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好人》講述出租車司機張北京偶然間成為網紅,收獲了超乎想象的關注度、影響力和財富,然而這也讓他變成了流量的奴隸,見識到互聯網流量生態的幕後真相。
在經曆從網紅淪為網絡公敵的起落之後,張北京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反思,最終跳出想紅怕黑、流量為王的思維體係,做出回歸初心的義舉。
影片對互聯網流量生態的諷刺讓人感同身受,首要得益於對張北京的鮮活刻畫。
葛優在《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中已經將這一北京小市民的形象建立得惟妙惟肖——他是市井生活中不起眼的一份子,有著大多數普通人的缺點,沒錢沒權,沒見過大世麵,受困於家長裏短的一地雞毛,但本心善良。
這種富有煙火氣的中年男人是葛優在京味兒喜劇中反複詮釋過的經典形象。他幾乎不需要表演,臉在銀幕上一出現,用標誌性的嗓音來幾句京腔,就能讓觀眾認可人物的真實感。
故事也為張北京設置了緊貼生活的困境。他已經離異,想要在親生兒子婚禮上發言,卻被迫讓位於大款繼父。他利用網紅身份提升影響力,力爭奪回發言機會。
接地氣的人物形象配合高度生活化的困境給人以發生於日常、存在於身邊的親切感。有了親切感做基礎,張北京經曆的網紅風波也就有了與生活水乳交融的可信度。
圍繞網紅風波的情節設計也確實足夠真實。從張北京意外走紅到簽約互聯網公司,再到人設崩塌,努力翻紅,整個過程中的每一個轉折都在現實社會中時有發生。
試想將張北京從紅到黑的經曆寫成新聞報道發在網上,是否也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影片對網絡流量生態的展現沒有一味追求喜劇式的誇張,而是力求映射現實,在保證真實度的前提下凸顯荒誕。
真實感也賦予故事尖銳的諷刺色彩。張北京作為小市民,在成為網紅後對名利的癡迷、對網絡影響力的利用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的慣常心態。
小人得誌的醜態、流量奴隸的思維、不擇手段求翻紅的欲望、自我本心的迷失,這是現實中多少人經曆過的心路曆程?又有多少人隨時可能墜入其中?
然而尖銳還不止於此。通過張北京簽約的網絡公司,影片揭示出操縱流量、炮製網紅的幕後體係。當今生活中大眾熱衷的短視頻、直播、爆梗,圍繞網紅硝煙彌漫的粉和黑,都有幕後推手操控。
影片致力展現幕後體係的龐大嚴謹,諷刺的對象卻並非體係本身,而是受體係操控的民眾。網絡公司製作的內容粗糙空洞,毫無養料,但大量受眾卻對此趨之如騖。民眾對內容的癡迷是幕後操控體係得以運轉、流量文化得以流行的根源。這也是現實網絡生態的真實映射。
敢於以公眾為諷刺對象是《爆款好人》最大膽的嚐試。不少人看了電影後可能會感覺不舒服,甚至被激怒,因為他們自己日常就沉迷於無養料的內容,甘願被網絡推手操控,更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網紅。
然而也正得益於敢以大眾為諷刺對象,影片才挖掘出當代網絡文化形成的本源——中國社會日漸貧瘠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造就了低劣內容大行其道,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催生了對一夜爆紅的病態追求。影片以挑釁的態度將一麵鏡子放到觀眾麵前,驅使每個人都對自己與網絡生態的關係進行反思。
影片對真實感的追求也產生了一個“負麵”效果——弱化喜劇色彩。寧浩喜劇一向以極盡癲狂的幽默著稱,但在《爆款好人》中他明顯收斂。情節、人物和橋段如果過度誇張,就會步入喜劇類型特有的看似寫實、實則超越現實的荒誕調性,而本片首要追求的還是貼近生活,映射現實。因此這不是一部讓人從始至終捧腹大笑的電影,而更多將笑點融在細節裏。
京味兒幽默的語言特色遍布台詞,角色互動中不時蹦出話癆碎嘴子式的損人或自嘲,配角們依靠造型、口音和做派展現出各具特色、過目不忘的性情氣質,情節每隔一段時間會安排一場稍顯誇張的搞笑戲。
相比經典京味兒喜劇和寧浩過往的喜劇代表作,本片在幽默方麵隻是中規中矩,並不出彩,但達到了娛樂的目的,也準確把握了真實與荒誕的平衡。
作為一部以諷刺現實為核心的影片,《爆款好人》的整體基調溫暖正向,這對人物的可信度有所弱化。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本性善良,願意幫助彼此,與真實社會的複雜人性不符。
以張北京和網絡公司老板的關係為例,現實中張北京是否真的會在公司倒閉後主動給老板轉錢?老板是否真的會盡全力幫助張北京翻紅?小琴因張北京而失業,張北京因幫助小琴而遭黑,現實中是否真能發展到互助的程度?雖然片中也展現了兩人的衝突,但從矛盾到和諧的轉變還是過度理想化。
溫情正向是出於對影片商業性的考慮,尤其對於這樣一個諷刺民眾的故事,不能將民眾一黑到底的考慮也可以理解。然而劇作可以在溫情正向和現實諷刺的平衡度上做得更好,避免讓人物行為的可信度出現紕漏。
好在影片最終的落點緊扣主題,力度十足。張北京在經過掙紮反思後決定放棄翻紅,還利用自己的黑粉為小琴引流。當他放下網紅追求,舍己為人做出義舉,才終於找回善良的初心,但此時的他卻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壞人”。反而原先那個迷失自我、流量為王的虛假人設“維權哥”才是網民眼中的“好人”。
這是揭示出當代網絡流量文化經常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現狀,也是對多數網民愚昧跟風特性的終極諷刺。
然而,這段高潮戲還蘊含更深層的現實思考。張北京看似跳出了流量為王的價值觀,做出忠於良知的義舉,但他主動將自己樹成靶子招黑、為小琴引流的做法,依舊是在操控網絡輿論,靠流量達到目的,隻是目的本身從為己謀利變成幫助他人。
影片由此提出一個觸及社會本質的問題:即使了解網絡流量文化的暗麵,是否依舊隻能做其中的一份子?網絡流量文化是否無處不在、永不消失?如果擺脫和逃避是不可能的,是否還是要麵對現實,思考如何利用網絡輿論實現正向目的?
影片結尾,張北京走在街頭,已經沒有人認識他。他終於擺脫了網紅身份,回歸到成名前的生活。這個看似光明的結尾實際依然隱藏著諷刺與反思。
張北京快速成名,又快速淡出,人們短時間內便將他遺忘,展現了網絡流量文化的快銷特性。那些曾經捧他、黑他的人已經有了新的目標,更多的張北京依舊在網上活躍。
張北京在結尾四處詢問民眾是否認識他,並闖入劇組,想要合影,反映出他即使顯出一幅無所謂的態度,但內心對失去名人身份還是感到失落。
張北京沒有徹悟,隻是回歸從前,他會再次重蹈覆轍嗎?影片以疑問結束,將思考的空間留給觀眾。
?試想將張北京從紅到黑的經曆寫成新聞報道發在網上,是否也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影片對網絡流量生態的展現沒有一味追求喜劇式的誇張,而是力求映射現實,在保證真實度的前提下凸顯荒誕。
真實感也賦予故事尖銳的諷刺色彩。張北京作為小市民,在成為網紅後對名利的癡迷、對網絡影響力的利用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的慣常心態。
小人得誌的醜態、流量奴隸的思維、不擇手段求翻紅的欲望、自我本心的迷失,這是現實中多少人經曆過的心路曆程?又有多少人隨時可能墜入其中?
然而尖銳還不止於此。通過張北京簽約的網絡公司,影片揭示出操縱流量、炮製網紅的幕後體係。當今生活中大眾熱衷的短視頻、直播、爆梗,圍繞網紅硝煙彌漫的粉和黑,都有幕後推手操控。
影片致力展現幕後體係的龐大嚴謹,諷刺的對象卻並非體係本身,而是受體係操控的民眾。網絡公司製作的內容粗糙空洞,毫無養料,但大量受眾卻對此趨之如騖。民眾對內容的癡迷是幕後操控體係得以運轉、流量文化得以流行的根源。這也是現實網絡生態的真實映射。
敢於以公眾為諷刺對象是《爆款好人》最大膽的嚐試。不少人看了電影後可能會感覺不舒服,甚至被激怒,因為他們自己日常就沉迷於無養料的內容,甘願被網絡推手操控,更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網紅。
然而也正得益於敢以大眾為諷刺對象,影片才挖掘出當代網絡文化形成的本源——中國社會日漸貧瘠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造就了低劣內容大行其道,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催生了對一夜爆紅的病態追求。影片以挑釁的態度將一麵鏡子放到觀眾麵前,驅使每個人都對自己與網絡生態的關係進行反思。
影片對真實感的追求也產生了一個“負麵”效果——弱化喜劇色彩。寧浩喜劇一向以極盡癲狂的幽默著稱,但在《爆款好人》中他明顯收斂。情節、人物和橋段如果過度誇張,就會步入喜劇類型特有的看似寫實、實則超越現實的荒誕調性,而本片首要追求的還是貼近生活,映射現實。因此這不是一部讓人從始至終捧腹大笑的電影,而更多將笑點融在細節裏。
京味兒幽默的語言特色遍布台詞,角色互動中不時蹦出話癆碎嘴子式的損人或自嘲,配角們依靠造型、口音和做派展現出各具特色、過目不忘的性情氣質,情節每隔一段時間會安排一場稍顯誇張的搞笑戲。
相比經典京味兒喜劇和寧浩過往的喜劇代表作,本片在幽默方麵隻是中規中矩,並不出彩,但達到了娛樂的目的,也準確把握了真實與荒誕的平衡。
作為一部以諷刺現實為核心的影片,《爆款好人》的整體基調溫暖正向,這對人物的可信度有所弱化。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本性善良,願意幫助彼此,與真實社會的複雜人性不符。
以張北京和網絡公司老板的關係為例,現實中張北京是否真的會在公司倒閉後主動給老板轉錢?老板是否真的會盡全力幫助張北京翻紅?小琴因張北京而失業,張北京因幫助小琴而遭黑,現實中是否真能發展到互助的程度?雖然片中也展現了兩人的衝突,但從矛盾到和諧的轉變還是過度理想化。
溫情正向是出於對影片商業性的考慮,尤其對於這樣一個諷刺民眾的故事,不能將民眾一黑到底的考慮也可以理解。然而劇作可以在溫情正向和現實諷刺的平衡度上做得更好,避免讓人物行為的可信度出現紕漏。
好在影片最終的落點緊扣主題,力度十足。張北京在經過掙紮反思後決定放棄翻紅,還利用自己的黑粉為小琴引流。當他放下網紅追求,舍己為人做出義舉,才終於找回善良的初心,但此時的他卻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壞人”。反而原先那個迷失自我、流量為王的虛假人設“維權哥”才是網民眼中的“好人”。
這是揭示出當代網絡流量文化經常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現狀,也是對多數網民愚昧跟風特性的終極諷刺。
然而,這段高潮戲還蘊含更深層的現實思考。張北京看似跳出了流量為王的價值觀,做出忠於良知的義舉,但他主動將自己樹成靶子招黑、為小琴引流的做法,依舊是在操控網絡輿論,靠流量達到目的,隻是目的本身從為己謀利變成幫助他人。
影片由此提出一個觸及社會本質的問題:即使了解網絡流量文化的暗麵,是否依舊隻能做其中的一份子?網絡流量文化是否無處不在、永不消失?如果擺脫和逃避是不可能的,是否還是要麵對現實,思考如何利用網絡輿論實現正向目的?
影片結尾,張北京走在街頭,已經沒有人認識他。他終於擺脫了網紅身份,回歸到成名前的生活。這個看似光明的結尾實際依然隱藏著諷刺與反思。
張北京快速成名,又快速淡出,人們短時間內便將他遺忘,展現了網絡流量文化的快銷特性。那些曾經捧他、黑他的人已經有了新的目標,更多的張北京依舊在網上活躍。
張北京在結尾四處詢問民眾是否認識他,並闖入劇組,想要合影,反映出他即使顯出一幅無所謂的態度,但內心對失去名人身份還是感到失落。
張北京沒有徹悟,隻是回歸從前,他會再次重蹈覆轍嗎?影片以疑問結束,將思考的空間留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