為,中國當局以“一帶一路”為主的外援是以利潤回報為目的的。提升當地的政府治理水平並不是北京的興趣所在。
“有一小部分項目被宣稱是提升比如環境管理、環境執法這樣的,但是這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她說,“大量的來自中國的這種資本輸出的目的還是在利潤、利益和自然資源上。”
根據中國2021年發布的文件,中國在對非洲援助主要集中在農業、衛生、醫療、糧食、疾病控製、氣候變化等領域。
張兢兢指出,如果美國將對非洲的援助資金全部撤出,那麽在女性權益和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麵的投資也將消失或大大減少。而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專製國家也不會對這些領域的治理感興趣。
“可以想見的是非洲的人民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 曾在那裏工作了10年的她說,“這個嚴重影響不是一兩天可以看見的。”
美國之音了解到,至少一個和中國有關的項目已經因為資金的凍結而遇到危機。該項目旨在監測湄公河的水位,以了解中國等國家在河流上遊建造的水壩如何影響了下遊地區的水量。
“我們被命令暫停這些撥款的工作90天,等待進一步審查。”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的布萊恩·艾勒(Brian
Eyler)1月24日在他的臉書(Facebook)頁麵上寫道。這意味著他負責的湄公河水壩監測網站將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失去12.5萬美元的資金。
“如果您覺得自己多年來從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的出色工作或我們的任何良好努力中受益,我希望您能考慮向史汀生中心捐贈。”
他寫道。
湄公河水壩監測網站2020年12月由第一屆特朗普政府下的國務院啟動。該項目通過衛星圖像和開源遠程感知等技術(open-source
remote sensing),實時監測湄公河的氣候情況和估計的水流狀況等。
有研究顯示中國在湄公河上遊搭建的大壩造成了下遊地區的幹旱,這也引起了環保組織的譴責。湄公河長達4350公裏(2700英裏),起源於中國,在中國被稱為的瀾滄江的這條水道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我們的工作直接惠及湄公河流域的數百萬人民,並讓世界了解這條河流、(沿岸各國)人民和文化為何如此重要。”
艾勒在1月24日的臉書帖文中寫道。
美國之音向史汀生中心詢問了湄公河水壩監測網站在資金上受到影響一事,但截至發稿尚未受到回複。
中國的官方媒體曾指控這一項目是在“抹黑”中國,稱其數據“嚴重失真”。中國《環球時報》在一篇文章中稱湄公河水壩監測項目“正在配合美國政府編織有一條從數據監測到政策影響的完整對華攻擊鏈,而其核心目的就是將湄公河水當成武器,破壞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