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還記得胡友平嗎?今天這起案件開庭,無人知曉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5年1月9日,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這是一樁曾引起不小震動的案子。

日本母子在公交站被刀刺傷、一個中國女性為擋刀身亡,終在今日開庭。

按理說,中日兩國當初都頗為關注,多少人以為會鬧得沸沸揚揚。

可這幾天,網絡上沒有官方的公告傳播,隻有零星幾家媒體:

在開庭當天才發布消息。

透露消息的隻說是中日相關人士:

而他們前一天才透露此事。

沒人解釋緣由,也沒什麽現場報道。

就像一陣風吹過,沒人攔得住。

當初驚動四方,如今卻成了一張平淡的庭審排期表——時間、地點、案由,僅此而已。

有心人想問個究竟,但並未見更多消息流出:

也沒有公開庭審的信息。

案子依然是那個案子,影響依舊很大,但在此刻卻失了聲音。

仿佛公眾記憶在幾個月裏被消磨殆盡。

人們繞過法院大門匆匆而過,留下一個問題懸在半空。

曾經轟動的事實,為何如今靜得好似從未發生?

1

當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例行記者會裏稱這是一場:

偶發事件。

並在記者問到如何評價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時,回答道:

你生活在中國,相信能感受到中國很安全。

在當地警方的通報裏,沒有點名仇日或報複社會,更沒提那名行凶者的身份和動機。

畢竟:

說太多有風險,說太少也無妨。

偶發二字用處廣泛,既可以安撫情緒:

也可以終結追問。

日本方麵則敏銳得多。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向蘇州市提出交涉,要求公開案件信息、加強警備。

日本駐華大使館對胡友平的英勇行為表示敬意、哀悼,還降半旗致哀。

隨後又宣布給予胡友平直係親屬:

永久居留權,發放撫恤金。

這舉動讓部分網友感到尷尬。

蘇州當地給了個:

見義勇為模範稱號。

大使館那邊卻是降半旗、發撫恤金、給居留權。

聽上去,像兩家比著表達敬意。

哪一種更能給逝者家屬以安慰,很難說。

還有網友在網絡上變身福爾摩斯,有人替胡友平鳴不平,也有人:

把矛頭對準那對母子。

他國國籍引發的情緒,就像火燒起來容易,想滅卻要費勁。

於是網絡平台開始刪帖,大概是怕火越燒越旺。

在這個故事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邏輯,愛恨交織也不外乎如此。

有人關心作案動機,想問問52歲的行凶男子背後有什麽樣的故事。

有人試圖把仇恨簡化為民族情緒,他們:

盯住了日本人這個標簽。

也有人痛惜胡友平的去世,說這是一片善心的犧牲,卻也隻能以歎息收尾。

2

2024年6月24日,下午四點,新地中心公交站。

那天陽光像火,炙烤得人睜不開眼。

本來,那隻是一段尋常的初夏時光,嘈雜、潮濕,正好配上汗味與汽車尾氣。

不過所有描述,都無法改變接下來發生的事。

一輛黃色校車緩緩停在站台,被太陽照得亮堂堂。

幾個孩子在等車,家長們客氣地寒暄,估計他們並不知道:

自己正站在那把刀的路徑上。

中年婦女胡友平是這輛校車的引導員。

她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們排隊上車,好像小學老師那樣嘮叨,又像個母親,眼裏裝著孩子們的手足無措。

或許她自己也沒料到,幾分鍾後,自己會被一個陌生男子的刀光擊倒。

如果不是那一聲尖叫,大家也許隻會埋頭刷手機,或者跟孩子談今晚吃什麽。

然而尖叫響了,世界就被一把刀攪得天旋地轉。

那名52歲的男子揮刀衝向一對母子,他的表情很堅決,似乎早就認定非要把刀捅進某個人的身體才算數。

胡友平並沒有猶豫,直接扔下手裏的活兒:

擋在了刀和那對日本母子之間。

她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經驗告訴她,遇到危險,先把孩子護住。

隻不過,她以前對付的是過於擁擠的人流或突然急刹車的公交車,而這次:

是一把真正的刀。

校車司機隨後加入了搏鬥,周圍有人尖叫,但更多的人一時愣在原地。

也有人掏出手機,想要拍下點兒什麽,還不知道:

拍出來能不能在網上發得出去。

最後,人群反應過來,上前合力製服了那位行凶者。

畢竟,見義勇為的故事並非隻存在影視劇裏,而這裏:

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度。

孩子們安然無恙,癱坐在地上的母子嚇得神色慘白,而胡友平倒在血泊中。

兩天後,她沒能等到奇跡,醫院宣告搶救無效。

有人提到,這名男子行凶的目標是:

日本人。

最後,擋在他刀下的是一位中國大姐。

有人說這是:

偶發事件。

3

2024年11月29日,該案嫌疑人已被起訴。

到了2025年1月9日,案子第一次開庭審理。

也許審完後會有新信息,但更多可能是新的問號。

胡友平的家人,不得不開始孤軍作戰,去辦理各種證明,去接受多方慰問,或許深夜裏還要應付:

那些追問為什麽要出頭的聲音。

有人可能會安慰她的親人,起碼日本那邊會給補償啊。

但這樣的補償,能替換掉那條鮮活生命嗎?

校車上的幾十名日本孩子雖然沒有受到身體上的傷害,但:

恐怖的氛圍一旦出現便無法輕易散去。

多年以後,他們可能還會記得老師口中的那句,當時站台上有個阿姨,保護了你們。

也許他們不知道,那名阿姨為了保護他們擋住了刀。

就像一段城市傳說,隨時間流逝,越來越朦朧。

悲劇落幕,剩下的是漫長的審理程序和各懷心思的輿論。

到底是什麽樣的恨意,讓一個52歲的男子衝進人群舉刀。

又是什麽樣的力量,讓一個普通婦女毫不猶豫衝上去擋刀。

如果說這是偶發,那我們就再等下一次偶發吧。

就如同某些人隨口說的口頭禪,無可奈何,然後抬頭看看被灼燒過的天空:

仿佛一切都不曾發生。

或許有人會在公園長椅上,或者某個論壇裏再討論幾句,但更多的人,早已經轉身去為自家孩子準備下一頓晚飯了。

究竟該怎樣評判這個世界,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反正,最安全的國家已經發過通報了,偶發事件也已經立案、審理。

一切井然有序,仿佛夏天的炎熱和那一地血跡都隻是一場幻覺。

就算記得的人,還會記得多久呢?

再回看那條消息,胡友平,女,54歲,為阻止嫌疑人刺傷母子,不幸殉職。

簡短幾句話,好像世界就這樣記錄了她的離開。

這才是最讓人無奈的地方。

熱鬧的城市終將平靜,隻餘下一點悶熱,和一句話:

她怎麽就這麽衝上去了呢。

沒有答案。

就像誰也說不準:

那把刀會不會再次出現。

隻是人們已經學會了把新的不安,重新包裝成偶發,再往輿論裏一扔,像石子沉入河底。

水麵倒是恢複了平靜,但那個漩渦似乎還沒散去,或許在河底翻滾,等待下一次機會。

查看評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