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9月26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加了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跨大西洋地緣政治、經濟和金融論壇。期間他宣稱,拜登政府用“關稅大棒”阻止了所謂第二波“中國衝擊”,並繼續炒作渲染“中方產能過剩”、“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軍民兩用物資”等論調,警告可能會對中國實體實施更多製裁,同時要求歐洲盟友共同行動。
根據大西洋理事會發布的伯恩斯演講實錄,談及中美關係時,伯恩斯聲稱中美是“係統性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s),必須謹慎處理這種關係。“我認為,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裏,我們仍將是係統性競爭對手。”
他還稱:“在很大程度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仍然極具競爭性。我們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兩個經濟體。我們是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我們兩個國家都有巨大的全球影響力和影響世界的潛力。就我們而言,我們認為這是積極的。”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參加大西洋理事會活動大西洋理事會網站
所謂“中國衝擊”的論調,是在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世貿組織)之後出現的。美西方炒作渲染稱,中國的出口增長對美國和歐洲製造業就業產生了影響;中國的貿易衝擊使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在與中國工業競爭的行業中,美國地區“失業率較高,勞動力參與率較低,當地勞動力市場工資降低”。
而如今,拜登政府又開始故技重施,炒作第二波“中國衝擊”。伯恩斯聲稱:“我們看到,美國總統拜登對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我們這樣做是因為,在國際貿易中,中國人的做法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不會以任何方式容忍美國再次受到中國的衝擊。”
他甚至拱火稱,針對中國汽車,看到更多來自歐洲和“全球南方”的國家加入美方的行列,這是“引人注目的”。“這是一種全球性的抵製,也是這裏所有政府發出的信息。”
報道稱,盡管伯恩斯認為,對華關係之於美國和歐洲的未來都“至關重要”,但他也不忘炒作“中國製造地緣政治風險”,並提到了中俄關係。
此前,美國和歐盟指控數十家中國公司與俄羅斯進行貿易,並無理發起製裁,伯恩斯警告稱,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製裁,並敦促歐洲國家一起行動。
他還聲稱,美國決心與盟友一道,作為安全力量,在“印太地區”保持領導地位,並補充稱,他意識到歐洲對該地區的戰略思維“與以往有所不同”。
伯恩斯發言視頻截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就曾表示,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國一貫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致力於勸和促談,一直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和俄羅斯有權開展正常的經貿合作,這種合作不應當受到幹擾和限製,中方也不接受指責和施壓。如果一些國家真的關心烏克蘭的和平,希望早日結束危機,首先應當反省危機的根源,切實為實現和平做些實事。
當地時間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大期間與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商會、阿斯彭學會、亞洲協會、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代表成員座談交流。
王毅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曆經近半個世紀的波瀾起伏,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兩國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惡性競爭;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同中方對美政策保持穩定和連續性相比,美方對華卻常常是兩種聲音、兩副麵孔。根源在於美國一些人始終不能客觀看待和接受中國的發展。美方需要認識到,中國也有發展的權利。中國的發展對美國、對世界都是機遇而不是挑戰。
王毅指出,此次來紐約出席聯大,深感各方對國際形勢非常擔憂,都期待大國加強團結協調,承擔應盡的責任。中美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前兩大經濟體,首先要力爭中美關係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應同國際社會一道,應對好當今世界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中美關係是一個發展演進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對話溝通,消除不必要的誤解誤判。希望美國各界有識之士都能為此做出努力,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增進彼此理解信任,為中美關係改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