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小野大"格局下,台灣《憲法訴訟法》修法為何引議?

"朝小野大"格局下,台灣《憲法訴訟法》修法為何引議?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24年12月20日,在國會內,台灣立委因為修法爆發肢體衝突,當天表決修法的其中一項就是《憲法訴訟法》

台灣《憲法訴訟法》修正案引發激烈爭議,成為朝野政治角力的最新戰場。

總統賴清德1月23日公布該修正案,1月25日生效,但他同時表示修法具有“憲政爭議”,擬提出釋憲。該修法由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通過,反映“朝小野大”格局下的政治角力,並將持續攪動台灣政壇。

回顧2024年12月20日的立法院表決,藍白與綠營立委爆發肢體衝突,場外外逾千名抗議群眾高喊“退回惡法”。執政民進黨批評修法削弱憲法法庭的製衡功能,甚至可能為“親中法條”鋪路;藍白陣營則認為,修法是為了建立更健全體製,避免憲法法庭成為“執政黨工具”。

作為台灣憲政體製的“最後守門員”,憲法法庭負責判定法律是否違憲,過去曾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與廢除通奸罪等,深刻影響社會進程。但這一次,爭議的矛頭卻指向法庭本身,挑戰其製度基石與政治中立性。

憲法法庭的角色

2019年5月17日,在大法官釋憲禁止同性結婚違憲的2年後,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

憲法法庭被視為台灣憲政體製的“最後守門員”,負責確保“憲法的最高性”,審查法律或行政命令是否抵觸《憲法》。若判定違憲,相關法條將失效。

憲法法庭由15名大法官組成,依據“任期交錯製”,每4年更換半數,任期為8年。

根據司法院2022年起的統計,近兩年來,憲法法庭處理的案件, 由人民提出聲請的比例超過98%,可見憲法法庭與民眾生活的密切關聯。

過去憲法法庭的判決,曾對台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例如1994年裁定《民法》“父權優先條款”違憲,2017年裁定“禁止同性結婚”違憲,2020年宣告“通奸罪”違憲。

引爆爭議的兩大助燃點

憲法法庭這次成為政治爭論的焦點,助燃點之一是2024年的兩起釋憲案。

首先是2024年9月,大法官宣告死刑仍然合憲,但僅適用於“最嚴重犯罪類型”。國民黨團認為判決等同“實質廢死”,與台灣主流民意不相符。

其次是同年10月,憲法法庭做出“國會改革法案”釋憲,宣告“藐視國會罪”違憲失效,賦予國會調查權、聽證權的條文部分違憲。藍白陣營認為,有關裁定削弱了國會權力。

憲訴法爭議的助燃點之二,是關乎大法官的任命製度。

大法官的任命需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過半數同意。此製度在執政黨同時掌控總統與國會“完全執政”時,可能導致15名大法官均由同一位總統提名。國民黨馬英九與民進黨蔡英文在第二任期末期均曾出現這情況,引發憲法法庭過度集中於執政黨的疑慮。

2024年初大選後,台灣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但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贏得立法院多數。在“朝小野大”的政治局麵下,大法官的任命陷入僵局。

前總統蔡英文提名的7名大法官,去年10月底任期屆滿。12月24日,立法院舉行新任大法官人選投票,朝野無法達成共識,7位被提名者全被否決,總統賴清德要在兩個月內,重新提名大法官人選。

憲訟法修了什麽?

《憲法訴訟法》修法重點,在於設下硬性人數規定,提高大法官評議門檻。

明定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10人,做出同意違憲宣告的人數不得低於9人。

原本依現行條文,8名大法官隻要有三分之二(6人)參與評議、二分之一(5人)表示同意,就能做成決議。但修法後,加上“不得低於10人”門檻,現有8名大法官就無法開會。

此修法是由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於2024年7月首先提案,最終三讀通過了民眾黨的版本,與翁曉玲版設下硬性人數規定的大方向相符。

朝野對立的敘事

曆年來關於大法官製度的修法,多半由司法院提案。2024年,罕見由立法委員提出憲訴法修法,讓這個原本是規範製度的法案,成為政治攻防戰場。

在朝野高度對立的政局下,雙方都擔心憲法法庭被利用成為政治工具。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

最先提出修正案的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對BBC中文說,修法是為了提高判決的代表性,避免未來出現少數大法官就能作成判決的狀況。“如果大法官人數持續減少,做成判決的就會是越來越少數。”

她進一步強調,大法官的組成必須包含多元法律觀點,不像現在大法官“好像是在維護執政權”。她又批評民進黨政府總是“抹紅”對立的一方, “隻要是他們不滿意的法律條文或預算案,就給你扣帽子,說是後麵有中共在下指導棋。”

曾任司法院副院長、現年73歲的前大法官蘇永欽也支持修法,以保持憲法法庭的中立性。他對BBC中文說:“全世界你找不到第二個國家,15個人(大法官)全部由一個人決定, 國會全部由他控製,這樣產生出來的憲法法庭是沒有公信力的。”

他續指,觀察到民進黨執政進入第9年,憲法法庭發生了一些變化。“死刑和國會改革(釋憲),都讓現在處於多數的在野黨感覺,現在是拿一個應該是獨立的、很謹慎的、平衡的憲法法院,來幫助你的少數執政。”

曾任司法院副院長的前大法官蘇永欽

反對修法的綠營則擔心,憲法法庭會被削弱,等同拆除了以民主方式阻擋“國會濫權”的機製,藍白陣營會因此而更輕易推行具爭議的“親中法案”。

經濟民主連合(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舉例指,這些法案包括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中國籍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從6年縮短為4年;《離島建設條例》修法,擬在離島設立自由貿易示範區、國際醫療特區,恐讓離島地區成為“一國兩製的實驗區”。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也表示,擔憂未來《反滲透法》可能遭到廢除、中國人來台將不受審查,進一步弱化台灣對中共的防禦能力。

立法院剛通過憲訴法修正案,大法官人事案就遭藍白陣營全麵否決,兩起事件被反對修法者認為“是有計劃的布局”,讓憲法法庭因大法官人數不足無法召開。

賴中強認為,藍白陣營否決大法官人選,是在逼使總統提名在法律見解或立場上偏向藍營的大法官。他擔憂在新製下,尤其是作成違憲宣告需要9人的新規定下,“這一兩位就可以否決所有大法官的決定”。

憲法法庭會否停擺?

憲法法庭因大法官人數不足,麵臨無法開庭的困境。

總統賴清德1月23日依法公布憲訴法修正條文後,民進黨團幹部隨即前往司法院,聲請暫停處分及釋憲,希望能循“國會改革法案”前例,由憲法法庭裁定此次修法違憲失效。

但根據新修正的憲訴法,由於現存大法官人數不足,憲法法庭無法召開會議或做出違憲判決。這實質上,限製了憲法法庭作出類似國會改革法案違憲判決的可能性,引發學界與政界就製度解釋的爭論。

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大法官仍可能做出違憲判決,因為憲法法庭不應受可能違憲的憲訴法所拘束,“大法官其實是可以勇敢的說不”。他援引韓國案例說,韓國憲法法庭2024年10月曾暫時凍結開庭人數門檻,使憲法法庭得以在法定人數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審判。

2024年12月20日當晚,立法院內熬夜審查包含《憲法訴訟法》在內的法案,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在議場外對抗議修法的民眾宣講。主辦方現場人數最高峰時有2萬餘人

但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指出,當時韓國憲法法庭是因一起人事彈劾案而做出暫時處分決議,並非審理法條,因此韓國的特例不能套用在台灣憲訴法爭議中。

前大法官蘇永欽認為,憲訴法修法爭議的核心,在於賴清德的“少數政府”與在野黨的對抗。他呼籲賴清德放下對立心態,啟動協商,盡快提出在野黨也能接受的大法官人選,隻要補足大法官缺額,就能擺脫憲法法庭停擺的僵局。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張峻豪對此表示悲觀,他觀察到,民進黨支持者從國會改革法案、憲訴法,到最近的總預算案刪減,對藍白立委的不滿持續累積,正積極發動連署罷免。“在高度衝突情況下,很難想像民進黨和在野黨坐下來協商大法官的人選。”

賴中強對BBC說,在反對藍白陣營人士眼中,目前台灣的民主體製深陷危機,“我們能夠不上街頭自救,去挽救我們的民主嗎?”。他認為現在“還剩下三條路”,一是行政院不執行明顯違憲的法案,二是人民罷免立委,三是人民公投複決推翻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