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車企不投資海外 北京稱電動車談判不讓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案即將表決之際,中國官媒對於雙邊談判強硬表態,稱中方絕不會在“核心利益”上退讓一步。有消息另稱,中國政府建議車企盡量不要在海外投資,不要“盲目”相信外國政府招資的呼聲。

路透社週四(9月12日)引述知情者說法稱,中國商務部今年7月初在一場會議上,警告中國汽車廠商海外投資存在風險,告訴他們不要投資印度,並“強烈建議”不要赴俄羅斯、土耳其投資;對於在歐洲、泰國等地設廠的風險,則是以較為溫和的語氣強調。

知情者說,中國商務部鼓勵廠商把海外工廠用來從事最後的汽車裝配,並采用從中國出口的散裝部件,藉此降低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

彭博社同日稍早的報道則稱,中國政府“強烈建議”其國內的汽車廠商,應確保先進的電動車技術留在中國國內。北京希望由中國國內來生產汽車的重要部件,再把這些散裝部件出口到國外,在其海外的目標市場當地裝配;之所以不鼓勵中企投資印度等國,目的也是保障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知識與技術。

此外,中國官員還建議車企不要“盲目”相信或跟隨外國政府招募投資的呼聲,並稱那些邀請中國車企前去設廠的國家,通常都是對中國汽車已設置、或考慮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2日的例行記者會被問及“為何阻礙或控製電動汽車技術出口至印度、土耳其等地”,她僅回應:“這個問題建議向中方主管部門了解。”

可能帶來什麽影響?

近期多數大型中國車企都在尋求全球各地市場的在地化生產,盼能避免歐美對中國製電動車的懲罰性關稅。競爭日益激烈、中國國內銷售低迷之際,中國車企致力於向外拓展新的客戶,但官方希望關鍵部件生產應留在中國,此舉可能危害中國車企往全球發展的努力。

歐洲可能也受到影響。此前,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都向中國車企招手,希望能促進當地的就業機會與經濟發展。

舉例來說,比亞迪(BYD)預計在土耳其設立的工廠,有望能達到一年15萬輛車的產能,並創造5000個工作機會。奇瑞汽車(Chery)則與西班牙企業合作,打算改建、重啟一間原本屬於日產汽車(Nissan)的工廠,使用一部分散裝的部件來裝配汽車。

不過,部分中國車企對於在歐洲獨立設廠,仍然保持謹慎,因為這需要大量資金,同時也要對當地法規和文化有深入了解。中國銷量第二高的車企吉利汽車(Geely)向路透社透露,正在歐洲物色適合設廠的地方,但“還沒有百分之百確定”。

歐盟否決中企“最低進口價”提議

今年7月,歐盟以中企從政府獲取不當補貼為由,開始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施加臨時關稅;10月底,歐盟27個成員國將會就此案做最終表決。

歐盟委員會已證實,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下週將造訪布魯塞爾,在9月19日與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磋商電動車反補貼案。

法新社指出,雖然中國與歐洲雙方都強調要透過溝通對話來解決問題,但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吉爾(Olof Gill)透露,至今為止,中方所做出的努力還不足以消除歐盟對“不當補貼”的疑慮。

吉爾表示,有幾間中國出口商提議,中企可以保證把產品價格維持在一個最低進口價以上,藉此來抵銷中國電動車獲得補貼對歐洲產業帶來的傷害。然而,經過“充分的評估”,歐盟認為這些提議都還是無法消除疑慮,因此會繼續與中方談判。

歐盟內部對關稅的分歧也仍未解決。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本週訪北京期間表示,歐盟應“重新考慮”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一事,此一立場轉向令許多歐洲國家訝異;德國政府與業界此前一直對關稅抱持疑慮,總理發言人赫伯施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回應桑切斯的言論便表示讚同。

中國官方透露不退讓信號

對於歐盟的反補貼調查,中國批評為“保護主義”;為了反擊,中國也對歐洲豬肉、乳製品展開調查。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中國官媒央視旗下的新媒體“玉淵譚天”12日引述歐中電動車談判的不具名“核心人士”說法稱,“寧可談不成,中國在核心利益上也絕不讓一步”,因此呼籲歐盟應“及早做出正確的選擇”,取消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

該消息人士稱,雖然貿易爭端的原則與基礎是溝通與友好磋商,但“如果對方要價過高,無法達成預期結果也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中國會堅決維護其“核心利益”。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