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變2025?三大趨勢 應用於這些行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4年,人工智能(AI)技術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眾多領域紛紛迎風而上,廣泛應用AI科技。展望2025年,AI將在哪些領域煥發新的光彩呢?記者采訪了來自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的五位AI專家,對2025年AI應用的三大趨勢進行了前瞻性解析。

2024年,人工智能(AI)技術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眾多領域紛紛迎風而上,廣泛應用AI科技。

生成式AI迎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在文本生成、圖像生成、視頻生成等領域的應用;製造業引入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效運作;服務業中,AI的應用讓個性化服務得以實現,用戶體驗和滿意度也隨之大幅度提升。

那麽,展望2025年,AI將在哪些領域煥發新的光彩呢?記者采訪了來自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的五位AI專家,對2025年AI應用的三大趨勢進行了前瞻性解析。

趨勢一:AI打造個性化教育

當下,教育個性化已經成為了許多教育專家關注的焦點,而AI的崛起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趨勢。

清華大學計算機係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喻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AI與教育個性化的結合是(AI應用)一個極具潛力的方向。

喻純認為,教育個性化的需求非常大,“教育本身非常個性化,每個人的興趣、思維習慣都很不同。需求上來講,一個孩子需要多位老師去滿足這種個性化需求,才能真正將他的所有潛能激發出來。馬斯克一直強調,知識不應僅來源於看書,而應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時獲取。這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不過,項目導向學習(PBL)非常個性化,除非組建教授團隊為每個孩子設計項目,但哪有這麽多資源呢?在大學裏,一個教授平均要麵對幾十個學生,根本沒時間做這件事。”

在喻純看來,AI的出現,為實現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AI不僅能夠精準傳遞知識,還能感知和理解學生的情緒變化,從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複旦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驍慶也認為,教育行業將最先受益於AI智能服務,尤其是開展個性化教育。“AI作為一個專屬教練的身份出現,利用互動優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也能及時提供幫助。”此外,他還認為,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有助於彌補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

關於AI在教育中的應用,喻純提出了幾個具體的場景,包括:

學前教育(3~6歲):AI能夠支持語言啟蒙、情緒管理,並作為家庭教育專家,幫助父母理解孩子行為,提供個性化指導。

K12教育:AI通過對話和互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同時革新評估方式,提供更全麵的個性化評價。

高等教育:AI通過項目導向學習和個性化學習路徑,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果。

“AI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為每個人打造一個有助於成長的環境。如此一來,每個人或許都能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成為各自領域的‘馬斯克’”, 喻純總結道。

趨勢二:AI與工業場景結合,從製造到智造

人工智能與新時代工業場景的結合,正推動生產力的飛躍。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曾表示,人工智能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準,它將推動傳統實體經濟實現革命性升級與發展,從而催生智能經濟新形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清華大學計算機係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崔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在當前大模型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從資源稟賦的角度上講,製造業的場景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主戰場。新質生產力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都在於利用AI解決嚴肅行業的生產力問題。 “AI技術,應該更多地與工業場景結合,以提升生產力。”

崔鵬進一步闡述道,人類在處理小規模、低維度數據方麵較為擅長,但麵對大規模、高維度數據時,往往力不從心。而現代工業生產所產生的海量高維度數據,確實超出了人類的理解與調度能力,這正是亟需AI介入的關鍵所在。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係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升波也認為,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智能製造蓬勃發展的關鍵。他向每經記者列舉了兩個具體應用例子:一個是麵向複雜場景的高智能化自主移動機器人;另一個是汽車裝配場景下能夠完成這些操作的通用機器人。

崔鵬還進一步向每經記者提出了AI在工業生產中的三個具體應用場景,包括:

自動生產線的優化調度:AI能夠處理大量高維度數據,識別出潛在規律,提升生產線的運行效率。

設備維護與故障排查:AI可以通過分析故障代碼,精準定位可能的故障點,顯著提高排查效率,降低停機成本。

生產工藝的優化:在鋼鐵行業等領域,通過分析傳感器數據,AI能夠實現對生產參數的動態調整,進而提升生產效率。

複旦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驍慶則強調了人機協作的重要性。他告訴每經記者,未來的製造業將不再是單純的機械化,而是智能化與個性化的結合。AI將在輔助決策、生產調度、庫存管理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大部分任務可能都由AI或者機器學習技術去解決。但同時,人類需要進行監控和管理。”

趨勢三:“AI+醫療”逐步滲透到典型場景

據有關報道,在中國,醫療領域已經成為探索AI應用的重要場所。目前,AI技術在一些醫院已初步展開應用,覆蓋了分診導診、預先問診、病曆生成等多種場景。

根據醫療信息雲平台Athenahealth的一項調查,在美國,超過90%的醫生表示“定期”感到倦怠,其中,有83%的受訪醫生認為AI或能有所幫助,即通過AI簡化行政任務,提高診斷準確性並識別患者數據等。

“相比自動化、智能設備等場景,AI在醫療場景的應用更為複雜,”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醫療本質上是人對人的服務,這一過程非常複雜,醫學診療不僅包含理論和科學,還涉及大量經驗,很多時候依賴專家的直覺。因此,“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難度較大,但會逐步滲透到一些典型場景中。”

首先是分診和轉診場景。吳及表示,AI可以幫助優化分診和轉診體係,確保患者得到最合適的醫療服務。“醫學專家不是萬能的,越頂尖的醫院分科越細,AI的引入可以綜合利用充分的信息,有效配置醫療資源。我們在新冠疫情期間嚐試過,比如重症預警,預測哪些患者可能會發展為重症,從而更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

其次,AI能夠縮小不同地區間的醫療水平差距。吳及告訴每經記者,好的醫療資源一定會存在很強的虹吸效應,並往中心城市聚集,而AI可以促進“知識下沉”,將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管理經驗傳遞到基層醫療機構,提高整體診療水平。

吳及最後提到,AI可以為醫務人員“減負”。“將重複性工作交給AI處理,機器可能未必比得上頂尖的醫生,但它可以在保證基本質量的情況下,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減輕醫生的負擔,從而提升整體醫療機構的運行效率。”

查看評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