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回家團聚,中國根本就沒有全國統一的年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今天初五,照例又有很多官方媒體在說“迎財神”。的確,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有初五迎財神的年俗,但絕不是全國統一的。

實際上,從除夕開始,每一天分別該做什麽、吃什麽,有什麽講究,有什麽忌諱,根本就不存在某個全國統一的年俗。

你還別杠,我告訴你,就連貼春聯這種看起來全天下都一樣的事情,也不是全國統一的,即使局限在漢族內部也並不統一。

除了回家團聚,中國根本就沒有全國統一的年俗



\

再舉個例子,關於年初幾回娘家拜年這件事,僅我認識的人裏,就至少有大年初一,初二和初三這三個完全不同的版本。在我老家湖北大冶市,一個縣級市內都有截然不同的版本。

比如在我所在的鄉鎮,大年初二僅限於用來給上一年度有親人去世的人家拜年,主人家還需要辦宴席招待賓客。在這一天,其他沒有先人過世的人家都嚴厲禁止互相拜年,甚至不能邀請客人到家裏喝茶。如果有人登門拜年,會被當成極大的冒犯與詛咒。

然而同在一個縣級市,有的鄉鎮卻流行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還有大年初五,有些地方認為是迎財神的日子,適合商鋪開業,而在我們那兒大家會傾向於選初六初八這樣的雙數吉利日子開業。

至於過年包餃子、吃餃子,就更是存在廣泛的差異。所謂中國春節包餃子的說法是怎麽一回事,相信大家也都清楚,本文無意挑起地域矛盾,就不展開說了。

我想講的是,年俗的形成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各地方基於自身的物產特點、氣候特點、方言發音特點、地方文化傳承、以及某些偶然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過年習俗,百花齊放,各自精彩,本身是非常棒的一個現狀。

那些嚐試通過反複宣傳讓中國人按照同一套模板過春節的做法,反而是在削減春節極為豐富的文化魅力。

再推而廣之,越南、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不同國家也有各自過春節的年俗,這些差異豐富著春節的文化內涵,讓春節有機會成為一個超過14億人慶祝的國際化節日,實在是真正普天同慶的大好事。

某些心胸狹隘之人非要把春節翻譯成Chinese New Year,甚至去追著撕咬攻擊把春節翻譯成Lunar New Year的機構,屬實是愚蠢的禍害。

一點建設性意見:

翻譯成 Chinese New Year可以,翻譯成 Lunar New Year也行,叫Spring Festival也挺好,隨你樂意,不要強求別人就好。

隻要是慶祝春節,隻要是闔家團聚,都是人類美好感情的表達。

查看評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