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Holly。
今年美國大學搶人大戰比往年來得更早,距離早申放榜還有一個月之際,芝加哥大學就已經早早鎖定了國內十餘名學生的錄取。
其首創的ED0,參加了芝大夏校的學生可以提前申請,在三周內就可以獲得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據說成為招生先行站的夏校已經擠爆了——
原本滾動錄取到明年3、4月就會滿到撲出來的夏校,不少現在就已經名額告急了。
而在追捧夏校的另一麵,卻是外媒對於夏校的起底:
名校開夏校隻是為了盈利,很多家庭花了很多錢參加昂貴的夏校,卻做了無用功,對申請的幫助不大。
究竟夏校是盛夏泡沫,還是爬藤利器?每次去一趟夏校少則十萬的開支,到底值不值?還是可以把錢花在其他地方呢?
就此,我們前段時間做了一場沒有對外開放的私密升學工作坊,今天將精華整理出來,有些真心話,不吐不快。
■哈佛大學的夏校生活。
90%夏校無法帶來光環
這十幾年來,夏校在國內走過了幾個階段,從最初的鮮有人問津到趨之如騖,再到對此祛魅。
2023年後,這波熱潮又回流了。
好幾個顧問老師跟我說,現在家長來問夏校的問題,就是我們十年前在說的,仿佛就是一個循環,又回到了原點。但是時代不同,自然也有諸多不同。
跟以往比起來,現在市場更為商業,機構層出不窮,推波助瀾更甚,申請也越來越內卷,很多人去參加夏校更出自同伴壓力。尤其是在可供選擇的項目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家長們更是有種「別人有的我們一定要有」的心態。
從經濟層麵來看,原本昂貴的夏校,也在國內水漲船高的培訓費和科研背景提升費麵前,顯得麵目可親了。
一位家長的一段話應該能代表很多人的心聲:
「比起暑假在一個教室裏學標化花掉七八萬,還不如讓孩子上夏校,能在校園裏和來自全世界同學一起上課一個月,既體驗了美國大學生活,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還能交到朋友,認識教授,太值得了。」
有個在耶魯上夏校的孩子也告訴我,每周都有個教授午餐會,他約到了之前隻能在官網上仰慕的教授吃飯聊天,興奮持續了好幾個月。
還有在賓大上過生物夏校的孩子跟我說,因為在學校的生活愛上了賓大,也更確定自己想要在大學讀生物。交到了不少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體驗了一把提前留學的感覺。
但是,夏校在國內信息卻有很多坑。
比如牛津大學並沒有官方的夏校,但是有不少跟機構合作的項目,在國內外搜索引擎上全是廣告,也是很高的辨別難度。
怎麽找到學校官方夏校呢?
建議可以用穀歌搜索,如輸入「best summer school in the
USA」,就會跳出很多真實信息,比如排名網站,以及一些論壇如Reddit上可以找到當地人參加夏校後的第一視角體驗。
那麽,除了去體驗大學生活外,夏校值得嗎?內部工作坊的主講人,來自嶼麓的留學顧問餘濤老師說:
「如果以為申請鍍金為衡量標準,一個冷冰冰的事實,90%的夏校不足以給學生帶來光環效應,10%高含金量的夏校極難錄取。」
■大學麵向高中生的夏校,首選來自大學自己官網的項目
三類夏校類型
一般來說,夏校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主題夏令營,嚴謹意義上它不能稱之為夏校,更多是增加體驗,「無用但無害」。
比如參加體育主題夏令營,了解如何運營一個球隊、NBA如何選球員、NCAA如何接廣告等,可以幫助確定未來專業、寫申請文書Why
major。
但不同學校的主題夏令營沒有本質區別,不會因為是哈佛舉辦的就更有含金量。
■比如斯坦福為高中生開設的AI&醫學線上夏校
第二類是學分型夏校,相比主題型重體驗,這種重學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隻在夏校這所學校承認的學分,一種是全美大學通用學分,後者要求更高。
學分型夏校有一個特點,最後會給予學生一個成績單。美國大學有規定,隻要修過的學分都有義務披露,一旦夏校中修了一門B或C,都會讓招生官看到,反而得不償失。
實質上,這類夏校和網課平台的課程價值半斤八兩,美國大學的課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上網就能找到。
因為名校之間存在強烈的生源競爭關係,一旦履曆上出現同檔次學校的學分型夏校經曆,反而不會成為加分項,而是減分項。比如賓大招收學生時,可能會篩掉去過哥大學分型夏校的申請者。
■哥大的College Edge:Summer就是針對高中生的學分型夏校
第三類是高選拔夏校,錄取率低至1-2%,遠遠低於絕大多數頂尖大學錄取率,這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比如斯坦福數學夏令營SUMaC,被夏校錄取後有50%的概率進入斯坦福,但是錄取夏校比錄取斯坦福更難,所以「斯坦福數學夏令營的經曆幫助申請斯坦福」的說法就有點滑稽了。
這類夏校自然區別於前兩類,不是花錢就能上、隻要排上日程申請就行,而是大部分非營利全免費,很少做市場宣傳,且每年隻錄取個位數。
同時,大多數高選拔夏校集中在STEM領域,且隻收11升12的學生,往往是經過長期積累、在科學領域有極深造詣的選手。
正因為高選拔性,能進這類夏校的學生都是香餑餑,是申請時唯一100%加分項的夏校類型。
ED0是芝大的自救?
夏校和錄取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打破這一常規的,是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大學首創了「ED0」——凡是參加過芝大夏校的學生,在10月15日前能通過全新專屬通道SSEN(Summer Student
Early
Notification)提交申請,甚至可以在不提交推薦信的情況下,在三周內收到結果。
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有13名學生拿到ED0錄取,分布在上海星河灣、上海平和、北京鼎石、廣州和南京貝賽思等學校。
■芝加哥大學適用ED0輪次的夏校項目。
從根源上講,芝加哥大學是為了搶生源。
餘濤老師本科畢業於密歇根安娜堡,距離芝加哥不遠,研究生就讀於斯坦福,他說,以往我們一提到芝加哥大學,會把它和哈耶普斯麻列為一個檔次的學校。
然而,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它開始走下坡路。
在斯坦福等現在美國最火熱的地方大學,乘著工業革命之風,大搞CS等實用專業時,芝加哥大學還在堅守通識教育。曾經一任校長也想改革通識教育,結果被董事會趕走。
所以,芝加哥大學一直是「重視學術但和現代產業不接軌」的大學代表。
加之芝加哥治安狀況尤其不理想,一度上升為美國人心目中最差的城市。學校校園治安還是有保障的,它也被稱為南芝加哥的「孤島」。
但是幾年前有一位中國學生在此被無差別槍擊身亡,令人痛心的同時也心生畏懼。(又有中國留學生被槍擊,我想起了一位母親的餘生)
■芝加哥不是美國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但級別也比較高
種種壓力促使下,芝加哥大學必須有所行動。其實若論申請輪次,芝加哥大學已經有了ED1、ED2、RD,很少有頂尖大學有這麽多輪次,餘老師說這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
如今又開創了ED0,把焦點放在夏校學生上,已經把搶人放在明麵上了。
從結果來看,不得不說,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很成功,至少鎖定了很多本來以其他學校ED為目標的學生,先下手為強,也發出了信號:夏校可以和錄取掛鉤。
一旦芝加哥大學走通了這種搶人模式,一些大學會跟風,夏校的地位也會發生變化,會刺激更多家庭湧向夏校。
到時候,又是更為內卷的開始了。
■芝加哥大學的夏天。
夏校是手段不是目的
說了那麽多,大家應該可以分辨出什麽是跟申請有高掛鉤的夏校了。
餘老師還給出了兩個關鍵指標:「不可替代性」和「與目標的關聯性」。
有學生申請上了西北大學新聞夏校,會真實體驗做新聞播報的過程,從采訪到寫出主播稿,最後錄製,導播台如何操作、怎麽打光、如何給主播化妝,整個流程都走一遍。
在市麵上很難找到同類型的項目,稀缺性很強,不可替代性自然很高。
還有學生對某個大學非常忠誠,參加這個學校的夏校無形中能夠加強你與之的關聯。比如文理學院錄取中「人情」有一定分量,他們更願意錄取已經聊過的學生,參加他們的夏校就是和教授建立鏈接的過程。
所以,「夏天到了,得參加一個夏校了」是錯誤觀念。夏校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切忌跟風。
■康奈爾大學的夏天。
而提到夏校是體驗大學生活,也有學生表示或許隻是一個幻覺。
比如在康奈爾的夏天是如此美好,但是真正去讀書後才發現盛夏仿佛隻是一場短暫的夢,漫長的冬天是如此地難熬。
最後,餘老師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從美國本土學生對夏校的態度來看看。
在美國,昂貴的夏校並不是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在高中活動上,一貫秉承的觀念是與其花錢做事,不如憑借自己的才能賺一點錢。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美國富豪小孩也要去打工的故事。
其實,這也與美國大學的招生邏輯異曲同工:
「在有限資源內盤活一盤棋,比無限花錢去盤活一盤棋,在招生官眼中更值錢。」
雖然芝加哥大學在夏校的「錄取價值」上開了個口子,但是美國大學的招生邏輯不會變,從夏校選人不會成為大學的主旋律。
所以我們會發現,當美國本土學生把更多時間花在可賺錢的替代性事情上時,夏校卻擠滿了國際學生,尤其是不少跟風去的中國學生,成為了一股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