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還有女人為了生男孩拚命嗎?
文章來源: 穀雨數據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喝堿性水,能生兒子!”
此前,“礦泉水被傳能生兒子被搶脫銷”的話題登上熱搜。據傳,飲用某品牌弱堿性礦泉水可以增加女性生育男孩幾率,這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
對此專家明確辟謠,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廣東省生殖醫院婦科專家何小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胎兒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與孕婦食用何種食物並無直接關係。
那麽,中國人對生男孩的偏愛到底有多深?過去十年裏,這種性別偏好有沒有發生什麽變化?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的?通過互聯網用戶行為數據,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01
除了堿性水,
網絡還盛傳這些“生男偏方”
如果你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生男孩方法”,你會發現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
從選擇配偶的秘訣,到備孕期間的飲食建議,再到最佳受孕時機,各種“偏方”層出不窮。
從網絡上的分享來看,民間流傳的“生男偏方”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首先是“堿性備孕法”。這一觀點認為,Y染色體偏好堿性環境,而X染色體則傾向於酸性環境。因此,有人建議通過飲食調整或特定外用產品來改變女性身體的酸堿度。
其次是“排卵期同房法”。這一觀點主張,在女性排卵期附近同房,以提高生育男孩的幾率。其理論基礎是Y染色體精子的存活時間相對較短,在排卵期同房卵子更能和Y染色體結合。
在二者理論下,延伸出各式生男細則:
例如,不能找運動員當老公,因為運動員常年運動,乳酸堆積,機體偏酸性,不利於生男孩。
用試紙檢測男方精子、女方唾液尿液酸堿度,如果偏酸就要調理。
同房後雙腿要垂直身體靠在牆上,加快Y染色體精子和卵子的結合。
當然,這些聽起來像有理論基礎的偏方,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證實。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羅曼指出,不論是偏酸的環境或是偏堿的環境,攜帶X染色體的精子和攜帶Y染色體的精子,受精能力沒有太大差別。同時,兩類精子的產出也是隨機的,無法人為幹涉。
02
誰在熱衷生男孩
盡管科學已經明確指出,生男生女是一個自然隨機的過程,兩者的幾率大致相等,但性別偏好仍然驅使著眾多網友積極尋找所謂的“生男秘籍”。
那麽,究竟是哪些地區對“生男秘籍”的搜索熱情最高呢?
根據2024年1月至9月的搜索數據,幾個傳統上被認為偏好生男孩的省份——山東、河南、河北、廣東——在這一指數上遙遙領先。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至10年,和2014年同期的搜索情況進行對比呢?
分析結果顯示,10年間,全國的“生男孩意願指數”經曆了顯著的下降,從2014年的54%大幅減少至2024年的14%。這反映出社會觀念的轉變和性別偏好的逐漸淡化。
從地區排名變化來看,可以發現“生男孩意願指數”主要呈現出三種不同的走勢。
首先,傳統上被認為是生男偏好較為強烈的省份,如福建和江西,在這十年間顯示出了明顯的意願下滑。福建從2014年的第4名下滑至2024年的第10名,江西則從2014年的第8名下滑至2024年的第13名。
其次,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包括廣東、北京、江蘇和浙江,其“生男孩意願指數”卻相對有所上漲(絕對數值下降,但排名上升):廣東從第11名提升至第4名,北京從第19名提升至第5名,江蘇從第20名提升至第6名,浙江從第26名提升至第8名。
而中部地區的山東、河南和河北,在2014年和2024年皆穩居“生男孩意願指數”排名前三甲。
除了地域,父母自身因素,都會影響生育性別偏好。
一項2020年發表的實證研究,通過對2012年和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統計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了以下幾個規律:
首先,男性比女性更傾向於生育男孩。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傳統觀念中男性承擔家族血脈延續的角色有關。其次,那些持有性別偏見的育齡夫婦,即認為女性能力天生不如男性的夫婦,同樣更傾向於生育男孩。
此外,研究還發現農村地區的被訪者比城市被訪者更傾向於生育男孩。這可能與農村地區更為傳統的價值觀和對男性勞動力的依賴有關。在這些地區,男孩可能被看作是家庭經濟支持和農業勞動的重要來源。
研究還指出,那些希望生育更多孩子的被訪者,他們生育男孩的欲望相對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背後的邏輯可能是經濟考量。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家庭的養育成本也隨之增加。因此,家庭可能會傾向於降低對每個孩子的投資,以平衡整體的養育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養育一個兒子的成本可能高於養育一個女兒,但養育多個女兒的總成本可能會超過養育一個兒子。
03
什麽在影響著社會生育偏好
育齡夫婦的生育性別偏好不僅受到個體因素的影響,社會環境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隨著中國整體教育水平和經濟收入的顯著提升,人們對於生育男孩的偏好正在逐步降低,這一趨勢甚至在生育政策放寬之前就已經顯現。
南京大學風笑天教授及其團隊,以及中央財經大學侯佳偉教授等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在2011年我國正式放寬“獨生子女”政策之前,社會對於性別的偏好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男孩偏好逐漸減弱,而女孩偏好則有所增強,導致整體性別偏好趨於平衡。
城市裏的年輕父母們越來越不重視孩子的性別,他們更傾向於擁有一個既有男孩又有女孩的家庭,認為這樣的家庭結構才是最理想的。
社會科學研究表明,除了父母個人的教育和經濟因素外,還有一係列社會因素可能對生育偏好產生影響。例如,房價的高低可能會影響年輕家庭的生育決策,因為高昂的房價可能會增加養育孩子的經濟壓力。養老觀念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社會養老體係的完善,人們對於依靠子女養老的依賴可能會減少,從而影響他們對生育性別的偏好。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蒲豔萍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房價對育齡人群的男孩偏好產生了顯著的抑製效果。在房價較高的地區,育齡人群傾向於生育男孩的意願相對較弱。根據他們進行的回歸模型分析,房價每上升1%,都可能導致生育性別偏好出現顯著下降。
研究認為,中國素有男方提供婚房的傳統,擁有住房能極大提高男性在婚配市場的競爭力。計劃生育以來的性別結構失衡,以及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的房價猛漲,使男性婚配壓力和購房經濟壓力劇增。
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影響生育偏好的複雜網絡,它們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和方向可能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不同地區在“生男孩意願指數”排名變化上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測,生育男孩意願的相對增加或減弱,可能與當地的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係。
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由於彩禮等傳統習俗帶來的經濟壓力較大,居民可能會更傾向於減少對生育男孩的執著,這可能導致生男孩意願的明顯下降。
首都師範大學的吳書雅在她的研究報告《農村高額彩禮現象探析
——基於豫西南地區X村的實地研究》中指出,豫西南地區的農村彩禮費用可能相當於一個家庭6至9年的全部收入。
她的研究還發現,當地有男孩的家庭在決定是否要增加孩子時,彩禮的負擔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此外,調查結果顯示,約有30%的人認為當前的高額彩禮費用可能會減少他們期望的孩子數量。
與之相對的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盡管同樣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但居民可能因為擁有更多的經濟資源和能力,對生男孩的偏好降幅不及前者那麽多,表現出一種逆勢增長的趨勢。
無論如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觀念的持續更新,我們有理由相信,性別偏好將逐漸淡化,而性別平等的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未來的生育選擇將更多地基於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個人願望,而非傳統觀念的束縛。
這不僅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平等的社會環境,也將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一個公平的成長空間。我們期待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未來,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尊重和愛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