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傳統”錯覺:人口太多、老百姓愛存錢
文章來源: 黑噪音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標題中這兩個常識,是中國社會普遍篤信不疑的。
然而當我們遇到一些所謂常識的時候,最好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標準答案,而是思考一下常識建立的數據、背景和原因。
第一個錯覺:人口太多
人口太多這個看法的來源,首先是人口絕對數字大。畢竟中國曾經是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近兩年才剛被印度超越。
但也要考慮到,人口是分布在國土上的,每個國家的國土麵積差異又是如此巨大,那麽不考慮國土、隻談論人口,就沒有什麽意義了。
另外,
“中國人口多”這個常識之所以廣泛而根深蒂固,就是因為以前曾經認為中國貧困的主因是人口多,似乎隻要解決了人口問題,中國就自然富起來了。
事實上,我認為談論人口密度要比談論絕對人口有意義得多。就像地球上80億人感覺太多是因為地球不夠大,但如果這80億人分布在木星上麵,人口就稀少得可憐了。
那麽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的人口密度究竟如何:
從上圖我們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排名前十的均為小國(或地區),但其中包含一個大國——孟加拉。
要說人口的地獄模式,孟加拉無出其右。但孟加拉經濟近些年發展很快,因為其人口轉化成了有效的勞動力。再看下圖:
從圖中能看到,中國人口密度隻排名全球第71,位居中遊。意大利的人口密度高於中國,而印尼、丹麥的人口密度幾乎和中國一樣。
從這個排名我們能看出來一點,就是人口密度和經濟水平幾乎沒有什麽直接關係。在中國這一人口密度梯隊中,既有意大利丹麥,也有印尼,可見人口密度相仿的國家,經濟有好有壞。
美國確實比較占便宜,人口密度僅排名第161,很稀疏。
不過人口密度小並不是美國發達的直接原因,因為巴西的人口密度隻排名第175,甚至低於美國:
從上圖可以看到,巴西、智利、瑞典,三個經濟水平低、中、高的國家,人口密度都一樣。
如果說人口密度越低經濟越好,那巴西經濟應該早就超過美國了才對,不是嗎?
中國的人口密度排名71,屬於適中水平,在全世界絕對算不上密度高的國家。印度排名26,是地獄級別;日本則排名33,其實也是地獄級別。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完全確定兩點:一是中國人口密度並不高;二是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毫無關聯。
一定會有人提出疑問:中國的人均耕地麵積很低呀。
是的沒錯,中國的人均耕地麵積在全世界排名是算低的。人均耕地麵積不足世界平均值的40%。但要注意一點:人均耕地麵積和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存在關聯。
比如日本,人均耕地麵積隻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而巴西的人均耕地麵積雖然大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卻遠不如中國。
人均耕地麵積決定的其實是農業產出、糧食自給率等,並不存在人均耕地越多國家就越富。比如烏克蘭人均耕地麵積巨大,但經濟就挺落後的。經濟好不好,還是要看具體的產業結構。
總結下來就是一點:中國人口太多所以造成中國落後,這個因果關係並不存在。
所以我們需要打破“中國發展問題都是人口多造成的”,這個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覺。
第二個錯覺:老百姓愛存錢
一直以來,輿論普遍都說中國人太愛存錢了,不愛花錢,所以造成消費低。
從中國儲蓄率的絕對數值上來看,的確世界領先,這個常識並沒有錯。但是,儲蓄率其實是一個包含很多細項的數據,當我們仔細看看儲蓄率背後的細分數據,就會發現“老百姓愛存錢”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事實上,中國的高儲蓄率主要並非來自居民部門,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和企業儲蓄率高導致的。
很多人並不了解,所謂國民儲蓄分為三部分: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我們所謂的“老百姓愛存錢”,隻是其中的居民儲蓄這一項罷了。
從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升到了59%,從世界排名來看確實位居前列,而且一直在上升。然而在這個數據背後的真相是,政府儲蓄率、企業儲蓄率翻了一倍,居民儲蓄率卻並沒有變——居民儲蓄率在1992年為20%,2012年依然是20%。
2017年,中國居民、政府和企業三個部門的儲蓄率分別為22.0%、3.4%和21.2%,老百姓的儲蓄率仍然徘徊在20%左右,沒什麽變化。其實高增長的,一直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
從上圖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儲蓄率遠超其他國家。其中儲蓄的主力,主要是央企、國企,而非私企。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了,央企、國企的利潤並沒有足夠地分紅給老百姓,這才是企業儲蓄居高不下、居民儲蓄並不高的根本原因。
然而事實上,老百姓本質上都是央企、國企的股東,應當享有更多的分紅和再分配權利。
2020年以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居民的儲蓄率和儲蓄意願相對上升了——畢竟大家都想捂緊錢包防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實近十年以來,中國居民的儲蓄率一直是在下降的。
從上圖能看出來,老百姓“越來越愛存錢”,這個說法其實早已失效了。
那麽為何居民儲蓄率會下降呢?我們要注意,儲蓄和存款,這兩個概念在財務上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儲蓄指的是收入減去消費,對應的是資產減去負債。但存款隻是銀行裏的現金數額罷了。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居民的存款數額的確在近幾年是上升的,但對應的是家庭負債率的飆升和資產價值(尤其是房產)的驟降。
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超過美國當時的水平,更是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最低收入20%的家庭的債務收入比高達1140.5%,已經遠超警戒線。也就是說越窮債越多。
中國家庭債務占GDP比重16年間上升了3倍,於2020年年底達到62.2%。家庭負債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33%飆升至2018年的92%。
上圖為中國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可見在近兩年來明顯上升。
對應的是中國居民收入的不足:截至2024年,中國居民消費占GDP
的比重大概為38%,這一比重與美國70%左右、日本約65%的水平相比明顯偏低。
綜合以上我們就可以搞清楚了,結論如下:
1、中國的國民儲蓄數據中,央企、國企和政府的儲蓄占比過高,居民儲蓄其實並不高。
2、近兩年居民存款有所上升的背後,是居民負債的飆升,所以存款減去負債之後,真實的居民儲蓄並不高。
至此,我們已經分析清楚“兩大錯覺”背後的真相:中國的人口密度並不大,而人口也並非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中國老百姓真的沒那麽愛存錢,而且也並沒有多少錢可以存,倒是負債已經世界領先了。
不過正如我開頭所說的,為什麽這兩個常識如此根深蒂固?當然與媒體的長期渲染有關係。
將經濟問題甩鍋給人口,將不消費的問題甩鍋給愛存錢,這都是最容易糊弄人的。但糊弄久了,背後的問題隻會越捂越大,最終還是要麵對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