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隨著《再見愛人》第四季的播出,成了繼“PUA”後又一出圈的有害親密關係模式。
關於NPD的討論高潮迭起。綜藝中,有人因爹味溢出的離譜發言被網友“確診”為“NPD”,有人因言行過於自我被稱為“NPD”王者。爭議此起彼伏,“NPD”這一知識點也在此過程中被普及。
“NPD”,這個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歸類出的人格障礙類型,終於等到了大洋彼岸的潑天流量。與此同時,人們開始將此標簽武器化,給越來越多人扣上“NPD”的帽子。
到底什麽是“NPD”?和“NPD”共處在一段關係中是什麽感受?被網民“蓋章”的真人秀嘉賓就是“NPD”嗎?如果我們遇到“NPD”該怎麽辦?
?
?
01
NPD是什麽??
?
?
?
Narcissistic(自戀的)一詞,NPD的N,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納西索斯的故事,他以美貌聞名,在拒絕了所有追求者後,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最終因為所愛之人無法回應自己,憔悴痛苦而死。這種極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征,構成了NPD的主要定義。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製定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NPD是一種過度需要被人欽佩,缺乏共情他人感受能力的人格障礙,具有終生誇大自我重要性、需要被仰慕、在人際關係中具有剝削性、缺乏同理心,沉溺於對無盡的成功的幻想等特征。
根據《哈佛健康》,美國有5%的人口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男性患此病的幾率比女性高出50%至75%。NPD會損害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導致社交和工作關係出現問題,並伴隨更高的自殺風險。
與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一樣,NPD也常與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同時發生,包括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和酒精、藥物等物質使用障礙。
人格障礙是由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成長經曆共同塑造的。
精神分析學界通常認為,NPD的後天形成有兩個可能,一是父母過度高估孩子,不斷表揚或認為孩子有特殊能力;二是孩子在父母長期的忽視或打壓中尋求愛和關注,通過愛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前者形成的NPD是顯性自戀型,可以被定義為傲慢、自私、不喜歡被限製的個體;後者父母的行為則易導致孩子的隱性自戀人格,形成將他人的評論和批評內化,並試圖過度追逐自尊以應對自卑感的個體。
人們從《再見愛人》中的夫妻相處模式了解到NPD,是因為它最常在親密關係中被討論。
與NPD的戀情被經曆者們總結為“吸血鬼(NPD)捕獵血包”,通常經曆“愛轟炸期(理想化)——貶低期——拋棄期(斷崖式分手)——回吸期”四個階段。
NPD的反複拉扯,會極大地消耗伴侶的能量,除非真正斷聯,否則很難逃離。
?
?
?
?
?
?
02
NPD在關係裏的衝突“NPD”們在對親密關係造成傷害的同時,作為社會中的人,他們也有其他的身份,可能是父母、同事,或是同學、朋友。
我們統計了豆瓣“自戀型人格障礙”小組19.5萬條帖子和評論,發現在談論自己與NPD的交集時,伴侶關係是最常出現的場景,但也分別有39.2%和9.7%的經曆發生在父母與子女,和工作關係中。
一項針對436名與病態自戀者存在伴侶或親屬關係的參與者的定性研究結果顯示,43.9%的自戀者家庭成員和伴侶自我報告,曾遭受過不同形式的虐待,包括情感、身體、言語和性虐待。超過三成參與者曾遭受自戀者施加的出軌、性癮、拒絕性行為等不受歡迎的帶有強迫性的兩性行為。對財產的不當使用甚至濫用同樣是衝突的重要來源,如債務、偷竊、經濟控製、吃軟飯、不負責任等。
此外,與病態自戀者的關係往往是高度複雜的,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與NPD戀愛的四個階段,31%的親屬和伴侶麵臨著在關係中相互理想化和來自高自戀者的過分貶低。
我們參照該研究對病態自戀人群與關係親密者的四種互動關係模式(虐待、不受歡迎的兩性行為、使用和濫用財產、相互理想化和貶低),分類了豆瓣“自戀型人格障礙”小組中的帖子和評論。
虐待是最常被提及的關係模式。
“這種隱秘的精神虐待一般人都不懂。我爸前幾年找到我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同學親戚,在他們麵前賣慘造謠,最嚴重時,甚至我媽都覺得問題在我。”
“小時候我媽媽特別喜歡拿她的侄兒們和我三角測量。之前遇到的隱n也是會明目張膽地搞各種三角測量(指的是在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中,引入第三方作為參照點或影響因素,以評估或調整雙方的關係狀態)。”
“一開始和後來簡直是兩個人,真的非常陌生,那種冷漠,比不認識的時候還冷漠。”
愛轟炸期相互的理想化和之後的過分貶低則是豆瓣組員們討論第二多的維度。
“我帶著期盼、感恩和濾鏡理想化了那個人,現實截然相反,清醒過來心還會痛,痛自己真傻!不值得!”
“遇到了 當天給我戀愛轟炸 各種承諾 晚上就拋棄了 然後再也沒出現過”
“我父母在我麵前貶低我哥,在我哥麵前貶低我,我前任一直拿我跟他沒追求上的女的對比,還各種製造和其他女的聯係”
此外,諸如對共同財產的強烈控製欲、缺乏責任心、軟飯硬吃等對財務的不當處理,和包括出軌、斷崖式分手、無縫銜接、性虐待在內的不受歡迎的兩性行為也普遍存在。
於是,幾乎必然的結果是,病態自戀者的伴侶和家庭成員常見焦慮、抑鬱、向內攻擊,導致軀體化反應和疾病等心理問題。這其中,現任和前任伴侶的抑鬱反應相較家庭成員更為嚴重,而無論是伴侶還是親屬,都麵臨著顯著的心理疾病問題。
與病態自戀者長期處於一段緊密的關係中,不僅會損害伴侶和家庭成員的個人幸福感,也常導致他們與其他人的人際交往更加困難,包括對外攻擊傾向和較強的依賴性。
自戀型人格在工作環境中通常具有破壞性。電子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自戀型領導會誘發下屬的沉默行為,並對下屬工作績效產生消極影響。
也就是說,領導自戀,下屬閉嘴,公司遭殃。
?
?
03
我們應該拿NPD怎麽辦?在了解了“NPD”是什麽,會給身邊的人帶來什麽影響後,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我們該拿“NPD”們怎麽辦呢?
“自戀型人格障礙”小組也許給出了答案。
選擇徹底地離開,自己做到精神和經濟的獨立是最好辦法。
另一個建議或許同樣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將一些簡單的行為作為判別對方是否是NPD的依據。
這兩年,NPD一詞在互聯網上的討論熱度越來越高,綜藝中的十幾個片段,就足以讓網民下“診斷書”;豆瓣“自戀型人格障礙”小組中最多的帖子,也是描述一些特征,請組員幫忙鑒定是否是NPD。
一時間,人人身邊都好像有幾個NPD前任、父母、或是同事。
但是,醫學上人格障礙的診斷是很難的。南通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磊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相較於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等疾病,人格障礙由於涉及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其診斷主觀性更強,診斷結果的穩定性也就更差。
有自戀,甚至高自戀傾向不等於人格障礙。NPD的診斷需要交由專業、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通過對本人甚至相關知情者較長時間內多次的觀察和訪談才可能確定。“從實際狀況來看,隻有少數嚴重失調的NPD患者的診斷是沒有疑問的,大部分人處於診斷的‘灰色地帶’”,李磊解釋。
而在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中,PUA、NPD等心理學術語常常被簡化成一種標簽,人們用他們來描述自己不喜歡的行為,或幫助解釋自己在關係中遭遇的痛苦。
這種簡單化的貼標簽,將複雜的人際問題道德化,輕鬆地將他人的行為解釋為“有人格障礙”。就像《簡單心理》對此闡述的那樣,痛苦的人需要一個出口——“如果ta是NPD,那我的痛苦就有了命名;如果ta是NPD,這一切就不再是我的錯;如果ta是NPD,我就終於可以離開這段關係了”。
我們需要警惕標簽的濫用,一個專業醫學概念的泛化,不僅可能傷及無辜,也意味著我們放棄了關注具體的人和真實的關係。
但無論如何,如果你在一段關係中感受到了痛苦,那這份痛苦就一定是真實的。不管對方是否真的是NPD,找回自己的方式最簡單的方法仍然是抽身離開,正如用戶“豆友197530401”的評論,
“保持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好好吃飯睡覺鍛煉身體;無條件相信自己的感受;尋找你能找到的支持;保持閱讀、思考和覺察,而堅持著一切並反複覺察自己行為的過程,就是漸漸遠離那個我們所恐懼的輪回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