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大降價賣卡,一個星期後突然關門;租房平台推出年租優惠,三個月後卷錢跑路……今年以來,全國不少知名連鎖早教機構閉店。而在此前,健身房、理發店、瑜伽館等門店更是早已成為“老板跑路”的重災區。
有些人在連連踩坑後發現,這些商家的閉店操作就像有固定“劇本”,而隱藏在幕後的,是一群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職業閉店人”。近日,海報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張雨(化名)所在的維權群火熱的維權群變得越來越冷清,變成了發布水滴籌、打廣告的微信群
四年三次被坑,消費者維權成本高
四年裏,武漢的張雨(化名)遭遇了三次商家閉店跑路,一共損失近兩萬元。
2020年,張雨急需在武漢租房。在查詢房屋中介平台時,某租房平台推出的促銷活動吸引了她的注意。活動內容顯示,租房者若一次性向平台支付一年租金,將免除三個月房租,而租房者支付的房租將由平台按月轉給房東。
張雨回憶說:“這個平台的中介說促銷活動馬上就要截止了,催促我快點做決定。我還專門在企查查、天眼查上搜了搜平台所屬公司的情況,沒發現有風險信息,就著急交錢租房了。”
2020年7月,張雨向該平台一次性繳納了15000元,租下了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的一間房。沒想到的是,三個月後,也就是2020年10月,張雨收到了房東的電話。房東稱租房平台拖欠了他兩個月的租金,並要求她盡快搬走。
張雨趕忙聯係之前幫她辦理租房手續的中介員工,可中介員工表示,公司負責人已經跑路,很多同事被拖欠了工資,根本聯係不上負責人。張雨隻好前往租房平台的辦公地點,卻得知租房中介幾天前已是人去樓空。
被騙的不止張雨一人。張雨告訴海報新聞記者,被該平台卷走房租的租客建了多個維權微信群,她所加入的維權群裏就有300多人。“群裏的人都很氣憤,大家喊著去報警抓騙子,可當我們報警提交材料後,民警卻說不歸他們管,讓我們去找市場監督管理局或者上法院起訴租房平台所屬公司。”
於是,張雨又多次撥打市長熱線,並向武漢東湖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租房平台卷款跑路的情況,“政府部門組織登記了被騙人員金額、信息後,就再無進展了。”張雨還向多個律師事務所谘詢,“律師代理費起步就要2000元。律師說,就算官司打贏了,租房平台、公司法人應該也沒有足夠的財產可供執行。”
後來,租房平台所屬公司法定代表人鄭某的信息被扒了出來。“有受害人根據鄭某身份證上的住址去找他,也沒找到人。”張雨無奈地說,“我們的維權群裏有一位受害人是律師,他起訴後,在開庭時我們有幾十位受害者去旁聽,結果被告的租房平台根本沒人出庭。”
漸漸地,火熱的維權群變得越來越冷清。最後,張雨所在的維權群變成了發布水滴籌、打廣告的微信群。
張雨所在小區裏貼出的健身館促銷廣告
促銷後閉店早有預謀
張雨第二次被騙發生在2022年底,整個被騙經曆和租房被騙如出一轍。
2021年,張雨在武漢市經開區一家健身房辦理健身卡。2022年8月,該健身房突然推出促銷活動“預存50元抵1000元”,並在周邊小區張貼了促銷廣告。健身房新來的教練主動聯係張雨,說活動隻剩最後一天,健身年卡價格要比之前少1000元。
“為了說服我辦卡,一位自稱老板的男子直接走到遊泳池邊,舀了一杯水當場喝了下去。當我提出能否有更多優惠時,對方表示現場辦卡還可以再送兩個月健身卡。”張雨直接交了2850元辦理了健身年卡,“現在回想起來,這麽爽快的優惠真不對勁。”
一個星期後,健身房門口張貼了停業告示。張雨傻眼了,她趕緊上網查詢健身房的信息,才發現健身房於2022年5月進行了企業變更,2022年7月18日公司被注銷。張雨這才意識到,這場促銷背後的閉店其實是早有預謀的。
張雨又一次加入了維權微信群,可結果和上次一樣。維權的消費者們向屬地派出所報警,聯係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向武漢當地媒體曝光,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其間,也有人想要起訴健身館及其法定代表人,卻發現此次促銷活動所簽訂的合同裏,健身館名稱和實際名稱不符,這給消費者維權帶來了困難。
“最後真的打官司的人很少,被騙的消費者中還有在法院工作的人,他都自認倒黴。少有的維權成功的人,就是被拖欠工資的健身房的員工。”張雨說。
除了預存繳費的客戶,閉店跑路公司的員工也遭遇了損失。從事健身教練工作三年的陳銘(化名)就遭遇了“職業閉店”。直到現在,他還有1.3萬元的工資沒有拿到手。
陳銘向海報新聞記者介紹,健身房在“職業閉店”前有幾個征兆,“第一,大幅度降價;第二,翻新預售,用超低價格重新賣會員、賣課。我當時所在的門店有兩三千名會員,就是采取翻新預售的方式吸引客戶充值,然後撈錢、閉店、跑路。”
網絡平台上的職業閉店人
花十幾萬元就能安排人背三四百萬元的債務
到底是誰在做職業閉店人?職業閉店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真的能遊走在法律之外嗎?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台,職業閉店人公開在網上招攬生意,他們尋找麵臨關閉或經營不善的商家,策劃關店、跑路的方法,有一套完整的閉店流程,並且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近期,海報新聞記者以商家的名義聯係了多名職業閉店人,他們透露,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從稅、工、公、政等方麵逃避風險。
其中,職業閉店人沈女士主要承接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的閉店業務。沈女士告訴記者,她從今年六七月份至今,一直在幫忙閉店。
交流中,沈女士首先詢問了閉店公司的實繳資金、日常收款人、會計賬本、稅務等情況,又詢問了閉店時是否需要結清員工工資、物業費用等問題。
“如果是教育公司,主管單位就是教育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部門對你(閉店店主)來說問題不大。門店法定代表人變更之後,我們建議你一個月內不要去收款,當然,如果你等不到一個月,我們也會教你怎麽操作(逃避風險)。”沈女士表示,她最擔心的是經濟偵查的介入,“經偵會界定你是否在犯罪,會否定你所有的企業變更等,如果閉店涉及金額並不大,操作得好的話,經偵應該不會涉及。”
沈女士提到,他們可以安排人員跟隨店主到工商部門完成企業變更,耗時約兩周。“但是我們幫找新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話,收費會比較高,需要由閉店店主花錢安置新法定代表人,讓新法定代表人承擔債務、員工勞動仲裁風險。更換法定代表人收費多少視門店債務金額高低決定,一般變更收費是5萬-15萬,收費十幾萬元的(背)三四百萬元(債務)的。”
沈女士還承諾,“變更後,原法定代表人沒有成為老賴的風險。”
“職業閉店人”閉得了店,避不了法律責任
海報新聞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教培、健身、美容美發等行業大多采用的預付款消費模式,給“職業閉店人”卷錢跑路創造了機會。
華東政法大學中外法律文獻中心副主任、法治化營商環境研究院研究員黃紫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機構跑路後,表麵看受損失的是消費者,其實最終受傷的是更多經營者,因為這會直接削弱消費需求。隻有讓預付變得安全可靠,對消費者和行業發展來說才是有利的。”
為防止商家攜款跑路,除了靠媒體的頻繁曝光,提高消費者對“充值促銷跑路”現象的警惕,還需要監管方式的跟進和創新。
今年3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2024年上海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工作要點》指出,“對美容美發、運動健身等預付式消費領域加強風險監管,探索引入公證提存等方式加強預付資金監管”。
9月24日,上海“公證提存”預付資金監管平台啟用,12家健身、教育培訓、美容美發等行業機構商戶來到上海市長寧公證處進行集中簽約,成為國內首批入駐“公證提存”預付資金監管平台商戶。
上海長寧公證處主任李遜敏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介紹,“公證提存”在具體操作中,消費者預付的資金會存入由公證處監管的提存賬戶中,在商家提供完約定的服務後,公證處會根據“先服務後結算”的原則與商家進行結算,從而最大程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如何讓“職業閉店人”閉得了店,避不了法律責任?山東省博睿律師事務所陳瑞福律師認為,職業閉店現象在美容美發、教培、健身等行業湧現的根本原因是,有關部門存在相互踢皮球、不作為和打擊不力的情況。“要想從根本上打擊職業閉店現象,需要公安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的聯動,一旦發現職業閉店的苗頭就要聯合打擊,甚至可以追究閉店人詐騙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