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和她差不多,大多數時候都聚精會神地操作著麵前的電腦。有人要從指令的回答選項中挑出最像“人機”的答案,有人得從複雜的建模圖裏找到細小的血管和病變的圖片,做相應的標注和修複。“這屬於技術活,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一個人一天能做5張圖就屬於很厲害的了。”另一位
AI 訓練師趙楊娟已入職 4 年多,如今已經開始負責小組的工作調配。
趙楊娟記得剛入職的時候,她收到一個上百 G
的文件包,全是各類動物的照片,是她這輩子見過最多的貓貓狗狗。她要負責找出所有動物的鼻子。
李香梅模糊地知道,自己的工作關係到 AI 的智慧成長,如同土壤養分和大樹生長的關係。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水分和土壤,就如 AI
算法成長離不開數據的支持。算法強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數據的質量和數量。“這真跟養孩子一樣,你給他天天吃蘿卜白菜,那他肯定長得瘦瘦小小,那你要是蔬菜水果肉類高蛋白都喂著,可不就是白白胖胖。”
最近李香梅追電視劇《我是刑警》,一些劇情觸動了她對自己喂養的這個智慧生命未來的想象。
有一集講述了一樁橫跨多年的謎案。上世紀 90 年代,民警們靠人工摸排走訪,幾年找不到眉目。直到 2000
年年初,因為更新二代身份證,在指紋信息錄入環節,犯罪分子露出了端倪。還有一個情節,因為 DNA
數據庫的建立,讓犯罪嫌疑人重現天日。
做了快 3 年的 AI
訓練師,李香梅對劇情中的數據庫、技術手段十分敏感。“警察會不會拿著我做的這些,分析犯罪分子的微表情、微動作?”說出內心的疑問時,她抱著些期待地眨了眨眼。
這家縣城裏的 AI
公司之中,很多像李香梅一樣的職場女性,生活橫跨多個維度。她們是白領,屬於鄉村的一麵,也沒有從她們的生命中剝離,一轉身,她們中很多人還是要下地幹活的農家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