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最近常見操作:下屬上司互將對方推薦給獵頭?
文章來源: 深圳微時光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分大小,可分深淺。
人才濟濟的大企業,可謂是深不可測的江湖。這裏有末尾淘汰製、裁員、競爭......或是為了晉升,或是為了自保,大企業人不可避免地捲入各式各樣的“職場宮鬥”。
根據獵頭蘭海君的觀察,最近出現了一種基本操作:上司背地裏把下屬推給獵頭,暗示獵頭把人挖走;下屬把上司推薦給獵頭,希望獵頭為上司謀個別的差事,調離他們團隊。
你來我往間,職場的內幕漸漸湧現。
獵頭作為人才市場的晴雨表,最顯著地感受到近年來深圳就職市場的變化:求職的人越來越多、企業要求越來越高、年齡條件卡得越來越緊......
市場變幻無常,轉行的獵頭變得越來越多,其他行業資深人員轉行成獵頭的也大有人在。
大企業新型:“職場宮鬥”
“有的時候獵頭挖你,並非因為你很優秀,而是你的上司把你推給獵頭了。”
獵頭蘭海君的一句調侃,引起了數千位打工人的驚呼:現在的職場宮鬥都發展成這樣子了嗎?
上司不喜歡哪位員工,就把員工推薦給獵頭,讓獵頭給他介紹其他的工作機會,把他挖走。這在蘭海君的職業生涯裏,是一種大企業職場的基本操作。
經常有大企業上司私下給他發消息,詢問他最近同行是否有匹配的崗位,可以把他的下屬挖走。根據蘭海君的觀察,上司“出賣”下屬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避免裁員。
“有些是因為上司和下屬有競爭關係,有些是覺得下屬做得不好,不想在明麵上給低績效,也不想為難人,把人擠兌走,同時部門的裁員預算不足,也裁不起。通過獵頭讓下屬自離,可以避免大量的裁員補償。”
下屬自離,還有另外一個好處是,上司不會給團隊一種小心眼的感覺,以及給他的上級留下識人不察和用人不明的印象。
“如果團隊被裁或者低績效的人太多,會讓上級覺得這個團隊的上司是否管理能力不足。通過獵頭挖,也能保持團隊的團結。”
有的時候,是上司認為下屬的能力比較強,但是自己帶不動他,很難讓他有成長的機會。“單純地想為對方好,想讓對方去到更好的公司、更好的崗位發展。也有這樣的上司和我們聯繫,看是否有合適的機會。”
員工也可以反向操作,討厭上司又不想辭職,就把上司推薦給獵頭挖走了。既不得罪上司,又能成功把上司給送走,這種方式同樣也適用於送走競爭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上司在明,員工在暗。員工暗地裏向獵頭透露上司的聯繫方式、工作履曆,讓上司不明所以地被挖走。獵頭也不會出賣信息透露人的情況,會把他們保護得嚴嚴實實。
蘭海君也遇到過另外一種情況,上司和員工都處於明麵上的同一戰線,雙方是抱團的狀態。
上司想跳槽,但是他身在高位,簡曆動態在各大平台都被監控著,不方便找機會。
他平時在職場上比較講江湖情義,下屬和他關係很好。所以他們就商量著,由下屬去找獵頭,幫上司找一個好的下家,等上司安定下來,就把他帶走,一起去新的公司,皆大歡喜。
雖説推薦給獵頭的情況還算比較常見,但成功率不一定是百分百,也有可能存在互推失敗,隻能繼續互相折磨的情況。
在蘭海君接觸到的挖人項目裏,如果是上司主動找他,要給他送人時,成功率不一定高。“如果我手上剛好沒有匹配的崗位,人找職位還是比較麻煩。”
但如果是他手上有了崗位,他找上司推薦下屬時,成功率就會很高,很容易就把人挖走。
以前是人挑機會 現在是機會挑人
獵頭李夢蕾入行以來,感覺現在的職場環境,整體還是偏向消極。
在企業層麵,因為崗位縮減、降本增效消極。在員工方麵,因為擔心未知的裁員、降薪,以及顧慮找不到同個層次的工作,而被動感到消極。
這兩年來,大企業降薪跳槽和換賽道的人有增無減。這種類型的求職者,在蘭海君接觸的人中佔比達到了70%以上。
“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互聯網大企業大幅裁員,導致市場上人員冗餘。同時,因為工作崗位的減少,這些公司正在職的人員趨於穩定,不敢隨意跳槽。人員沒有流行性,也出現了明顯的供大於求。”
2016年到2021年間,蘭海君的候選人找工作時,一般能拿到二十個offer,可以隨便選,漲薪幅度也在30%到50%。現在,大部分的跳槽條件是平薪,漲幅20%以上便算少數很好的情況了。
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中,還有一個顯著的問題是,企業更關注員工的空窗期。
在蘭海君接觸到的人中,這兩年空窗期長達一年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深圳工作6至10年以上的中年人,他們被裁了後找不到同等薪資的合適工作,於是便空窗了。
在蘭海君的經驗裏,即便現實的情況如此,企業對空窗期仍然比較敏感。他會建議候選人和麵試官聊的時候,不要説自己空窗期賦閒,而是在利用空窗期做一些和技能相關的新項目。
李夢蕾觀察到,以前的人,接到獵頭的電話會很容易掛掉。現在,他們越來越願意接到獵頭的電話了,都願意去接受新機會的出現。
隻是現在,新機會有限,企業的要求也變高了,因為不缺求職者,所以在優秀裏挑更優秀的人。
有些公司要求員工經驗從3年提高到5年,5年也隻是入門條件——以前人事會喜聞樂見,現在隻是會看一眼簡曆。
學曆上的要求也提高了,從普通本科到要求211、985畢業,也基本變成了研究生起步。
在性別上也有了一些特殊的要求,男士優先,女士要看年齡條件、是否婚育,大齡單身女性一般不在他們的接受範圍內。
李夢蕾發現,因為人才市場冗餘,企業可挑選的餘地較大,45歲是一大“死亡”關卡。基本挨邊這個年紀就不太會考慮了,有些職位甚至隻招40歲以內的人。
蘭海君觀察到,當前業務發展特別快的、希望員工快速能夠上崗和解決業務問題的公司,偏向於招年輕人,因為年輕人便宜、願意加班,激情滿滿。而那些業務發展到穩定階段的,更喜歡招業務能力強、視野也比較廣的人。
“側重點不一樣,打江山的時候,喜歡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多一些。守江山的時候,需要有人破局,就找領域大牛。”
蘭海君最近在現在的人脈裏,麵向35歲左右的大企業人做了一個“您身邊35歲以上的朋友,離開職場後都去了哪裏?”的問卷調查。
有41個人參與,其中34歲以上的有32人,82%以上是互聯網大企業從業者,將近一半的參與者是公司的技術骨幹。
在參與的這些人中,被動離開職場的佔比達36%,繼續在當前公司苟著、躺平養老的佔比達44%。離開職場的原因中,佔比最大的一個是財富自由、提前養老,一個是技術外包。
麵對35歲焦慮,他們對換行業或者賽道的朋友的建議是:降低預期、積累經驗和人脈、降低開銷,放平心態,持續學習,能苟就苟。
獵頭行業 跟著大企業浮沉
獵頭這一行,本身就是附著在就業市場的晴雨表,管中窺豹看出人才和企業的發展趨勢。獵頭的收入,靠給企業配對所需人才獲得提成。
當獵頭近10年的蘭海君,總結了這十年來的獵頭髮展史。
2012年到2016年,蘭海君的前輩和他説,這是獵頭撿錢的階段,當時客戶不缺錢,缺人,各個行業都找獵頭搖人。
2016年到2019年,算法的世界爆發,一大批新公司出現。當時市場職位多,給錢爽快,薪資也是雙倍,騰訊、阿裏會開放年薪50萬以內的崗位,讓獵頭去找人。當時企業的人事還沒有那麽專業,很難找到對應的人才,所以對獵頭的需求還很大。
2017年至今,部分獵頭已經從乙方轉行到甲方,成為了很多企業的人事,在公司招聘方麵變得專業,解決了公司招聘5年以下工作經驗員工的問題。企業會讓獵頭更聚焦在市場上尋找年薪從90萬到200萬的人,這種人一般是具備5到10年工作經驗的技術骨幹。
2022年到現在,獵頭更聚焦於一些高階人才,來為企業改善經營策略,為企業破局。企業裁員優化的多,中低崗位市場太飽和,企業給的人才畫像越來越清晰,招聘也越來越謹慎,因為員工預算減少了,想花最少的錢招到最好的人。
在這樣的市場變化中,一部分獵頭轉行成了企業的人事,或者創業做其他方向。
“這類的話有很多都是自然淘汰的,像那些1-3年工作經驗就轉行的獵頭,很多就是對這個行業沒有信心就走了。但是其實這些人,連乙方都做不好,再去做甲方,就是相當於遊泳遊不好,換一個遊泳池,依舊遊不好。”
但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在2016年到2019年這個階段,部分獵頭賺到了一波快錢,認為這一行比較辛苦,主要靠提成,穩定性不高,所以選擇了轉行。
工作經驗在5年以上的獵頭,大多都是對這一行有自己的信仰,帶點情懷在工作中。也因為積累的人脈,足夠讓他在這個行業持續地賺到錢。
蘭海君從2015年入行到現在,經曆了互聯網的三四個週期,好與不好都遇到。他這行中完成了從剛畢業到結婚生子的人生旅程,從團隊三四個人擴展到三四十個人再到降回十幾個人,一路跟隨著互聯網行業的浮浮沉沉。
蘭海君觀察到,現在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現象:雖然轉行的獵頭不少,但轉進來的也有,很多是從大企業換賽道成為獵頭的。
很早之前,外國的獵頭就是行業的從業者轉行成為獵頭,有人脈有經驗,找人更有針對性,而國內大部分獵頭都是剛畢業就成為了獵頭,沒有任何經驗,隻要敢打電話、不怕見人就可以了。
他有一個朋友就是從大企業的研發轉行成了獵頭,將在大企業工作中積累的人脈和資源進行變現。
有朋友建議他轉行去賣保險,他覺得賣保險上不了枱麵。“賣保險是從別人兜裏掏錢,做獵頭是把工作機會介紹給別人,向企業收費,是一個雙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