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到底是投資,還是逃離內卷的出路?
?
對於一些家庭而言,國際教育無疑是一種長遠的投資。他們希望通過為孩子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更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與全球接軌的機會,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家庭認為高考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國際教育可以提供一條通往名校的“輕鬆的捷徑”。
到底,我們在選擇國際教育的背後,究竟是追求孩子的未來發展,還是試圖逃避眼前的壓力?
1
資產2千萬,非得高考嗎?
最近,一則帖子引發了熱議,一名學生表示,自己的成績中等,家庭擁有2000萬的資產,但父母依然堅持要他參加高考,寧願花幾十萬給他補習。
?
他坦言,補習對他來說幾乎沒有作用,如果能考上一個好學校,他當然不想考慮出國。
但從現實角度看,若不能通過高考進入理想的學校,倒不如走國際教育路線。
這番話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有人評論:2000萬就想走國際路線,想得太簡單了!
有人粗略估算,至少需要500萬的預算,才能勉強支撐得起整個國際教育的開銷。
甚至有評論直接指出:在北京,2000萬也就是一套普通的房子,如果資產不能變現,想要支撐國際教育的開銷,還是有很大難度。
甚至有評論提到,A9家庭(即擁有超過一億元人民幣資產的家庭)的同學,都在老老實實高考。
發帖的學生顯然是抱著希望能通過國際教育進入更好的學校,但大部分的評論並不支持這一選擇,反而是“勸退”的聲音居多。
很多網友提出,按照目前的就業形勢,花幾百萬留學回來不知道多久才能賺回,還不如直接花掉這些錢。
2
培養一個國際生1200萬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連家產2000萬的學生都在被“勸退”,選擇國際教育,究竟要準備多少錢?
前段時間,一位江浙媽媽在帖子中表示,家裏經營著年收入上千萬的工廠,然而在國際教育的道路上,依然感到力不從心。
她算了一筆賬:
僅僅是孩子的國際學校學費,每年就需要30萬元左右,再加上20萬元的特長班和夏校費用。
隨著年級的增長,參與競賽的費用每年又要10萬元左右。再考慮到申請費用、語言考試費用等,幾乎每個階段都需要額外的投入。
到了大學階段,僅學費和生活費每年就需100萬元,總共四年下來,這些開銷便已達到400萬元。
全部算下來,1000萬的預算看似充裕,但在國際教育的各項支出麵前,依然遠遠不夠,最後不得不再追加200萬。
根據2023年國際學校信息平台(International Schools
Database,ISD)的統計數據,全球國際學校費用排行榜顯示,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四座城市排名前十。
其中北京排名第2,上海排名第3,深圳第7,廣州排名第9。
在北京,國際學校的學費中位數為36,799美元/年,而頂級國際學校的學費可以達到40,337美元/年(約合29.25萬元人民幣)。
上海的情況類似,學費中位數為33,777美元/年,頂級學校的學費為44,710美元/年(約合32.39萬元人民幣)。
看似每年20-30萬元的學費,對於擁有2000萬資產的家庭來說似乎不算什麽。
但別忘了,這隻是學費的一部分,而且僅僅是其中一階段的費用。
對於有意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庭來說,從幼兒園階段開始的規劃已經是一個長期的資金投入。
一些國際學校和外籍幼兒園中的學費介於25萬元至29萬元之間。
如此一來,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整個國際教育周期,費用已經“滾雪球”般地膨脹。
根據粗略估算,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的學費,總額大約在500萬至800萬元之間;
如果從初中階段開始上國際學校,學費則在150萬元至300萬元之間;
而僅僅選擇高中階段就讀國際學校的費用,也在65萬元至100萬元之間。
這些費用僅僅是學費而已,還沒有考慮到學生參與各類國際學術競賽所需的花費。
例如,世界學者杯(WSC)、ASDAN模擬商賽、哈佛大學模擬聯合國(HMUN
China)、美國數學競賽(AMC10)、袋鼠數學競賽等,都會涉及到培訓費、私教費以及各種其他開支。
這些附加費用,往往是家庭教育投入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但這都隻是在還沒有真正留學時所需要的費用。
最近加州大學又宣布對2025-26的非本州本科生收取的附加學費上漲9.9%,即增加3,402美元,達到37,602美元,再加上基礎學費,總學費攀升至52,536美元。
不出意外,很快我們就會看到其他美國大學學費漲價的消息。
近年來,也有一些相對更具性價比的留學選擇逐漸崛起。
例如,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小眾留學目的地,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家庭。
除去教育質量得到認可外,這些地區的留學費用也相對較低。比如,日本公立大學的年留學費用大約為15萬元,新加坡公立大學的學費則在18萬至21萬元之間。
新加坡國立大學2024-2025本科學費
這些小眾留學目的地的學費和生活成本相對較低,但同樣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和廣泛的國際交流機會。
無論選擇哪條教育路徑,資金的合理規劃和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堅定選擇國際教育這條路,就必然要做好充分的資金準備,確保在留學過程中不會被“斷供”。
3
國際教育不是逃避路線
從另一方麵來看,走國際路線有錢就夠了嗎?
無論是申請美國、英國的大學,還是其他國家的頂尖學府,光有錢並不夠。
托福、雅思、SAT、AC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國際學術競賽的獎項,甚至是各類課外活動的參與,這些都是進入名校的“硬通貨”。
國際教育路徑對於學生的要求通常是多方麵的,除了成績,學生還需要具備較強的領導力、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平平無奇的課業成績和毫無特色的綜合表現,遠遠無法滿足申請頂尖大學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留學的準備並非是臨時抱佛腳的事。
大多數準備走國際教育的家庭,往往從孩子初中甚至更早的階段就開始規劃,提早進行語言培訓、參加各類課外活動和競賽,以此來積累必要的申請材料。
如果帖子中這位學生已經處於高二或高三年級,那就相當於錯過了黃金準備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在短時間內達到頂尖大學的要求,難度可想而知。
雖然我們常常說國際教育是“逃離內卷”的選擇,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國際教育的競爭,和國內高考的競爭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高考競爭激烈,學生隻能在文科理科的框架內奮力拚搏。
在國際教育的賽道上,孩子們同樣需要“卷”,不過這種“卷”並非是單純的成績競爭,而是基於興趣、特長和個性化發展的卷。
這種卷既考驗家庭的教育規劃能力、也考驗家庭的資產,更考驗孩子的綜合能力。
而且國內大學通常是“嚴進寬出”,高考幾乎是最難的一關,一旦考上大學,後續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
而國外大學,尤其是英美頂級學府,采取的是“嚴進嚴出”的模式。
即使學生能夠順利通過申請,進入到這些名校,未來四年如何在“學術高壓鍋”中持續保持優秀,如何在高強度的課程和項目中脫穎而出,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近年來,像哈佛、耶魯、斯坦福等頂級大學已經對一些不符合學術要求的學生進行“清退”。
哈佛51名本科生,在2021-2022學年因學業表現不佳而被勸退。
不僅如此,還有149名學生將在學校接受“學術緩刑”
進入名校的門檻雖然比高考寬鬆,但在校後的高強度學術要求往往讓很多學生感到不堪重負。
走國際教育路線並非意味著避開學術壓力,它隻是轉化了競爭的方式和形式。
抱著逃避的態度選擇國際教育,最後必然會指向失敗。
無論是把國際教育看作投資,還是看作逃避路徑都不恰當。歸根到底家長和學生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興趣與優勢來做出最優選擇。
這都需要我們慎重、理性地規劃,而不是拍腦袋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