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去過肛腸科,那你或許會發現,現在肛腸科外麵的“帶洞椅子”越來越常見了。
此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就憑借自家的“挖洞人體工學椅”走紅,中山六院在盆底治療專科處放置了3排12個椅子,每個椅子中間都有一個大洞,專供肛門手術後患者使用,被網友調侃為“抓住了客戶痛點”。
圖源:小紅書@Yokunai,已獲授權
有網友發現,廣州某醫院的肛腸科也有這種“帶洞椅子”。
圖源:小紅書@麻辣摸魚 已獲授權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肛腸科患者專用座椅也引來眾多網友關注,隻見這些椅子中間也有個大洞。評論區有網友表示,自己確實在醫院也見到過這樣的椅子。
圖源:公眾號@中一附肛腸
所以,為什麽肛腸科的椅子中間都有個洞?
沒有人能不慘叫著走出肛腸科
其實椅子中間挖洞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為了讓患者坐著的時候,患處不會直接受到壓迫,從而減輕疼痛。
對於自家醫院的“挖洞人體工學椅”,中山六院的盆底治療專科李麗副主任技師曾表示,肛腸患者術後創麵疼痛難忍,無法正常就座,創麵處理需等待的時間也長,再加上部分患者創麵愈合時間較長,故參考科室治療椅設計等候區的座椅。
李麗表示,在定製椅子的時候有兩個要求:一是在不鏽鋼的椅麵上加軟墊,二是在中間做出一個直徑15cm的空心圓。後續醫院可能還會根據反饋增設椅子或者調整洞的大小。
不少網友紛紛誇讚這一椅子設計貼心,畢竟,有過相關經曆的朋友都知道,肛腸科的事兒,從來不是“屁大點事兒”,它很可能從病發,到就診,再到術後恢複,一路疼到底。
肛門處皮膚組織薄,肛管和肛周皮膚分布著豐富的神經,因此這部分的痛覺十分敏銳,哪怕是肛腸科最常見的痔瘡問題,處理過程都會引起劇烈疼痛。
2018
年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ASCRS)製定的《痔病管理臨床實踐指南》,通過回顧性分析115775例手術患者,發現痔切除術後報告的疼痛在529種外科手術中排名第23位,排名前5%,不可謂不疼。
肛管的神經支配 | 圖源:參考資料 [2]
對肛腸疾病到底有多痛,也有研究者做過調查,他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172例肛腸常見病術後患者,詳細觀察並記錄患者疼痛情況,並對資料進行整理歸納。
該研究對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法(VAS劃線法),即在A4紙上畫一條縱向的10cm長的粗黑線段,分別在上下端標記“0”“10”,0代表完全無痛,10為難以耐受的劇烈疼痛,讓患者在線上最能反映自己疼痛程度之處做一標記。線段長度小於等於3cm為輕度疼痛,3cm~7cm為中度疼痛,
7cm~10cm為重度疼痛。
結果發現,術後排便時感到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占比接近七成。
每日排便時疼痛規律分布情況表 | 圖源:參考資料[4]
換藥帶來的疼痛更甚,有超過80%的患者認為疼痛程度達到中度和重度。
每日換藥時疼痛規律分布情況表 | 圖源:參考資料[4]
有一些更慘烈的情況未被納入本次調查,比如剪肉芽,“每次都跟第一次(做手術)一樣疼”。
圖源:壹讀
更令人崩潰的是,肛腸疾病術後不僅疼痛程度大,持續時間還長。
研究結果顯示,在肛腸科疾病術後6~10小時(差不多是麻藥勁兒過了後),過半患者會體驗到第一波疼痛,術後22~24小時疼痛達到峰值,且每一次排便、換藥等時疼痛都會加重,之後減弱,直到下一次排便、換藥又加重,然後又減弱……
疼的花樣也很多,換藥時主要是刺痛和裂痛,排便時主要是裂痛和脹痛,靜養時主要是墜痛和脹痛……這種在“疼死我了”和“又能活了”之間來回跳躍的日子,一般要持續7~10天,其中肛周膿腫患者的疼痛可持續10天以上。
沒辦法,誰讓人每天都得用到肛門呢,每天都刺激傷口,自然恢複得慢點。
疼痛持續總體時間與病種分布圖 | 圖源:參考資料[4]
對術後患者來說,就診時若有一個“挖洞人體工學椅”出現,那簡直是救了大命了,雖然“感覺坐下去的瞬間,麵子也會從洞裏掉下去”,但借用網友的回複:“真的發作起來才不管麵子。”
醫院椅子“不好坐”?
不過,“挖洞人體工學椅”雖好,但這種特殊設計的椅子數量並不算多,醫院裏更常見的是滑溜溜的金屬座椅。
2023年,有媒體走訪了北京多家醫院,結果發現金屬座椅、塑料座椅和皮質座椅是目前醫院候診區的常用座椅,其中金屬座椅最常見。
這種金屬座椅上麵遍布小圓孔,表麵冰涼,坐上去的瞬間“便秘患者都能被激竄稀”。且這類椅子往往是連排設計,一人抖腿,一排顫抖。被吐槽最多的則是這類金屬座椅滑溜溜的椅麵和“刁鑽”的靠背角度,如果整個人完全放鬆地靠在椅背上,結果很可能是從椅子上“出溜”下來。
有的車站也是這種椅子|圖源:圖蟲創意
那麽,醫院為什麽要用這種滑溜溜的金屬座椅?
這和醫院的“特殊環境”分不開。很多醫院之所以“偏愛”金屬座椅,主要是因為它價格不貴,高強度、耐腐蝕,簡單說就是便宜還耐造。更重要的是,金屬座椅更方便清理,醫院每天人流量大,急診樓等特殊科室的病人還可能出現嘔吐、流血等情況,相比於其他材質的座椅,此時金屬座椅好打理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而且,這種滑溜溜的椅子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妙用”:更便於發現失去意識,從椅子上滑落的患者。有的患者雖然“不吱聲”,但可能情況已經比較嚴重,甚至可能直接失去意識從椅子上滑落在地,此時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一旁的其他候診人,都能及時發現情況不對勁。
如今,為了給患者更好的就診體驗,很多醫院對金屬座椅進行了“升級”。有醫院直接給不鏽鋼候診椅包上了軟墊,還有醫院直接設置了一定數量的按摩椅,對於某些特殊情況,如輸液,有的醫院還會特別設置輸液椅。
還有可充電的座椅|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不管醫院的椅子多好坐、多人性化,都比不上健健康康、不用去醫院的好。與其誇讚肛腸科的椅子人性化,不如現在就起來走兩步,順便來20個提肛運動。
參考資料:
[1]《生命時報》報社官方微博
[2]肛腸外科手術技巧/李春雨等主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B站有痔醫生個人賬號視頻
[4]於貝貝. 肛腸常見疾病術後疼痛情況觀察及疼痛幹預[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8.
[5]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出圈”的椅子!
[6]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醫院的金屬椅子能否換一換?患者吐槽“冷板凳”
頭圖圖源:公眾號@中一附肛腸
作者:敏敏 黃偉明
編輯:陳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