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瑞看中國留學生:由逃命與批判到鍍金與沉默
文章來源: 法廣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數十年來教授過不少中國留學生,他說,以前中國學生出國是為了“逃命”,敢於批評中國政治;現在出國是為了“鍍金”,有些人想美中兩邊撈好處,對中國政治也變得沉默。林培瑞接受中央社采訪,稱中國留學生由逃命與批判到鍍金與沉默。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近日到台灣出席多場講座,他在台北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看到過去數十年中國留學生心態上的轉變,由“逃命”變成“鍍金”,由敢於公開批評中國政治到變得沉默。
林培瑞(Perry
Link)被視為最了解中國政治及文化的“中國通”之一,曾深度參與中美關係,包括1972年在美中乒乓外交中,在中國乒乓代表團訪美期間擔任翻譯。
1989年“六四”後曾帶著被中共視為天安門民主運動領導人之一的方勵之及其妻子李淑嫻,進入美國大使館避難。
約在1980年,林培瑞從中國回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任教,現在是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校長特聘講座教授,數十年來教授過不少中國留學生,看到他們心態上的轉變。
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林培瑞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最初中國留學生都抱著“逃命”的心態出國,當時中國政治及經濟都不好,他們中有些人曾遭到政治迫害。他說,當時有中國學生隨他到美國讀文學,“說穿了他們不是為了文學過來,是為了逃命,用這個法子離開中國,深耕美國”。
林培瑞說,很多中國學生看到中國糟糕的一麵,心裏對美國投射了一種欲望,“我常常需要跟他們說,美國並不是你所想像的一個天堂。比中國好是肯定的,可是你不要過度的想像。”
林培瑞記得,“當時的中國學生可以說是有獨立思考,也可以說是配合批評中國共產黨的潮流。他們流露出對民主、法治的理想。”林培瑞說,90年代後,中國留學生的心態慢慢改變。很多學生閉著嘴巴,隻埋頭讀書,“那種對社會批評的精神,或者沒有,或者不敢說出來”。
最近十多年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大學生增加,他們主要來自中產家庭,在中國未能考上北京清華或北大等名校,父母便把他們送到美國讀書,“我會比喻為‘鍍金’,他們就是想美中兩邊撈好處”,林培瑞說,中國政府對民眾意識形態的控製,在留學生中也反映出來。
據林培瑞憶述,曾有一名來自西安的學生,在他辦公室內一對一的時候,神秘地問他,在“六四”到底是士兵殺學生多還是學生殺士兵多,但這學生在課堂上一點都沒流露出對“六四”的興趣,反映中國人腦袋裏有一種表層跟深層“意識分裂”的狀態。
也曾有一名中國學生希望獲得林培瑞推薦讀研究所,林提議透過視訊對話了解一下,視訊時,學生要求林關掉錄音機。另一名學生一直沒有表現自己的政治立場,某年該學生要回廣州,才跟林培瑞說,自己會在廣州為異議人士艾曉明工作。林相信,這一切源於恐懼。
林培瑞說,中國年輕一代的意識分裂跟恐懼,長遠會對社會造成什麽影響,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大問號。“在中國你24小時都被監視,日子久了,會不會變成習慣了、接受了?”
隨著美中關係不穩,美中學生到對方國家留學的人數近年有所減少,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的減幅較大。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今年4月在X平台上發文,指美國學生赴中留學大減至2023年的700人。同月美聯社報道,目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維持在近30萬人。
林培瑞表示,赴中的美國學生減少,對美國不是好事,因為兩種巨大文化的交流,不能單靠幾個中國通或媒體,而是需要大量的人民交流。以往美國學生願意到中國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蓬勃,賺錢機會多,少數人是真的對中國曆史、文化及宗教有興趣。
但疫情後中國經濟回不到以往,加上政治風險增加,願意到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減少,“但美國是需要了解中國的”。
相反,因為海外的科技發展始終比中國強,所以仍有相當多的中國學生願意到美國等地留學。
據中央社今天稱,林培瑞早年曾擔任美國科學院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北京辦事處主任,也曾在廣州中山大學擔任訪問學人。但1996年,林培瑞在中國的機場被遣返,從此他知道自己被中國政府拒於門外。被問到如有機會想不想再到中國,林培瑞說“當然很想去”,可拜訪一些不能出國的人,但以現在的政治氣氛來說,“我還是不想冒這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