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拿到“王國鑰匙” 權力集中成寡頭政治?
美國前總統拜登卸任前的告別演說,警告美國正出現由超級富豪組成的“寡頭政治”,“將威脅民主自由,以及每個人發展的公平機會”。雖未點名,但明顯指向新上任的川普政權,以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科技巨擘,表達出對川普時代“權力危險集中”的擔憂。
拜登的憂心其來有自。紐約時報統計,馬斯克旗下兩家公司SpaceX與特斯拉在過去10年已獲得至少154億美元政府合約,獨立監督組織指出,未來馬斯克對行政管理、預算的影響力,形同拿到“王國鑰匙”,將為他的商業利益更添優勢。
紐約時報報導,光是2023年,馬斯克旗下公司就與17個聯邦機構簽訂了近100份不同的合約,牽涉資金超過30億美元。在馬斯克事業版圖中,太空公司SpaceX是與聯邦政府財務糾葛最深的企業,美國太空總署(NASA)過去10年合約金額達118億美元,國防部36億美元次之。
在合作密切情況下,美國政府各機構現在愈來愈仰賴馬斯克公司提供的火箭、網絡、車輛等服務。以SpaceX為例,外交和內政都離不開SpaceX的星鏈服務,美國駐土庫曼大使館須使用星鏈來避免網絡活動被土庫曼當局審查;美國林業局也需靠星鏈來與偏遠地區野火緊急應變人員保持聯係。
獨立監督組織“政府監督計劃”負責人布萊恩(Danielle
Brian)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指出,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現在是所有監管行動都繞不開的門戶,旗下公司可能更容易獲得聯邦政府的合約,“是把‘王國鑰匙’給了他”。
馬斯克曾暗示他希望看到的政府效率,其中一項便是終止NASA和波音公司之間的星際客機合約,波音是SpaceX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與馬斯克友好的公司也可能更有機會取得聯邦政府合作,例如馬斯克曾在X上公開發文,認為國防科技新創公司Anduril應該要有更多機會為國防和情報機構服務,該公司曾表態,認為應放寬政府與企業簽定合約的限製,與馬斯克立場不謀而合。
拆解馬斯克商業帝國…跨領域布局 自成強大生態係
世界首富馬斯克的事業版圖橫跨太空運輸、電動車、太陽能、AI和社群媒體,布局多元但環環相扣,形成技術與資源協同效應,建構出獨特的“Muskonomy”經濟生態圈。
2002年馬斯克創辦SpaceX,致力於降低太空運輸成本,為人類殖民火星奠定基礎。除了火箭製造,SpaceX還打造了衛星網絡係統星鏈(Starlink),自2018年以來已發射超過6400顆衛星,且數量持續增加中。
從Powerwall到太陽能屋頂與儲能係統,特斯拉不隻賣車,更引領全球清潔能源革命,2016年以26億美元(約台幣718億)收購SolarCity,實現從能源生產到儲存,再到能源消費的完整生態係,不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也減少對化石燃料與電網的依賴。
“無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則進一步展現了特斯拉在智慧交通上的願景,2021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開通特斯拉專屬隧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認為,隧道提供了一個高度可控的環境,成為特斯拉開發完全自動駕駛(L5級)車輛的理想場域,如果未來“無聊公司”的隧道足夠廣泛,可能會支撐特斯拉L5車輛的運營。
在馬斯克的整合策略下,低軌衛星通訊與下一代交通運輸之間的連結已變得更加緊密,部分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已安裝Starlink接收器,未來特斯拉電動車也有望實現連接衛星網絡的功能。
馬斯克一向以突破技術邊界為目標,AI則是實現雄心的重要途徑。他離開OpenAI後於2023年7月成立xAI,並和旗下X、特斯拉等公司密切合作,利用企業既有數據訓練及測試AI模型、加速自駕技術與人形機器人研發等,展現其多角化經營的資源優勢。
在AI賽道上,馬斯克還希望把人腦與電腦連結起來,Neuralink因此誕生。馬斯克曾提到,要防止AI叛變的辦法是人機共生,把機器融入人類,變成個人意誌的延伸,Neuralink更長遠的目標是“實現人類與AI的共生關係”。
馬斯克的事業版圖不僅是創新的集合體,更是對人類未來的深刻介入,透過技術融合與突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並重新定義科技、商業與人類未來的關係。
利益與權力交織 馬斯克如何改寫監管遊戲規則?
世界首富馬斯克旗下企業受製於聯邦的嚴格監管,如今他受川普欽點掌管政府效率部,目標大幅削減聯邦支出及裁員,未來或借此“瘦身計劃”推動放寬監管。倫理學專家斯基特就形容,馬斯克正處於一個可以為自家企業謀求支持的地位。
馬斯克與聯邦機構間衝突不斷,從汽車安全、環境影響、數據隱私、勞工安全,到人工智能及腦機界麵技術,均涉及重大監管爭議。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多次強製特斯拉召回問題車輛,並對自駕技術進行多項調查。NHTSA原已人手不足,若馬斯克再揮刀砍資源,NHTSA恐淪為空殼機構。
與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的矛盾則集中在SpaceX的星艦上,馬斯克批評FAA審核程序繁瑣、過於官僚主義。未來如刪減FAA資源,雖有望加速火箭進展,但恐引發更多安全隱患與環境風險。
馬斯克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亦有多次交鋒。2018年他發文稱打算將特斯拉私有化,言論一出推高股價,最終被SEC認定違反證券法;2022年推特交易案也促使SEC展開調查,並指控馬斯克涉證券詐欺不當獲利1.5億美元。若他呼籲減少SEC的預算,可能有助於減輕未來的監管壓力,甚至避免潛在的刑事指控。
另一方麵,X因廣告商與用戶流失,市值已損失數十億美元,為求生存而更改服務條款與隱私政策,允許平台使用用戶數據訓練AI模型,被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盯上。馬斯克喊話川普要求廢除CFPB,顯示其擔心該機構可能對X營運造成負麵影響。
規模較小的公司如xAI和Neuralink,同樣麵臨眾多監管挑戰,前者可能受到AI法規製約,而後者的腦機接口技術則需接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嚴格審核。馬斯克的角色及政策影響力,或為這些公司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縮短新興技術推向市場的時間,但也可能帶來潛在的社會和倫理風險。
川普將政府效率部定位為顧問單位,從外部提供建議並推動結構性改革。目前尚不清楚馬斯克能發揮多大作用,但由於他與政府互動廣泛,作為總統重要顧問,利益衝突幾乎無可避免。倫理律師克拉克認為,他極有可能將個人偏見、怨恨和商業利益,帶入聯邦審計過程,而任何預算削減都可能直接影響調查及監管。
就金錢而言,川普是小人物,馬斯克是大人物
世界首富馬斯克與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兩人從選前到選後,關係一直密不可分。馬斯克在川普上任首日就被媒體揭露已擁有白宮電子郵件地址,信箱字尾是代表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的“EOP”,川普也為馬斯克在白宮建築群中設立特別辦公室;就職典禮上,馬斯克站在比多數閣員更前麵的位子,凸顯馬斯克在川普心中的與眾不同。
作為川普重要金主,又掌控具輿論影響力的社群平台X,馬斯克對川普的影響力不在話下,從內政到外交,以馬斯克為首的矽穀幫都有話語權,耶魯大學曆史學家、暢銷書作家史奈德(Timothy
Snyder)形容,“就金錢而言,川普是小人物,馬斯克是大人物”。但兩人關係並非毫無挑戰,首當其衝可能麵臨中國、稅製、能源3個議題上的立場歧異考驗,哥倆好甜蜜期能維持多久,是各界關注焦點。
馬斯克影響力跨足內政外交 成全球極右派共主
馬斯克在川普2.0時代的影響力已顯現在內政和外交兩層麵。內政上,馬斯克領導“政府效率部”(DOGE),手握裁減政府冗員、刪減支出等大權,白宮日前向聯邦政府雇員提出“延期辭職”計劃,被猜測是受馬斯克啟發;馬斯克對許多政策也都展現聲量,先前H-1B技術人才簽證爭議,矽穀幫讓川普一改第一任期立場,轉向支持簽證。
對於國防,馬斯克也有想法。他對美國的F-35五代戰機,以及六代戰機計劃(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都有批評,認為現在已進入無人機時代,還研發需人力駕駛的戰機太落伍,曾嘲笑F-35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白癡”、批F-35成本太昂貴,引發外界揣測國防是否會是馬斯克刪減預算的開刀對象。
外交上,一場以馬斯克為首的右翼勢力席卷歐洲。CNN報導,馬斯克幹預歐洲政治的力道加劇,不隻多次譴責歐盟、支持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來試圖影響該國2月議會選舉,對想接近川普政府的英國首相施凱爾也多方阻撓,發文重提10多年前發生在英國的兒童性侵醜聞,批評曾任檢察長的施凱爾應為此坐牢,並推動英國釋放一名被監禁的極右翼人士。
中國、稅製、能源 川普和馬斯克背道而馳的三挑戰
但馬斯克與川普的關係並非堅不可摧,經濟學人分析,除移民爭議,對中國的態度可能造成兩人裂痕。中國是特斯拉工廠主要所在地,也是第二大市場,馬斯克上月19日會見中國大陸國家副主席韓正時,稱特斯拉願深化對大陸投資合作,雖不代表馬斯克一定會在美中對抗時站在中國這邊,但仍可能會發出一些“溫和聲音”來試圖影響對中政策方向。
川普選前力推的企業減稅也可能帶來問題。在川普第一任期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基本教義派主要人物的前白宮顧問班農,近期呼籲對企業和富人增稅,可能繼移民議題後,點燃另一波矽穀幫與MAGA派衝突。
能源議題則是第3個挑戰。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對能源轉型投入甚多,包括開發電池技術、投資太陽能,但川普在能源政策立場上主張減緩再生能源、支持化石燃料,甫上任就將矛頭指向電動車,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計劃大規模開采石油,可能衝擊馬斯克商業利益。
川普就職前有消息人士向美國政治新聞網站Mediaite透露,川普愈來愈厭倦馬斯克無所不在,以及他“滑稽動作”引起的媒體關注,“若川普持續在影響力上有挫敗感,仍可能選擇拋棄馬斯克”。但史奈德接受衛報采訪時指出,不能高估馬斯克財富的影響力,當川普需要錢做事時,“他就會去找馬斯克”,除非川普現在斷絕關係,否則接下來都將處於這種依賴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