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內卷第一國開始擺爛,日本教育發生了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平成廢宅是指日本平成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生於平成初年,主要是指90後。在教育上,日本也存在“失去的三十年”。

從最初的應試教育的高壓模式,到寬鬆教育的嚐試,再到近年來回歸的“增負”政策,這些變化帶來的並非更多的機會,而是不斷加劇的焦慮和壓力。

伴隨經濟低迷,日本的少子化、老齡化等問題也日益嚴重,這個曾經的東亞內卷第一國似乎發生了變化。

1

東亞內卷第一國

在90年代之前的日本,論教育內卷,日本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當時的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在美國的扶持下很快就迎來了經濟複蘇,再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日本經濟開始騰飛,湧現了鬆下、三菱等世界知名企業。

經濟的快速增長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也對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在90年代以前,隻要能畢業於名牌大學,就意味著高薪厚職,買車買房不再是夢想。

受到傳統科舉製度的影響,日本人把高考視為一場類似科舉的選拔。

那個時代正好是第二次嬰兒潮的高峰期,進入學校的人越來越多,但好大學的名額卻始終有限。

每個人都渴望進入名校,然後找到一份高薪體麵的工作,因此,日本的教育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卷”。

當時,日本的中學實行6天學製,晚上還有晚自習。老師布置的作業繁重,孩子們幾乎每天隻能睡不到7小時。

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幾乎每所學校都會根據學生的成績劃分快慢班,進行分層教學,且每學期都會通過期中期末考試來調整分班。

這麽看下來,和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幾乎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的課外時間幾乎被學校占滿,也沒辦法參加補習班。由於課內教學的難度也比較高,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必要上補習班了。

所以在90年代以前,即使是公立學校的貧困家庭子女,隻要憑借個人努力就有機會魚躍龍門,考上名牌大學。

根據統計數據,1983年入學的東京大學新生中,有35.1%來自貧困家庭。

這說明了那個時期的日本,社會流動性相當高,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一舉改變命運,步入中上層社會。

日本作家栗良平創作的短篇小說《一碗陽春麵》中的主人公便是典型的例子。書中講述了一對出身貧寒的兄弟,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大家普遍認為,這一篇小說反應了這一時期的日本社會發展,主人公一家迎來光明未來的寫照正是日本社會變遷的一個真實縮影。

這部作品寫於1987年,距今已經34年。如果作者在今天寫,貧窮人家的孩子不僅吃不上陽春麵,而且也上不起補習班,更考不上好大學。

2

“毀”了日本一代人

盡管當時嚴苛的應試教育帶來了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它也引發了不少家長的反感:

我們的經濟已經如此發達,為什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得那麽苦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認為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他們決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素質,大力推行“寬鬆教育”。

首先是將語文、數學、這些文化課的上課時間縮減10%,並將課程內容簡化,學習內容減少了約30%。

增加生活技能相關的課程,如手工、縫紉、烹飪等課程。

接著,為了實現教育公平,政府取消了重點班和快慢班,不允許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晚自習也被取消,學生的放學時間提前到下午三點。

政府認為,這樣做可以減輕孩子們的課業壓力,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興趣愛好,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能實現。

但是,這一係列改革隻針對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而日本的大學招生采用全國統一的學力考試和各大高校單獨考試相結合的模式,兩個考試的成績綜合評定。

推薦閱讀:又是一年出願季,在日本申大學到底有多複雜?

公立學校教學難度降低、課時縮減,很多學生就連基礎的知識點掌握都很困難,更加無法應對名校的單獨考試。

如果想要進入好大學,要麽去讀私立學校,要麽去上補習班,然而這兩者都很費錢。

於是,日本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一批課外補習班,也稱作“私塾”。

有錢家庭的孩子上的是私立學校,再加上私人一對一輔導或高端私塾;中產家庭雖然承擔不起私立學校,也會讓孩子上私塾補課。

推薦閱讀:中產爸媽別再相信,日本“快樂教育”這碗毒雞湯了

而窮人的孩子既上不起私立學校,也負擔不起私塾,最終隻能“躺平”,考上頂尖大學想都不敢想。

曾經有一本暢銷書叫《中學生的考試9成靠父母》,它詳細傳授了家長如何輔導孩子應試的技巧。

學習已經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應試負擔已經不可避免地延伸至家長。

這場教育改革實施了幾年,最終的結果卻一言難盡。

日本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首次參賽成績中,數學位列第一,閱讀排名第八。

到了2003年,第二次參賽時成績急劇下滑:數學排第六,閱讀排第十四。

日本人終於急了,在2016年,日本政府決定放棄“寬鬆教育”,重新開始“增負”。

但是在寬鬆教育下誕生的日本的“平成廢宅”們,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現實。

3

新的內卷又開始

寬鬆教育的取消導致了教育競爭死灰複燃,家家戶戶都在“雞娃”。

日本麵臨著嚴峻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很多日本家庭已經不止是六口之家,而是一大家族在育兒。

孩子的教育資金甚至從“六個錢包”擴展到了“十個錢包”,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也一起出錢抓教育。

日本社會的學曆歧視嚴重,名校情結根深蒂固,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為了孩子的教育拚盡全力。

日本也有類似國內的“X大附”這樣的國立大學附屬小學,家長和孩子們趨之若鶩。而且,學校的學區房也變得極其搶手,靠近優質學校的房子價格飛漲。

但即便解決了學區房的問題,也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進入心儀的小學。學校會綜合考察孩子的多方麵素質,包括性格、體育等因素。

日本的小學主要分為三類:公立小學、私立小學和國立小學。

雖然公立和國立小學都是公辦學校,但國立小學通常是一些著名大學或醫學院的附屬學校,競爭非常激烈。

公立小學無需考試,而國立和私立小學需要考試,這些學校往往是家長的首選。

尤其是國立小學的考試競爭最為激烈,這些學校類似於國內北上廣的熱門公立小學,集中著優質的教育資源。

文京區被稱為日本的海澱區,其代表性的名牌公立學校-“3s1k”誠之小學(S)、千馱木小學(S)、昭和小學(S)、窪町小學(K)。這4所學校的縮寫統稱為“3s1k”。

為了順利入學,家長和孩子需要經曆一係列嚴格的考察和準備。

最基本的就是孩子的衣著。日本的入學麵試不僅會考察孩子的言談舉止,還會通過服裝來間接了解家庭背景。

每個學校的要求不盡相同,這就催生了專門為此服務的“奧九令”商場。商場的導購員會根據每個學校的不同要求,為孩子量身定製合適的衣服。

一套符合要求的服裝費用大約在2000美元左右,還不包括父母的正裝費用。

麵試時,孩子們需要換上指定的衣服並攜帶便當盒,因為考官會通過這些細節來觀察孩子的家庭背景。

所以,沒有哪個家長敢弄個山寨版來應付。

孩子的簡曆也是決定能否順利入學的重要因素。許多學校在入學考核中非常注重孩子的體育能力。

為了提高競爭力,小男孩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還需進行體操、遊泳、空手道等體育鍛煉,而女孩則會選擇體操或舞蹈等項目來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家長和孩子們已經準備好所有的必備項目,依然需要進行模擬麵試訓練,才能在正式麵試時應對自如。

很多家長會選擇專業的培訓學校,進行至少20場以上的麵試演練,幫助孩子和家長熟悉麵試流程,並調整好心態。

然而,最為重要的還是筆試。雖然學校口頭上聲稱不會單純以筆試成績為標準,但家長們心裏清楚,低分必然會導致孩子被淘汰出局。

為了應對筆試,孩子們通常需要完成至少一萬份作業。如果從4歲開始訓練,每天至少做25份作業。

筆試內容包括公文,也就是一種綜合考察數學和閱讀能力的題型,類似於智商測試。

日本的教育內卷也催生了一個特殊群體“媽媽友”(ママ友),很多媽媽在產後離開職場,成為全職母親,生活重心轉向了育兒。

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後,與其他家長交流成了她們最重要的社交方式,日常交流的話題就是補習。

盡管日本的生育率萎靡不振,很多學校招不滿適齡學生,但補習行業的總產值並未縮減。

目前日本有40%的小學生參加了課外補習班,有超過65%的初中生在校外補課。

兜兜轉轉,日本教育改革幾十年,家庭教育負擔越來越重,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

但這種無休止的投入是否真能換來更好的未來,依然是一個問題。

孩子是這場教育變革中最大的受害者,他們不僅要承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巨大壓力,還要麵對一個充滿矛盾的教育環境。

在日複一日的內卷中,躺平或許在他們看來是跳出圍城的唯一辦法,但這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正在步日本的後塵,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教育焦慮彌漫在每個家庭之間。

過度的競爭並沒有讓教育變得更好,反而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

在扭曲的教育觀念和方式下,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思考,未來將如何找到一條既能減輕家庭壓力,又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之路?

查看評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