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生”遇襲,含糊其辭隻能讓事情變糟
文章來源: 獨角鯨工作坊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深圳警方通報,今天(18日)8時許,南山區招商街道轄內發生一起持刀傷害路人警情,致未成年人沈某受傷。“接報警後,我局迅速組織力量到場處置,現場抓獲嫌疑人鍾某(男,44歲),並第一時間協助120將受傷人員送醫院。”
這印證了早上朋友圈刷屏的來自日經中文網的消息:一名在中國廣東省深圳市日本人學校就讀的男童在上學途中遇襲受傷。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森屋宏表示:“嫌疑人已被當局控製,正在接受調查。”
深圳警方的行動迅速、及時,通報也很快,但是仍有一點讓人遺憾的地方:通報中沒有提受傷的未成年人是“在日本人學校就讀的男童”,而且“沈某”這樣的稱呼,似乎暗示他是一名中國孩子。
如果日本官方消息和深圳警方通報的是同一事件,這位“沈某”,可能是一個日本小學男生的中文名;也有可能,是一個和日本有關係的中國男生,恰好在日本人學校就讀。
不管如何,受傷的小學生和日本有無關係,是人們關注的核心問題。一個中國少年被人持刀傷害,同樣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是,如果是“故意傷害日本小學生”,則是另一個問題。在“9·18”紀念日這一天,這個問題無疑更容易觸動國人的神經。
“9·18”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早上9點我所在的城市就響起了防空警報,相信聽到警報的人,內心會升起一種莊嚴,但是,“勿忘國恥”和去襲擊一個“獨自上學的日本兒童”完全是兩回事。我支持中國國足在足球場上去擊敗日本國足,但是對今天的日本兒童,卻無法生出一絲恨意。
自蘇州發生男子襲擊日本校車、胡友平女士為了保護日本學生遇害死亡事件以來,人們格外關注在華日本人安全問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國家”,這種安全感,毫無疑問就不僅應該屬於中國公民,也應該屬於在華工作、訪問就讀的外國人。
但是,在互聯網上,長期存在對“在華日本人學校”的語言攻擊。這是一種特別的視頻門類,到日本人學校附近拍攝視頻,聲稱要把這些學校趕出中國,甚至威脅要使用武力……這樣的視頻當然會受到有關方麵打擊,但是一直沒有絕跡,因為在互聯網上,它始終是有流量的。
“日本人學校”都是中日加強經貿往來的結果,是當初引進外資的配套政策,讓日企相關人員的孩子就近入讀,也能方便他們更好工作。不管是蘇州還是深圳,對發展中日經貿往來,都持積極支持的態度,長期以來,外資、外企對這兩個城市的貢獻很大。
這種“治安事件”的發生有一定偶然性,我並不認為,蘇州發生的事情和這次深圳的案件,嫌疑人都一定和這些視頻有關。但是,相關部門需要向社會交代更多信息,告訴凶手的作案動機,以減少人們的疑慮。
各地的人們都很感激胡友平女士,她最終也被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但是,對凶手的信息,人們所知甚少。他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是真的仇恨日本人,還是生活不如意隨機“報複社會”?
相關部門沒有公布細節,可以理解為不想把治安事件和“狹隘民族主義”扯上關係,但是,在傳播效果上,這可能適得其反。“民族主義情緒”是複雜社會互動的結果,越是神神秘秘,諱莫如深,就越容易形成“煽動的螺旋”,讓一些極端人士興奮。
“煽動的螺旋”對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好處,有朋友認為,襲擊日本兒童事件多發,會加速日本企業撤離,這是有道理的“邏輯推論”。
在這樣的事件中,“含混”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這個社會需要清澈透明,讓犯罪的人受到懲罰,並且把他們的動機公布於眾,要大膽地告訴世界:普通中國人其實並不是那樣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