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月存了10萬億,中國人為什麽不消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國內家庭大約往銀行賬戶裏淨存了58.24萬億元,且其中高達82%都是定期存款,這四年新增的存款總額相當於2009年到2019年這十年的總和。

2022年,國內家庭存款17.84萬億元。

2023年,國內家庭存款16.67萬億元。

到了今年,前七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0.66萬億元,其中家庭存款增加了8.94萬億,考慮到還有五個月時間,今年家庭存款大概率又會突破10萬億元。

從2022年到2023年,這兩年家庭存款總額都在15萬億以上,是有統計數字以來增長最多的兩年,且其中還沒有受到大大小小不同銀行下調定期存款利率的影響。

這一波存款潮,眼下來看還遠未到盡頭。

存款增加的直接原因,有消費減少導致的,也有存款用途的改變導致。

截止2023年三季度,居民部門購房下降增加5.7萬億元存款、少買理財也增加了4.5萬億存款。

過去的高消費,現在用消費降級來替代;過去吃麵加五元錢的澆頭,現在吃麵隻價格煎蛋;過去喝咖啡喝拿鐵,現在用更便宜的美式替代。

除了消費上的降級導致存款增加之外,還有大宗消費品的變化。

房地產的下行,直接改變了居民的消費儲蓄習慣,過去數年來,國內新房銷售金額和麵積雙雙下跌,少買的房子,最終都變成了數字,存在了銀行的賬戶裏,還變成了定期存款。

這一點,和當年的日本非常相似。

日本1990年代也曾出現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其中房地產占比明顯縮水,現金及存款、保險占比明顯抬升。

存款增加,這不是個好信號。

理論上,市麵上錢的總數是不變的,存起來的錢越多,表明市麵上流通的錢越少,流通的錢變少了,就表示大家手裏麵都沒有錢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錢越來越難掙。

這個邏輯不難理解,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一個企業的投資就是另一個企業的收入;當市麵上消費下降、投資下跌的時候,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人們的收入下滑,就業變得更難。

因此,鼓勵人們消費,是刺激經濟增長、新增就業崗位增多的有效途徑,但鼓勵消費這件事,本身也不隨個人意誌改變而改變。

以貨幣政策為例,建設銀行其3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從2022年9月的2.6%,下跌到2023年12月的1.95%,但結果如何呢?

依然沒能撼動到人們不消費的固有習慣。

理論上,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是可以刺激人們消費而不是儲蓄的,因為儲蓄的收益降低了,人們就有更大的動力去消費,而不是繼續儲蓄。

這幾年美聯儲一直維持著極高的美元利率,就是因為市麵上的錢太多,造成了通脹,因此提高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回流到銀行,把通脹降下來。

但我們和美聯儲恰恰相反,因為消費不足,消費冷清,所以不斷降低存款利率,就是要吸引錢流通到市麵上,把通脹升起來,盤活經濟。

但存款利率的下調,並沒能撼動人們的消費習慣,答案可能在於,這一輪的經濟周期,徹底改變了家庭的消費觀念,以至於如何降低存款利率,都於事無補。

首先是新冠病毒帶來的不確定性衝擊,讓許多人意識到,沒法出去工作,沒有收入,是真的可能發生的,這一點撬動了人們過去高消費的傳統認知。

而房地產,則是徹底改變了這一點。

過去我們講消費升級,不是說人們的收入增長的有多快,更多還是房價上漲的有多快,這決定了一個家庭是傾向於高消費,還是消費降級。

在所有的家庭資產中,房地產占比高達七成,買房不是剛需,但買房自住加上房地產保值增值的投資屬性,那就一定是剛需。

當房地產開始下行的時候,家庭財富受到損失,而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就由此改變。

隻要房地產沒有止跌回升,人們的消費觀念,就很難隨存款利率改變而改變。

而房價,依然還在持續下跌;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國內新建住宅價格年度跌幅達4.9%,創下自2015年6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年減10.2%,已經是連續三個月出現兩位數的跌幅。

除此之外,在過去的4個交易日裏,股市也出現“地量”(交易量低於5000億人民幣),創下近4年來新低。

在股市樓市的雙重“絞殺”之下,市場正處於磨底之中,而不管是房地產的投資者還是股市的投資者,情緒都已經非常低迷,在這樣的趨勢下,人們對存款的意願,也隻會有增無減。

但這還不是不消費的全部因素。

正如過去7個月新增的10萬億存款一樣,存款的是極少數人,沒錢消費而不是存款不消費的,依然是絕大多數人。

財富分化,在最近幾年,可能有愈演愈烈之勢。

受到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對普通人來說,在這一輪放緩周期之下,應該是受損最大的群體,找工作變得更困難了,職場環境變得更內卷了,連帶著自己的收入也開始麵臨下滑。

沒錢消費,才是消費的主因;而在沒錢消費之下,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少數富有群體,則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消費降級。

消費降級的影響是全麵性的,哪怕是一線城市北廣廣深,也沒能抗住。

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2024年上半年的消費各門類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了負增長。

而家庭存款的下滑,也不意味著今年人們在消費上投入的更多了,而是錢該存進銀行的,基本上都存完了,畢竟在今天還能夠在銀行裏進行大額存款的,基本上都是極少數群體。

他們的存款,在過去兩年時間裏,已經存的差不多了,在80%都是定期存款的結構下,往往意味著如果不是重大事故發生,這筆錢根本不會被拿出來消費。

消費當然還在發生,一個人不可避免要吃飯、要理發、要喝東西,這些都是實實在在離不開的需求,但當消費開始降級的時候,理發從一個月兩次變成了一個月一次,甚至兩個月一次,吃飯隻吃二十元以下的,哪怕是出去聚餐,人均過百的也基本不再考慮。

這些消費行為沒有變化,但實際上的支出卻開始減少了,這就是真正的消費降級。

對大企業來說,能夠通過各種手段去降本增效,互聯網大公司有的財報很好看,有的為了追求增長犧牲了當前利潤,這些對大公司來說,可能都不是事,他們的抗周期性更強,抗不確定性風險也更高。

但對更多的中小企業乃至個體戶來說,他們的營收下滑,是實實在在的。

去理發店理發的頻次減少了,換來的就是理發店營收和利潤的下滑;去飯館吃飯的客單價降低了,對餐館老板而言,那就是實打實的收入下降。

最終,個體戶中小企業的收入下滑,又會反過來去固化他們的消費習慣,形成螺旋式下跌。

刺激消費,難度不言而喻;在過去的上半年,我們降低了存款利率,下調了房貸利率,還提出消費品以舊換新,甚至對樓市解除了幾乎所有的限製,但這些措施還沒有很好反映到數據上來。

更多的,國內外經濟學家振臂高呼,要給全民發錢或消費券,刺激他們的消費需求;也有美財長耶倫,一針見血指出家庭消費占GDP比重不足,應當增加家庭消費的比例。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做起來,卻很難很難。

不消費,當然不是因為有錢,恰恰是因為沒錢,少數群體消費始終不變,對宏觀上的影響不大,多數人收入下滑、不確定性增高,沒錢或不敢消費。

這個時候,要做的除了考慮發錢這一可能性外,還不得不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隻有這樣,才能夠改變消費疲軟的困境。

但這些,統統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居民收入不僅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而市場的耐心,在預期的未來,仍將麵臨考驗。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