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中央當觀眾:英特爾錯過了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交出災難性的二季報後,英特爾隔日開盤大跌26%,市值縮水至1000億美元以下,勉強到AMD的1/3,不到英偉達的3%。

CEO帕特·基辛格當即開啟開源節流三板斧:先是把15000名員工輸送到社會;接著出售資產包回籠資金,被擺上貨架的有可編程芯片部門Altera,自動駕駛芯片公司Mobileye;隨後,英特爾籌劃分拆芯片製造部門,一勞永逸處理掉這個包袱。

在舞台中央當觀眾:英特爾錯過了什麽?



高通收購英特爾的傳聞在五年前會被當作洋蔥新聞,但當輿論開始嚴肅分析收購的可行性,問題嚴重性可見一斑。

2020年,基辛格以技術派的背景回歸英特爾,市場期待他能以CEO的身份撥亂反正,帶領英特爾重回增長軌道。但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到了中期驗收環節,曾經的半導體霸主隻能在Magnificent 7高奏的凱歌中顧影自憐。

大廈傾倒從來不在一夕之間,藍色巨人的黃昏來得也並非措手不及。

失效的鍾擺

芯片製造工藝製程的落後,是英特爾在過去幾年迅速下滑的核心因素。


英特爾是半導體產業為數不多還在堅持IDM模式的公司。所謂IDM,可以簡單理解為芯片的設計、製造和封測都由自己一手包辦。優勢是生產能力強,能夠全方位執行自身戰略,劣勢是業務戰線長,投資成本大。

基於IDM的架構,英特爾製定了名為tick-tock生產模式:即以兩年為一個單位,“tick年”側重芯片製造,更新芯片製程,“tock年”側重芯片設計,更新架構。

舉例來說,2011年的Sandy Bridge和2012年的Ivy Bridge采用一個架構,但製程從32nm升級到了22nm(tick),2013的年的Haswell沿用了22nm製程,但對架構進行了更新(tock)。



英特爾靠這套戰略打遍天下無敵手,獲得了接近壟斷的市場地位。但2014年,“tick-tock”的鍾擺開始失效。


雖然14nm工藝在2014年順利量產,但距離上一代的22nm已經相隔了兩年半;待到10nm工藝量產,則花費了足足4年。

英特爾擠牙膏的這幾年,恰好趕上三星和台積電大幹快上,一口氣把製程推進到了5nm。依靠台積電的生產能力,AMD開始絕地反擊,公司市值在2022年曆史性的超過了英特爾。

2021年基辛格走馬上任,當天英特爾的股價大漲了7%。但前者接到的其實是個爛攤子:核心業務被AMD蠶食,芯片製造被台積電遠遠甩在後麵,麵對即將爆發的人工智能市場,英特爾也完全沒有準備。

基辛格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雄心勃勃的IDM2.0計劃——打破“自家芯片自家造”的傳統,設計部門可以找台積電這樣的代工廠生產芯片,製造部門可以接其他芯片公司的代工訂單。

但英特爾的特殊性在於,英特爾的製造業務隻為自家芯片服務,芯片製程一直在升級,老舊的製程便被閑置、淘汰。


舉例來說,三星會在自家芯片推進到7nm時,讓淘汰下來的14nm產線承接外部訂單。而英特爾此前沒有代工業務,導致芯片製造部門沒有成熟製程產能。到2021年,英特爾28nm及以上的產能,都被淘汰得差不多了。

基於此,英特爾提出收購排名第九的以色列芯片代工廠Tower Semiconductor,後者不僅有完善的成熟製程產線,而且在汽車芯片、工業芯片等領域樹大根深,與英特爾完美互補。

但人算不如天算,地緣政治因素讓各國政府收緊對跨國並購的監管,收購案最終流產。雖然手裏握著的訂單不算少,但遲遲無法成為公司營收。

2023年,英特爾代工部門貢獻了70億美元虧損,今年再接再厲,上半年已經虧了53億美元,激進的“四年五節點”計劃還位於PPT大餅層麵,重金投資的晶圓廠也停留在“三通一平”階段。

一家公司很難在低穀期犯錯,卻容易在鼎盛時期出昏招。英特爾的種種積弊,埋藏在它們如日中天的年代。


舞台中央的觀眾

2010年代是英特爾輝煌的十年,也是失去的十年。英特爾在各個產品線上難覓對手,代價是他們錯過了幾乎所有能錯過的東西。

拒絕為蘋果供應手機芯片是英特爾的史詩級汙點,但細數2010年後半導體領域的技術革命,從智能手機、自動駕駛到人工智能,英特爾一直是舞台中央那個尷尬的觀眾。

在人工智能賽道,英特爾起碼有四次上場的機會,無一例外無疾而終。

2009年,英特爾上馬了一個名為Larrabee的項目,旨在基於x86架構,推出一款真正通用的GPU[3]。


當時,英偉達的GPU因為超強的並行計算能力,已經引發學術界關注。負責Larrabee項目的恰好是現任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但基辛格在項目開啟同年就跳槽到了EMC,Larrabee隻能半途而廢。



隻活在PPT上的Larrabee項目

Xeon Phi是Larrabee的繼任者,定位仍然是一款通用GPU。但英特爾的思路從設計全新的GPU變成了“賦予CPU媲美GPU的計算能力”[3]。由於高昂的成本,Xeon Phi在極其有限的產品周期裏,幾乎沒什麽客戶,加上10nm難產,最終在2017年被砍。

砍掉Xeon Phi前,英特爾接連完成兩次重大並購。一次是買下“FPGA老二”Altera,一次是收購AI芯片公司Nervana,前者代表了AI推理芯片的潛在大熱賽道,後者則是與穀歌TPU類似的技術路線——TPU是驅動AlphaGo的幕後功臣。


遺憾的是,在被剝離或終止前,Altera隻貢獻了每個季度平均5億美元的營收,Nervana隻交付了一款產品Nervana-NPP[4]。

在移動芯片和自動駕駛兩大新興技術中,英特爾重複著類似的故事:

主打移動終端市場的Atom係列誕生在iPhone上市的第二年,在本該乘勝追擊、快速迭代的時期,Atom等來的卻是長達五年的按兵不動。因為擔心主打性價比的Atom擠壓其他產品產能,英特爾內部的資源投喂優先級被一再排後。

Mobileye當年貴為自動駕駛芯片之王,但被英特爾收購後反而裹足不前,芯片性能掉出第一梯隊,隻能靠L1/L2低級別自動駕駛,勉強維持體麵。

和IBM、思科的故事不同,英特爾對新興領域的嗅覺非常敏銳,對新技術的投資也沒有絲毫懈怠。巔峰時期,僅英特爾一家的研發開支就占據了半導體產業的30%。




打開英特爾的“技術工具箱”,裏麵還擺放著從英飛淩收購、後來被賣給蘋果的基帶業務,一直虧損的高速存儲產品傲騰Optane(2022年關停),甚至還有無人機業務(2022年被賣給馬斯克)。

但整個2010年代,這種“努力但隻努力一點點”的研發和投資風格貫穿始終,最終導致英特爾錯過了PC之後的幾乎所有新興技術。

與這些擦肩而過對應的是公司CEO頻繁的更替——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讓CEO多幹幾年


從2000年至今,英特爾一共換了五任CEO,這個頻率放在足球隊算正常,但在高科技公司卻是大忌。

在錯失技術浪潮這件事上,英特爾的每一任CEO都可以拉出來批判一番,首先是保羅·歐德寧:

歐德寧治下,英特爾成功將蘋果拉入x86陣營,卻因為拒絕為蘋果設計芯片,錯過了進入移動終端市場最好的上車機會。



2006年,歐德寧向喬布斯“交付”矽晶圓


回過味的歐德寧亡羊補牢,先是推出Atom係列處理器,借上網本殺進移動市場。雖然表現平淡,但這顆芯片的生命力不可謂不旺盛,一些特斯拉老款車型的車機芯片就搭載了Atom處理器。

隨後,歐德寧開始大力投資EUV光刻機,向ASML的EUV項目投資41億美元,比台積電(14億美元)和三星(9.74億美元)加起來還多[6]。

但這兩項投資都伴隨歐德寧在2013年的引咎辭職束之高閣。繼任者科再奇不相信EUV光刻機的規模效應,堅持在10nm工藝節點采用技術更成熟、也更便宜的DUV光刻機,導致10nm良率遲遲上不去,被三星、台積電彎道超車。

早在2017年,英特爾就將第一台EUV光刻機收入囊中,但一直落灰到2021年才重見天日。其間,英特爾在14nm節點湊合了整整7代產品,牙膏廠的名號愈發響亮。

頻繁的人事變動造成了各項業務戰略的搖擺不定,繼而影響了英特爾對新興技術的長期投資。


科再奇在任期內主導收購了Nervana,是英特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第四次嚐試。然而2019年,科再奇因為沒在辦公室管住下半身引咎辭職,Nervana不出意外的壽終正寢。

財務背景的羅伯特·斯旺接任後,轉而收購了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將本該投向Nervana的資源悉數轉移。

高科技公司的掌舵者需要敏銳的嗅覺,長遠的眼光,強有力的落地手腕,但承載著一切的是足夠長的在位時間,這樣才能讓長周期的技術投資保持穩定運轉,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

英特爾最大的競爭對手AMD也曾經曆動蕩,2014年,蘇姿豐同樣接過了一堆爛攤子,在CEO任上一幹就是十年。直到2020年後,她的一係列戰略規劃,才逐漸轉化為實際的市場份額和公司業績。

橫向對比微軟、穀歌等科技公司,英特爾的領導層換屆也過於頻繁。相比之下,剛過完60大壽的黃仁勳沒有一點要退休的意思,表示要向張忠謀看齊,再幹30年。紮克伯格今年剛滿40,正值壯年。




英特爾的另一個問題是,在x86市場孤獨求敗後,下一個戰略方向始終模糊不清。

對高科技公司來說,接班人的定位是“下一個戰略的執行者”。因此,大部分公司會選擇操盤未來戰略業務的那個人,而不是負責過去傳統業務的那個。

穀歌現任CEO桑達爾·皮查伊在接班前,管理的是Chrome和Andriod業務,幾乎沒碰過搜索業務。貝索斯欽定的接班人是開創AWS雲計算業務、幾乎沒管過電商的Andy Jassy。無獨有偶,薩提亞·納德拉上任前,從未染指過Windows和Office,而是靠雲計算建功立業。

英特爾敏銳的捕捉到了幾乎所有革命性的新興技術,遺憾的是,相比《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中的孤注一擲,他們在每一條賽道上,都隻破釜沉舟了那麽一點點。

點點點點點 發表評論於
喪失了激勵機製,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跟IBM,Cisco一樣。
不允許的筆名 發表評論於
基辛格上任一年後,解雇了那麽多人,CES上英特爾仍以DEI唱主角,就知道它完了。
藍靛廠 發表評論於
Xeon Phi很經典的我還留了兩三片主辦加CPU當紀念。我還留了兩張Omni-path卡收藏。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我覺得1.8NM之後所有努力都會失敗;區別是就是臉著地還是屁股著地的區別--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AI真正風靡才不到一年;區區一年你能錯過多少,INTEL有大把的時間趕上;就是管理層要換;人員要精簡。1.8nm之後半導體進入極限;沒有人會比其他人更領先;1.8NM就是18個原子,不可能再小了。總不可能說我做一個5個原子的PN結,哪就太神奇了。
老天真 發表評論於
股市就是投機場,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英特爾也紅了三十多年了,現在該退場了。
river2020 發表評論於
華爾街放棄了他,轉而去扶持新的增長點了
體製內 發表評論於
在高科技沒有too big to fail, 不像大銀行,有政府幫忙
sf001 發表評論於
滾你媽華為
sf001 發表評論於
美國的兒子變成市場的孫子
寶刀屠龍 發表評論於
AMD吞掉一部分,英偉達吞掉一部分,三星和台積電再拿走一部分
Intel如果能保住自己最核心業務,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做精做細挺好的
現在科技幾乎沒有大而全棲身之所,小而精才是王道
ASML專注做光刻機,台積電專心做代工,這是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
ljcn 發表評論於
員工喪失鬥誌,全在摸魚,怎麽可能有起色。引入末位淘汰機製,照著一半人砍,這幫人估計能拉出點活來。
alextelltale 發表評論於
隻有華為可以救它一把,可惜被議會扼殺在繈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