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有網友發帖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外交流項目中,浙江大學負責該項目的教師並未直接與劍橋大學建立聯係,而是通過中介機構處理簽證事宜,並涉嫌使用偽造的劍橋大學邀請函。
事件曝光後,有參與此項目的同學表示,遭到英國簽證中心10年拒簽處理,其中包括一些已經向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交了深造申請的同學。
12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發布情況通報稱,學院赴英一項聯合論壇活動申請簽證被拒一事已成立工作專班,核查相關情況,目前,警方已受理學院和學生報案,立案開展調查。
《新民周刊》采訪到已經從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畢業的小路(化名)。2023年初,小路曾參與過學院另一個交流項目:劍橋⼤學⾦融科技與科學技術寒假課程項⽬。小路告訴本刊,項目為線上課程,當時在聽課時就覺得“確實⽐較⽔,第⼀節課像在介紹英國的旅遊項⽬。我們查⽼師的信息,發現他是⼀個英國的導遊。”
小路所在的微信群裏,有“清風明月”和“Bill”兩人,而這兩人也是本次拒簽事件中學生們微信群裏的兩位所謂“老師”。
1
因邀請造假學生信用被質疑
此次浙大經濟學院學生被拒簽事件,最早的爆料發生在浙江大學CC98校內論壇。
一份網傳聊天記錄顯示,在一個共有26人、名為“第五屆博士生聯合論壇 浙大—劍橋”的群聊中,一名學生@一位微信名“清風明月”的老師稱,“我已經達到了畢業標準,如果因為老師的原因導致10年的(英國)簽證被拒簽,我將追究你的責任。”
之後的聊天記錄中,有人對一位微信名為“Bill”的群聊成員表示,自己第一時間給(簽證中心)打電話要求撤銷簽證,但被告知不同意撤簽。
結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官網信息和學生爆料,可以證實群聊“第五屆博士生聯合論壇
浙大—劍橋”所指的論壇是“第五屆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研究生聯合論壇:數字經濟與全球創新”。
根據10月24日學院官網“學生項目”一欄發布的“線下交流—選拔通知”,“為持續推進與世界一流高校合作,加強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麵向廣大學生著力推進在地國際化,將選拔優秀在讀研究生參加‘第五屆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研究生聯合論壇:數字經濟與全球創新’交流項目”。
項目包括參加劍橋大學交流研討會,數字經濟、國際商業管理及高科技金融與創新的專題演講和討論,倫敦、劍橋和牛津城市遊覽及學術訪問等。時間為2024年12月13日至2024年12月20日。
費用方麵,包括交流研討會和講座費、劍橋學術訪問費、認證費、茶歇費在內的項目費用由學院支付,入選學生還可申請每人約6000元人民幣的機票報銷。其餘部分如食宿費、交通費、簽證申請費等個人費用需自理。
通知發布方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中英)全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學經濟學院。
查詢學院公開信息,發現該聯合論壇至少在2021年就有相關記錄。2021年、2022年分別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受疫情影響,當時均采用線上模式,因而不需要官方邀請函,也不需要辦理簽證。
不過這一次,線上項目變成了線下。按照計劃,學生將前往劍橋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
此前爆料的網友表示,事情的起因是學校教師和中介偽造了劍橋大學教授的邀請函。
“他們出了一個假的邀請信,仿造了劍橋教授簽名,這次申請簽證,(英國)大使館給劍橋大學打電話了,那個教授看這麽多中國學生要來,說沒這回事,使館認定我們材料造假,哪怕是像我過簽的,因為邀請信上有所有人的名字,也會被抓出來撤簽。”
2
兩名“老師”出現在多個國際交流項目群中
上述聊天記錄提到,被拒簽的學生將矛頭對準了微信名為“清風明月”和“Bill”這二人。
通過對小路的采訪,以及浙大經濟學院學生提供的信息,《新民周刊》注意到除了“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研究生聯合論壇”交流項目,浙大經濟學院組織的類似涉英項目還包括“英國倫敦大學聯盟(LSE)—國際精英課程項目”“英國劍橋大學金融科技與科學技術課程項目”“英國劍橋大學商業創新與人工智能暑期訪學項目”等。
其中,小路參加的正是“英國劍橋大學金融科技與科學技術2022-2023寒假課程項目”該課程是“在線交流”模式,項目費用為9800元人民幣。
小路提供的微信群聊記錄顯示,當時群裏主要負責人也是“清風明月”和“Bill”這二人。事實上,目前網傳多個浙大經濟學院涉英短期交流項目,都和這二位密切相關。
在這些項目中,“清風明月”負責組建微信群,此後將“Bill”拉進群,而“Bill”會直接或間接組織學生匯款。這一操作,目前也遭到多名學生的質疑。
多名參與過上述LSE項目的學生在浙大校內論壇爆料,匯款並非通過校方或者學院提供的收款信息,而是由“Bill”提供支付寶二維碼轉賬。
那麽,“清風明月”和“Bill”究竟是誰?
浙大經濟學院新聞中心有一篇名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與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國際經濟金融學院開展會談》的報道,文內提到學院一位外事科秘書,姓名為“王清風”。
小路告訴記者,“王清風”即“清風明月”。
小路提供給本刊的聊天記錄顯示,“Bill”自稱“英國羅素大學集團亞洲區代表”。而在其他項目的群聊中,“Bill”又提到自己是“倫敦大學周博超”。
此前浙大經濟學院學生提供的轉賬記錄顯示,收款方為一家名為“Cambridge Uni Education
Limited”的公司。
據銀柿財經報道,“Bochao ZHOU”名下在英國注冊的公司共有5家,其中3家公司狀態顯示“已解散”,還在營業的NET TECH
CONSULTING LIMITED成立於2013年6月17日,營業範圍包括信息技術谘詢和旅行社活動。
而在NET TECH CONSULTING LIMITED的注冊地址上,還有另一家公司Cambridge Uni Education
Limited,也就是上述提及的學生項目費用的收款方。
《新民周刊》查閱中文公開報道,發現在一些涉及英國旅遊相關的文章中,有一位“周博超”多次出現,而他的常用身份是:英國旅遊公司愛導遊首席執行官。
此次“拒簽”事件發生後,多名參與涉英項目的浙大學生坦言,直到這次事情曝光,大家才知道Bill並非劍橋的老師,更有可能是留學中介。
3
為完成“第四課堂”學分
小路告訴本刊,之所以在2023年寒假報名學院的“劍橋⼤學⾦融科技與科學技術2023寒假課程項⽬”,因為當時自己大三,而大四畢業需要完成第四課堂學分和國際化模塊。此前又因疫情,沒法赴境外交流。
今年1月,浙江大學印發《浙江大學本科生第二、三、四課堂學分管理辦法》,其中在“第四課堂修讀方式”部分寫明,學生可通過“赴國(境)外高校等參加並完成與我校共建的2+2、3+X等聯合培養項目”“赴國(境)外高校等參加交流項目並獲得有效課程學分”“赴國(境)外高校等參加4周及以上的各類交流項目並提供修讀證明等相關材料”等方式獲得“第四課堂”學分。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一位在校生菁菁(化名)告訴《新民周刊》,外國語學院的同學對第四課堂普遍都比較重視,本學期自己所在係有近一半的同學都選擇赴境外交換。
“對於其他學院而言,這種出去交換一學期的比例肯定沒有這麽高,所以他們一般會傾向於選擇在寒暑假參加此類交換訪學項目,來獲得學分。理論上是有參與就可以獲得,但因為後麵很多人研究生有出國想法所以也會把這個學分當作一個給簡曆加分的經曆,所以也會有人選擇要部分自費的相對昂貴的項目,但學校名頭很好(如牛津訪學等),重視程度還是根據個人情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的。”菁菁向本刊解釋。
在一個本次“拒簽”事件相關的維權群中,記者看到有消息顯示,“清風明月的牌子已經被翻了”,一張辦公室門口的圖片上,“國際與港澳台事務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姓名已經看不到了。
至於“拒簽”事件最終結果如何,有待警方進一步的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