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開打 北京4項對美反製 增談判籌碼但…
文章來源: 美國之音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畫有美中國旗的集裝箱
中國政府星期二(2月4日)一連祭出四道反製美國的貿易措施,包括10%-15%的關稅、對穀歌(Google)的反壟斷調查、兩大美企黑名單和五類金屬的出口管製。對此,中國網民雖多數讚揚,但也有少數人不解,為何“已在中國消失”的穀歌還能遭反壟斷調查?分析人士說,美中兩國元首通話在即,北京這四連發的反製措施除意在報複美國外,也是增加對美談判的籌碼。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於北京時間星期二下午1點生效後,中國官方顧不得還在春節長假期間,隨即由商務部等三部門發布多則書麵公告,一連祭出以下的四道反製措施:
北京反製四連發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表示,將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其中,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加征15%的關稅,而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和皮卡則加征10%的關稅等。
-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則稱,美企穀歌因涉嫌違反中國的《反壟斷法》,已遭“立案調查”,不過,公告中未載明穀歌的任何違法事項。
-中國商務部也決定,將美國時裝品牌Tommy Hilfiger、Calvin
Klein的母公司PVH集團及基因排序企業因美納公司(Illumina,
Inc.)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原因是這兩家美企“違反正常的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采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其中,針對PVH集團,中國商務部早於去年9月24日就已對其啟動“不可靠實體清單調查”,並指控該公司涉嫌對新疆棉企業采取“歧視性措施”。
-另外,中國商務部轄下的海關總署也公告,即日起,對鎢、碲、鉍、鉬、銦在內的五類金屬實施出口管製。
中國網民有讚揚、有質疑
北京的四道禁令一出,中國網民或因還在過年期間,關注度有限。截至星期二晚上7點半,對#中方回應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詞條僅有約130萬的閱讀量,對#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穀歌公司#的詞條也僅有約170萬的閱讀量。
不過,不少圍觀的中國網民愛國情操四起,稱許中國政府的做法。
例如,針對加征10%-15%的關稅,位於湖北的微博網民“書生殺手”留言稱:這是“禮尚往來”,江蘇的微博網民“金陵賦”則直接以“對等反製(美國)”形容。
另外,針對穀歌的反壟斷調查,江蘇微博網民“淇淇de大果兒”留言讚揚中國官方對美企的反製調查,她留言道:“蛇年新氣象,開工大吉,是時候多查查了!”
而廣東微博網民“Old-Iron666”和河南微博網民“非著名-小韭菜”則分別直言,美中貿易戰“開打了”、並稱許北京“幹得漂亮”。
不過,也有少數中國網民質疑,北京對穀歌的調查不合理,尤其穀歌已宣布退出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多年,雖其仍在中國保留部分廣告、AI與技術研發及雲服務等業務。
位於雲南的科學科普博主“項棟梁”就在微博發文質疑:“真是活久見,穀歌公司居然能在中國大陸壟斷經營?”
還有位於浙江的科技博主“互聯網八哥”也問,中國官方鎖定調查的是穀歌的哪些業務,他發文:“第一時間沒反應過來,搜索、賣廣告,還是安卓、雲業務?”
分析人士:美中談判箭在弦上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星期一(2月3日)表示,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快可能“於24小時內”通話,換言之,外界預期,美中兩大元首繼1月20日的“特習通話”後,最晚可望於本周內進行第二度通話。
對於北京趕在“特習二談”前,出台四連發的禁令,分析人士普遍解讀為,意在報複、反製美國,並增加對美談判的籌碼。
香港智易東方證卷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藺常念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特朗普星期一分別與加拿大、墨西哥達成暫緩一個月實施關稅的協議,已為北京提供對美談判的範本。
藺常念說:“跟加拿大一樣,都是談判籌碼、一半是報複,(北京)希望美國派人來談判,能夠達到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
他說,特朗普利用加征25%關稅的籌碼,把加拿大和墨西哥逼上談判桌,以達到他要兩國在芬太尼毒品轉運和移民問題上的妥協,但美加、美墨談判相對容易,美中貿易談判卻相對複雜;不過,中國也有上談判桌的急迫性,因為特朗普若將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由現行的10%,再上拉個20%,對中國製造業的衝擊將更嚴峻。
在此前提下,藺常念預測,中國若與美國恢複2020年初簽訂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並承諾再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包括農產品等,美中貿易戰2.0或可暫時止戰。
在北京的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也同意,四道反製措施是北京為“後續談判創造必要的籌碼”。
他說,美加、美墨隻要談好毒品和移民問題,關稅戰就不致開打,尤其三國都是北美自貿區的盟友,但美國視中國為全球最大的競爭對手後,兩國要交手的地方太多,除中國要承諾管製好芬太尼毒品原料的源頭外,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大國地緣角力都增加談判難度。
李成東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大的背景環境裏麵還是政治,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還是(意在)遏製中國經濟,關稅是其中一種主要的手段,所以,談判,我估計,相對來講會更加艱難一些,因為在美國內部可能沒有太多反對關稅政策的(聲浪),對中國政策(也)隻有激進、更激進的一個差異。”
中國反製措施“力道有限”
就北京對美反製的報複性關稅,觀察人士也普遍認為,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表示,中國這次的關稅反製名單十分保守,首先,在農用重型機械和汽車領域,中國自己是生產和出口大國,本就不依賴美國的進口產品。
其次,中國對進口煤炭、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產品有高度需求,加征關稅反而不利國內進口商的成本,因此,他說,這樣的反製關稅恐難起到什麽效果。
位於台北的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也說,相對美國對中國商品“殺無赦”全麵加征10%關稅,中方的反製關稅更像是“擇要打擊”特朗普要重振的石化、汽車製造等產業,力道有限。
邱達生分析,中方縮小打擊麵,恐與先前美中貿易戰中學到的經驗有關,中國於2020年簽署協議,承諾兩年內增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當時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協議未完全落實,但也讓中國政府意識到,中國身為商品製造方,與買家美國打關稅戰,難有勝算。
至於中國選在美國10%關稅生效後、兩國元首通話前出手,邱達生說,北京拒絕示弱的意味濃厚,尤其避免外界認為,中方是被美國“逼上談判桌”。
邱達生說,相較於2018年的美中第一次貿易戰,美國政府當年還援引《貿易法》和《貿易擴張法》,依法展開了一年的調查才出手,但特朗普此次揮動關稅大棒的效率更高,上任不到三周就讓北京感受到痛點,顯示美方經過詳細計算。
邱達生說:“特朗普的財經幕僚,包括(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都是很有威望的學者,所以這次采用的法源是《國際緊急權力法案》,授權(特朗普)總統可以直接去做製裁措施,就是要很快的看到成果。”
對此,胡逸山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綜合國力明顯在美國之下,因此麵對關稅威脅,兩國隻能束手投降,但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中這次過招恐難立即分出勝負,尤其本周“特習二談”的可能結果是,雙方各挑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對外宣傳。
對中國而言,他說,最關鍵恐是得厘清特朗普這次再揮關稅大棒,目的到底是什麽。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很久以前,我們以為,他(特朗普)最介意的是中美貿易平衡不顯著,可是這一次(他)主打芬太尼進口美國太多、走線(偷渡)的(中國)人也太多,到底他的重點是哪裏,這一點也不好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