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學女生跳樓,遺書曝光:“媽媽,我太累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文/劉娜

來源:閑時花開(xsha369)

12天前的9月17日,是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那一天,廣州市番禺區奧園廣場,發生一起悲慘案件:

女中學生美美,在這裏跳樓自殺。

自殺10天後,美美寫給媽媽的遺書,開始在網上流傳。

遺書中,美美這樣寫道:

“媽媽,當你看到這張紙的時候,我可能已經不在了。

媽媽對不起,女兒沒能給您盡孝,女兒隻是太累了,想睡一個覺……”

接下來的文字裏,美美寫到作業的繁重、學校的排名、家庭的債務、補課的瘋狂、未來的迷茫、內心的無力……

還有,她對媽媽極度的愧疚:

“媽媽,要是沒有我,你不會變成現在這樣,對不起媽媽,都是我的錯,我隻能現在讓你止損了……”

美美這封文筆略顯稚嫩、內容疼痛紮心的遺書,在網上傳開後,很多人看哭了:

“這屆孩子,真的真的太難了。”

也有不少大V,憑借遺書中的隻言片語,網暴美美的媽媽:“是媽媽,害死了這個孩子。”

我勸你不要當這樣的人。

一,養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請問“消失的爸爸”去哪兒了?

把孩子的問題全部歸咎於媽媽,就像把社會的問題全部歸咎於女人,本質上是厭女,不是客觀。

二,美美走之前給媽媽寫遺書,恰恰證明她愛媽媽,媽媽也是她生前最放不下的人。

隻是,這份脆弱的母女之情,最終沒能留住美美,小女孩被更強大更黑暗的能量,吞噬了。

這更強大更黑暗的能量是什麽?

這,才是我們今天需要共同直麵的問題——

懂事·抑鬱症

“媽媽對不起,我不能給您盡孝了。”

“媽媽,我用了您太多錢……都是我的錯。”

“媽媽,我不在的時候你要照顧好自己,手機不要看得太晚。”

“媽媽,美美永遠愛你……”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看出,美美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

可怕的是:

自殺的孩子,都是特別懂事的孩子。

為什麽?

為什麽越懂事越容易跌落抑鬱?

答案是:

過分懂事,本質上是一種扼殺自我的討好——時時處處都考慮別人的孩子,才被讚聽話懂事。

過分的討好,本質上是一種閹割自我的壓抑——在“我不重要”的慣性認知裏,自我貶損,自我攻擊,自我懲罰。

每個抑鬱症患者體內,都住著一個嚴厲的自我懲罰者。

自殺,不過是她(他)以獻祭生命的方式,對自己進行的最後一場懲罰。

所以,心理學上有種說法:

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可怕,過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一個孩子上躥下跳、左翻右躍、搞七搞八,猶如荒原撒歡的怪獸,也像沒戴緊箍咒的孫悟空,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現。

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學習不一定最優,但絕對不會抑鬱。

因為他對外釋放了攻擊性。

而攻擊性,是生命力的體現。

反之,那些看起來乖巧、懂事、從不惹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她(他)從不向外攻擊他人,隻能向內懲罰自己。

越懲罰自己,她(他)內在的生命力越弱,直至最後一根稻草落下,最後一點希望破滅。

所以,親愛的朋友:

當你誇你的孩子懂事時,請停下來觀察一下,他(她)有沒有一直討好大人,過分委屈自己。

當你嫌棄你的孩子太調皮時,也請停下來看一看,她(他)是不是在通過向外攻擊,博取大人關注,捍衛自己感受。

透過孩子表象的症候,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是養育的第一步。

貧困·愧疚感

“我見過您因身上的債務而煩躁,我也見過那些有錢人的誇張……”

“媽媽你經常說我用了你太多錢,要是沒有我,你不會變成現在這樣。”

“您不再給我花錢了,也不用那麽累了。”

通過遺書上的這些內容,我們能看出自殺前的美美,陷入了極度愧疚中。

這愧疚,不僅是媽媽帶給她的。

還有社會貧富、教育內卷,帶給她的落差,讓她在不願為難媽媽,也不想被人嘲諷中,決定殺掉自己。

愧疚感帶來的羞恥感,是人類所有情感中,最趨向“死能量”的。

因為羞恥感,無法輕易說出口,會被我們巧妙地藏起來,關到潛意識的陰影裏。

當我們陰影裏隱藏太多羞恥後,我們的能量就會變得越來越沉重悲傷。

沉重悲傷越攢越多,我們就會越絕望,越沒有活力。

抑鬱症患者,本質上是活力喪失殆盡的無力者。

我開頭說了,不讚同大V們網暴美美的媽媽。

但我期待看到這篇文的父母們,能從這則悲劇中,體察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給孩子人為製造羞恥。

“我這麽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咱家這麽窮,你學習不好對得起我嗎?”

“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麽會活得這麽辛苦!”

諸如此類,脫口而出的“毒話”,都會讓孩子陷入“我是個罪人”自罪感。

會讓孩子覺得她(他)是累贅、是廢物、是包袱,沒有自己父母會活得很好。

直至最後,走向“算了,我死了,爸媽就沒有這麽累了”的輕生。

沒有100分的父母,但60分的父母也要好好學習的一課,是不帶羞恥的表達:

“我剛才那麽做,是因為我太看重自己的麵子,不是你錯了。”

“咱家是很窮,但掙錢是爸爸媽媽的事情。”

“在你出生前,爸爸媽媽就活得不輕鬆,但有什麽關係呢,隻要一家人好好的,總會有辦法。”

不帶羞恥感的表達,會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走出心窮的詛咒,變得開闊,擁抱好運。

學業·消極感

“感覺現在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學習。”

“三天中秋假,調休一天,光是書麵作業就有14個,背書、實驗放在一起,就有20個了。”

“大人都不情願上班,但有工資,學生上學累死累活的隻有中高考……”

美美遺書中這些充滿無力感的表達,讓我想起這樣一個描述:

如果把我們的孩子,看成公司裏的員工,你就會知道他們為什麽想自殺。

每天五六點就要起來“上班”,上到下午七八點“下班”,回家還要帶著任務“加班”三四個小時,到深夜十一二點。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周日,又被爸媽拎到另一個公司“做兼職”(周末補習班)。

熬到了寒暑假,又被爸媽找一個強化公司,繼續“上班”(假期預科班)。

每天KPI考核,考不好還被罵,考得好接著考。

不能翹班,不能請假,從來不發工資。

一幹就是12年。

這樣的事兒,讓大人幹大人都想死,別說孩子了。

著名心理學者洛薩達,提出過這樣一個命題:

一個人要想在群體裏活命,他得到的積極向上的反饋,和他遭受的消極無力的反饋的比,大致是17:6,約等於3:1。

當積極反饋為3,消極反饋為1時,一個人才有意願在群體裏活下去。

否則,人很容易絕望,甚至想到死。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洛薩達心理線”。

用到我們孩子身上:

我們孩子在學校被肯定3次、被批評1 次,他才願意待在學校裏。

而數據顯示:

中國的學生受到6次批評,才可能換回一次表揚。

有的甚至連一次也沒有。

正向反饋的數值,僅為“洛薩達心理線”的1/18。

我們的孩子,就是在這樣匱乏肯定、鼓勵和寬容的環境裏,被老師批評、家長辱罵、同學嘲諷,從早累到晚。

美美的遺書,是對教育和內卷的控訴,也是對學校和家長的提醒:

我們所有大人正在聯合起來,窮盡所有“培養”一屆最絕望的孩子。

是時候,收手了。

未來·迷茫感

很多人可能會說:

“說到底,還是現在小孩太矯情,大人好吃好喝供著,小孩說跳樓就跳樓。

我們那時候,父母不管我們,動不動還揍我們,我們不也活到現在嗎?”

這樣的人,我建議你好好讀讀心理學家陳默老師的《中國的孩子早變了,老師和家長卻執迷不悟》。

讀完後,你就會理解美美為何在遺書中說:

“老師說‘先苦後甜,讀書才有出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媽媽我太累了!”

我們那代人,學習讀書、努力高考,是為了改命,是有看見確定的未來——隻要考上大學,真的就能找到工作,就能比父母活得更好。

現在的孩子呢?

沒日沒夜苦讀,確定可期的未來在哪裏?

就像那個一心自殺的複旦教授的孩子說的那樣:

“我苦讀,中招,高招,大學,研究生,參加工作,出來也不就是這個鬼樣子,還不如現在死了算了。”

無意義感,是困擾我們孩子的最大問題。

這種無意義感,不是單靠大人的雞血就能挽救的,它更需要全社會給孩子一個好的就業生存環境,讓孩子們看到奮鬥的意義。

這是一個係統而深刻的命題,不該回避。

我們的孩子,從來不怕吃苦的,前提是他們要相信苦有所得,苦有所值。

回家·力量感

“媽媽,我太累了。”

這句話,不是已逝美美的呐喊,而是很多孩子的求救。

我家孩子今年讀初三,他時常也會抱怨“很累”。

我有幾個朋友的孩子在讀高中,她們也常和我訴苦:

“孩子太累了,早上5點多上學,晚上10來點才回來,吃飯隻有一二十分鍾的時間,孩子累得兩眼無神,無精打采。”

什麽樣的前途,配得上孩子如此的努力呢?

我不知道。

我隻知道,有個孩子讀高中的女朋友,是這樣做的:

孩子喊累時,她會以“孩子病了”的理由,向老師請假,給孩子做好吃的,讓孩子在家補覺。

孩子考試失利時,她願意讓孩子退回到嬰兒狀態,在她身邊哭一會兒;

孩子崩潰絕望時,她願意陪孩子一起哀悼喪失,在晦暗裏待一會兒,然後等孩子情緒平複了,再和孩子一起從問題裏找方法,再出發……

她和我說過這樣一段話:

“缺半天課,一次沒考好,崩潰哭一場,這些放到人生長河裏看,根本就不算什麽。

最重要的,這是我的孩子,隻有我能保護他。

我要在他受傷時,讓他記得回家的路。

記住了回家的路,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是的,是這樣的。

能把一個孩子留下的,不是宏大口號和無效說教,而是過往歲月裏,曾被大人深愛過的美好。

被愛過的人,會在暗夜裏,手拎小桔燈,找到回家路。

他們內心有光,所以無懼黑暗。

來源:閑時花開(ID:xsha369)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谘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查看評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