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博士,吸引百萬網友幹大事
環球人物雜誌
2025-01-28 08:03:21
“即使我們心裏很愛它們,
也不能讓動物察覺到我們的愛意。”
作者:王喆寧
在遙遠的新疆阿勒泰地區,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不顧水淹和積雪,日複一日地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奔波,隻為在第一時間救助野生動物,再將它們送回大自然。
這些年輕人來自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其創始人是一位“90後”姑娘——初雯雯。
在該協會的努力下,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蒙新河狸的種群數量,從2019年至今增長了50%。初雯雯也因此被稱為“河狸公主”。
·初雯雯。
2024年,《萬類霜天競自由》一書出版,裏麵記錄了“河狸軍團”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動物保護故事。
“我們經曆過很多困難,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我特別惶恐,經常梳理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夠把事情做好,不辜負所有人的期待和善良。”初雯雯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河狸軍團”的誕生
初雯雯與野生動物的故事,要回溯到小時候。
她1994年出生於新疆阿勒泰地區。父親是一名動物保護學家,經常帶著她在野外觀察和記錄野生動物。
常年“泡”在野外,初雯雯見識到河狸、雄鷹、雪豹等各種動物,也看過父親為受傷的野生動物上藥。漸漸地,她發現“隻有身處大自然,才是真的快樂”。
5歲時,初雯雯已經學會記錄野外考察的數據、簡單照顧野生動物;7歲時,她拿著父親送的一台單反相機翻山越嶺,拍攝和記錄動物的身影;11歲時,她跟隨隊伍參與到野生動物救助中;16歲時,主導烏倫古河流域蒙新河狸的調查項目……
·初雯雯拍攝的河狸。
從那時起,初雯雯一直心係蒙新河狸——這一物種在我國僅分布於烏倫古河流域,數量隻有不到600隻,比大熊貓還要稀少。
“要知道,當一個物種種群數量低於500隻時,將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瀕危,直到滅絕。”初雯雯說。
上大學時,初雯雯背井離鄉來到北京,後來在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2017年畢業後,她成為出版社編輯,卻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動物,尤其是蒙新河狸。
一年後,初雯雯辭職,和幾名同學回到家鄉,創建了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
最初,初雯雯和同伴處於摸索階段。一次,他們救助了一隻河狸,“它的前臂上有一個特別深的口子,我們每天給它上藥,看它一點點好起來,但突然有一天,它就不行了”。
在林草局的許可之下,他們對河狸進行了剖解,手術刀進入河狸腹腔的一瞬間,膿就跟火山一樣噴了出來。
·初雯雯(左一)和團隊成員正在救治野生動物。
初雯雯特別難過,當時就和同伴抱頭痛哭。這件事讓她意識到,河狸救助需要更科學、細致的方法。
通過徒步750公裏的調查,初雯雯和團隊成員發現,河穀林地是河狸的棲息地,由於氣候、畜牧等原因,作為河狸食物來源的灌木柳麵積越來越小,缺口是41萬株。
為了幫助蒙新河狸改善生存環境,初雯雯發起“河狸食堂”公益項目籌措樹苗資金,又搭建了微信社群,方便網友了解河狸救助的進度。這個群成為了“河狸軍團”網友社群的雛形。
彼時,因為團隊成員少,初雯雯經常自己一個人扛著,一幹就是一個通宵。
·初雯雯和團隊成員正在種樹。
資金有了,但種樹的困難接踵而來。
烏倫古河沿線水分蒸發極快,初雯雯和團隊在河邊守了一個夏天,忍受蚊蟲叮咬,每天徒步澆水,但樹苗最終的存活率還不到30%。
初雯雯回到母校請教專家,和團隊圍繞水利設施的布設等,先後嚐試了扡插、壓條、修築溝渠、鋪蓋地膜等方法,終於將樹苗成活率提升至70%以上。
之後,他們開始嚐試河狸直播,在短視頻平台開設賬號,更新動物保護視頻,讓網友們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河狸保護進程。
·初雯雯開設的賬號。
直播吸引了上百萬“90後”“95後”年輕人,參與到“河狸食堂”的公益項目中。他們在粉絲群出謀劃策,試圖幫助更多野生動物恢複棲息地。
如今,“河狸軍團”已匯聚了生態保護者、政府部門、基金會、企業和媒體等多方力量。
“與其說是我創立了‘河狸軍團’,不如說是‘河狸軍團’為我指明了奮鬥方向。”初雯雯說。
堅持“使命必達”
作為對野生動物有深切感情的動物保護工作者,初雯雯在工作中時常感受到“難過”這種情緒。
“我們在日常救助過程中,與動物之間是一種單向的情感連接。救助野生動物,就是讓它們以自己的力量重新回歸自然,脫離人類的幫助和支持。”初雯雯說,“即使我們心裏很愛它們,也不能讓動物察覺到我們的愛意。”
在整個救護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叫做野放訓練,包括鍛煉野生動物的肌肉強度、抓捕獵物的能力、盈巢和飛行的能力等。
·團隊成員訓練野生動物。
還有一點,就是要斬斷它們對於人的依賴性。“從動物進到救護中心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已經要想好如何同它們說再見。”初雯雯說。
野生動物的救助和保護,是一片廣闊領域。
初雯雯目前是北京林業大學在讀博士,日常需要學習生態學、地理學、動物學和林學等相關課程。平時,她也會看一些國外文獻,跟蹤最近的科研進展,與團隊嚐試做一些科研項目。
目前,團隊共有十幾人,大多數都是“95後”,除了學習動物醫學、野生動物保護或生態學的成員,還有一部分人的專業與動物並不相關。
·初雯雯(中)和團隊成員。
“我們甚至有學車輛工程的同事。大家對工作認真負責,珍視每一條生命,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工作中,他們會吸收專業知識並轉化成自己的技能,更好地照顧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救助,更多時候是一項突發性和臨時性的工作。
“我們經常半夜接到救助電話,然後開車出門,幾百公裏奔襲,接到動物回到救助中心時天都亮了。”初雯雯說,“如果不是非常珍視野生動物的生命,沒法做這項工作。我們每位成員堅持‘使命必達’。”
·團隊成員從野外救助動物。
初雯雯常年一頭利落的短發,十分幹練。在團隊中,有不少年輕的女孩子都像她一樣,不怕吃苦,幹起活來雷厲風行。
“我們的小姑娘平時都是跑著來、跑著去,風風火火,身上有‘一生要強的中國女人’的氣質,但是照顧動物的時候又很細致。”初雯雯笑著說。
保護基地的河狸池子有三四米寬、2米長、2米深,池子裏經常有河狸的糞便、啃剩的樹枝和青苔等。
女孩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是在不滑倒的情況下刷完整個池子,還要把很重的樹枝扛出去,“每次大家從池子裏爬出來都粘著一身河狸的粑粑”。
·團隊中的女孩們。
每間獸舍大概20平方米,每次救來動物後,團隊成員都要把一車車的沙子鏟著推進去再撒勻,動物放歸後,還要再把沙子鏟出來,運走晾曬。
“我們需要養老鼠來訓練野生動物,時間久了,女同事每次能一個人卸一兩噸鼠糧。”
最艱苦的時候,團隊缺少經費,初雯雯就開著卡車,把姥姥家所有的肉“偷”回來喂給動物,辦公室的家具也都是靠“化緣”得來的。
為更多人點燃火種
隨著河狸保護事業越做越大,除了上百萬網友,當地政府、牧民和企業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從2021年第一所專業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在新疆富蘊縣投入使用開始,初雯雯的團隊逐漸壯大,成員擴充了,牧民巡邏員也有幾百人。
即使如此,對於這片遼闊土地上的野生動物來說,救助人員還是太少了。
初雯雯說:“生態保護是一項浩瀚的工作,需要更多從業者一起去奮鬥。但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很難做好這項工作。”
·初雯雯。
這些年,很多年輕朋友願意投身到這份事業裏,唯一缺少的就是契機和基礎專業知識的培訓。
於是,初雯雯和團隊想到發起萌芽計劃,依托社會給予的支持,開設一所專業的生態保護誌願者培訓學校。
“因為全社會的支持,我們才能啟動夢想,所以我們也想使用這些能量,為更多人點燃火種。希望大家學成後回到各自的家鄉,能夠以多種方式參加自然保護工作,用專業知識去做更多對自然有意義的事。”初雯雯說。
·初雯雯(左)和團隊成員。
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初雯雯發表演講時說:“我們做了一件大事,4年來,幫助蒙新河狸由162窩提升到190窩,取得了促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種群數量增長20%的好成績。”
·初雯雯在聯合國演講。
如今,20%這一數字早已變為50%。這一切的背後,是初雯雯和團隊成員“使命必達”的付出,也是上百萬人的關切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