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傳統走向世界?歐美國家集體失聲
RFA
2025-02-04 22:41:00
北京市東嶽廟1月30日的舞獅表演,遊人駐足觀賞。
蛇年春節期間,中國官媒大力宣傳全球同慶;但除普京外,無一歐美重要國家的領導人像往年一樣祝賀新春。“年味兒”變淡,其原因是什麽?
中國政府在海外推廣春節的同時,卻在國內限製“洋節”,這又說明了什麽?以下是本台記者許子安的報道
2025年的蛇年春節是中國春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的第一個春節。但整個春節期間,沒有一個歐美發達國家的領導人向中國致賀。
回首12年前,2013年蛇年春節,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加拿大總理哈珀以及其他歐美國家領導人紛紛發賀詞祝賀中國新年,不少人都用上了中文“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僅以美國總統而言,從克林頓起,每年春節,美國總統都會向中國和華裔美國人致賀新春。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時沒在春節期間向中國人民拜年,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特地發表了題為《絕不尋常!特朗普首次打破慣例,沒給華人拜年!》的文章,引發中國網友熱議。幾天後,錯過了春節良辰的特朗普致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祝福中國人民元宵節快樂。
時間到了2025年的“非遺中國年”,一如繼往地祝賀中國人民迎來新春的,卻隻剩下了俄羅斯總統普京。
2025年2月2日,巴黎市中心的香榭麗舍大以舞龍表演慶祝中國新年。
“年味兒”淡 主要是“家味兒”淡
作為“世界遺產”的春節,其內核應該是什麽樣的?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發布的介紹詞說:“在中國,春節標誌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曆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後,人們開展一係列社會活動,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這一慶祝過程俗稱‘過年’。除參加公共慶典外,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友及鄰裏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宗教學教授馬裏奧·波切斯基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中國春節最吸引我的還是傳統文化的部分,是與過去的聯係。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慶祝活動,它可以追溯到中華文明的早期起源,當時並沒有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
在波切斯基看來,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是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所處的社會結構,家人和成員如何聚在一起創造出一種認同感:“你知道,中國曾於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試圖抹殺很多傳統文化,現在人們已經以不同的方式在慶祝這個節日了。但對我來說,作為一個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學者、中國曆史的學生,與過去的聯係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首都華盛頓亞裔社區服務中心誌工唐小姐有16年海外組織“新年歡慶”的經驗,她覺得這確實是最吸引外國人的春節文化內核:“我覺得春節最根本的精神是悼念祖先、敬神。來參加我們活動的外國人,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感興趣,比如舞龍、舞獅啊,祛除邪惡寫春聯啊,家庭和睦,倡導包容,尤其像我們在異國但大家也要一起和睦生活。所以來我們這活動的人,有韓國人,有越南人,大家也都穿著自己的傳統服飾,我們都是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而在海外時評人蔡慎坤看來,現代春節對於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已與聖誕節在西方一樣,主要是家庭團聚。因此,他認為春節如今在國內已經沒有辦法獲得之前的年味。而年味在中國越來越淡除了經濟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人口減少和家庭規模縮小。
他對自由亞洲電台分析說:“過去,中國(家庭)都是有幾個孩子,兄弟姊妹之間要尋求一種平衡,彼此有關心。?現在的獨生子女基本上都是嬌生慣養的一代,無論是城市裏的還是在農村裏的,隻有自己,沒有跟同輩的兄弟姊妹之間的關心,也沒有這種親情。家庭規模縮小了,以團聚為主題的‘年味兒’就淡了。再加上不讓放炮了,好多傳統都沒有了,經濟也不好,年味兒自然就淡了。”
1月30日到北京市東嶽廟參加年節活動的遊客。
中國春節VS農曆春節之爭
近年來,海外春節的另一個趨勢是翻譯,究竟應該“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之爭。
比如今年1月24日,中國奶茶品牌霸王茶姬在IG上發布了一條春節推廣文案,其中使用了Lunar New
Year,引發許多中國年輕人的不滿和抵製。霸王茶姬刪帖後重新發布,使用了“Chinese New Year”的譯法。
多地留學生和華人也在世界各地展開一場針對“Lunar New
Year”的糾錯行動。有小紅書網友號召大家去投訴蘋果日曆上的“Lunar New
Year”;有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向學校抗議學校裏的“Lunar New
Year”;有英國杜倫大學數百名留學生聯名簽署要求更正校方在春節的翻譯問題;有中國家長要求孩子在美國的學校將“Lunar New
Year”換成“Chinese New Year”;還有在英國工作的華人向公司發信抗議公司郵件中對中國春節的翻譯不對……。
美國亞裔商會創辦人Cindy Shao認為,這兩種翻譯她都能接受:“我們自己組織的活動,我們就說‘Chinese New
Year’。但比如我們社區裏,有韓國人,有越南人,這時就說‘Lunar New Year’更合適,主要就是使用的場合。”
喬治城大學曆史教授米華健曾在美國國家電台廣播中聽到過二者相同的介紹。在西方人的視角上,他並不覺得這有何不妥。他在郵件中回複自由亞洲電台:“不會說中文的人會稱這個節日為“中國新年”。你能想象,人們會發短信或在北京街頭和鄰居互道‘祝你中國新年快樂’嗎?所以中國人要求西方人這樣說,在我看來很奇怪。”因此他認為,中國試圖讓許多外國人慶祝“中國新年”的行為有些“笨拙”。
此外,他解釋說,從學術上講“Chinese”在英語中還有其他意思:“Chinese可以指中國人、漢族人,也指一種古老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我們今天稱之為‘中國’的國家以外的許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形式。”而“Lunar”也同樣,“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生肖動物,包括今年的蛇,這種農曆傳統的某些方麵在今天的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台灣、蒙古、西藏和其他地方都有,但與現在大家理解的成立70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任何關係。此外,關於農曆新年最常見的傳說,包括佛陀,動物與佛教交織在一起的故事,還反映了印度在亞洲傳統中的影響。”
蔡慎坤則認為,兩種觀點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當下世界局勢裏,中國政府大力推廣“中國春節”的做法使人聯想到中國的文化擴張,使得“Chinese”成為一個敏感詞,從而避免使用,而選擇更中立、平和且能覆蓋更多文化的“Lunar
New Year”。
蔡慎坤表示,他自己就剛剛參加過當地一個華人春節晚會,“規模挺大,但也很顯然有中共官方色彩的,因為從國內來了不少演藝人員,包括過去我們熟悉的相聲演員大山。我不知道是哪一個部門在推廣,哪一個部門給它提供的經費,但很顯然它現在在推廣這些東西,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在他看來,中國政府推廣“春節”被認為是“文化擴張”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推廣的內容含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特征:“比如韓流、韓劇的傳播,沒有對普世價值構成一種顛覆性的效果。但比如我看的本地的中文活動,從國內來的歌星演藝人員,他們在表演過程中還會穿插很多要愛祖國、要感謝祖國的這樣的內容。對於海外華人,不是應該提倡跟當地融入,跟整個西方世界的文明融入到一起嗎?”
2025年2月1日,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年輕的女士們專著傳統中國服裝參加中國農曆春節的慶祝活動。
一邊在國外倡導春節 一邊在國內禁止洋節
大力向外推廣中國春節的同時,萬聖節、聖誕節在中國卻是不被鼓勵的。
據本台此前報道,2024年12月,中國多地學校和企業相繼發布倡議書,呼籲抵製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強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安徽信徒可以去教堂慶祝聖誕節,但僅限時約一小時;在青島的商場,雖迎來了聖誕樹裝飾,但不能播放聖誕歌曲。萬聖節也更是嚴陣以待。上海、杭州、廣州等地出動大量警力禁止民眾聚集,扮成死侍、蝙蝠俠和範冰冰的民眾都被警方帶走。
蔡慎坤認為,這與中共當局牢牢抓住意識形態的控製權一脈相承:“萬聖節它是怕聚集,這些自由奔放的東西;聖誕節它是怕基督教的信仰這些東西。中共主要是是把話語權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上,否則它就害怕會失控。”
在波切斯基看來,中國當局的對外擴張與對內限製是一脈相承。他分析說:“在國內,共產黨認為這是一種在其統治和指導下團結人民並防止異議的方式。西方節日,尤其是聖誕節,與目標背道而馳。另一方麵,中國想要發揮其軟實力,希望獲得國際認可,尤其是與美國競爭。但顯然,在文化方麵,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