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北京街頭,豪華轎車不燒油燒木炭
文章來源: 曆史圖館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注:黑白照片上色
1
1950年,北京一個景點門口,停著一輛豪華轎車。可是,讓人奇怪的是,車尾部安裝著三個圓柱形的物體。
司機師正彎著腰,好像在調節壓力表。這是什麽車啊?你見過嗎?
這一幕,發生在北京一處景點的停車場上。當時,一個在北京采風的外國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當他了解到車尾這個奇怪的裝置後,連連感歎:太不容易了。原來,建國之初,國家經濟困難,汽油、柴油供應極為緊缺。你想啊,沒有這些燃料,汽車就不能跑,機器也不能運轉。當時的確是不容易。為保證首都的公共交通的正常運行,人們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在公共汽車、小汽車上,安裝了木柴爐、木炭爐、煤爐等,用木柴、木炭或煤發生的煤氣代替汽油。這個辦法,使得北京市的公共汽車渡過了汽油緊缺的難關,保證了公共汽車的正常運行。當時,駕駛員上班出車之前,都要做三件事:取煤、生火、拖車。發動車時需用拖車拖上兩三圈後才能發動。弊端也有,總的來說,成本很高、操作複雜、勞動強度大。
1960年,北京的公共汽車頂上,都頂著一個巨大的氣囊,裏麵裝滿了煤氣。當時人們稱其為“大氣包”。後來,國家經濟好轉了,“大氣包”也消失了。
2
1917年,一名外國攝影師,正在河北采風。
突然,一輛正在趕路的驢車,引起了他的注意:那輛車太奇怪了!隻有一個車軲轆。車上裝滿了貨物,車主卻一點不擔心翻車。
這一幕,發生在北戴河附近的大路上。當時,這名外國攝影師正在拍攝當地的風土人情,沒想到,在路上遇到了讓他驚訝不已的畫麵。隻見這輛車,隻有一個車軲轆,車上裝滿了木塊,看上去重量不輕。兩頭小毛驢在前麵賣力地拉車,男子則扶著臨時加裝的車把,努力保持車輛平衡。在100多年前的中國,獨輪車非常普遍,是人們最主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駕駛這種獨輪車,不僅需要體力,還要有一定的技巧,不然翻車是家常便飯。而像照片中這樣裝滿貨物、由畜力牽引的獨輪車,還真是第一次見到。出於好奇,這名外國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不過,有一點還是很疑惑,如果中途休息的話,這樣的獨輪車該怎麽停放而又不讓它傾倒的呢?你知道嗎?
3
清末民初,天津。一戶人家正在院裏吃飯,三個大人,三個小孩。猛一看,餐桌上有菜有湯,條件不錯。可再仔細一看,卻又令人心酸不已。
照片中,這戶人家在院裏,用磚頭支起一塊門板。門板上放著一個小餐桌,桌上有飯菜和湯。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得津津有味。其中一個孩子沒地方坐,就幹脆坐在了吃水的水缸上。他們為什麽不坐在屋裏吃飯呢?原來,他們家的房屋,在戰火中被摧毀,到處是斷壁殘垣。俗話說故土難離,他們不願離開自己的家,仍然選擇居住在這裏。兩名坐在桌前的男子,身上的肌肉看上去很健碩,他們是天津碼頭上的搬運工,常年的重體力勞動,練就出了一身好肌肉。因為搬運工有薪水,所以能貼補家裏的開支,一日三餐還是有保障的,不至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餓肚子。清末民初,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像照片中這樣的家庭,在當時已經屬於不錯的了。很多家庭都還在都在為溫飽而發愁。